创意写作理念下“微写作”课堂教学探究
2021-03-25杨瑞芳
杨瑞芳
(集宁师范学院,内蒙古 集宁 012000)
自媒体时代不仅促成了平等、近距离的定向传播和沟通机制,更多赋予了人们表达自我、抒写个性的权利,也在最大程度上促成了信息共享,使“人人成为文学家”的期待成为一种可能。那么,大学写作课要适应这种自发的写作行为,更有效地跟上自媒体时代的步伐,就需要对传统的授课目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进行重新界定和思考。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多所高校开设了“创意写作”专业,如上海大学最早建成了“本硕博”三级创意写作体系,并编写了创意写作理论研究专著和系列教材,其他知名高校如复旦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也相继设立了创意写作的硕士点。随着创意写作教学不断升温,对于传统写作课教学的改革也进入了一些高校的视野。本文旨在从创意写作理念出发,汲取创意写作训练的模式,顺应加大实践性教学的课改要求,以“微型课”教学构建开放、多元、自由的写作课堂,让快乐写作成为大学生的一种自觉追求。
一、创意写作理念提出的背景
高旭在《创意写作在中国》一文中指出,美国作家爱默生(Emerson)在1837年的一次演讲中首次提出了“创意阅读与创意写作”(creative writing)的概念。[1]2010年,上海大学开设了创意写作本科实验班,以培养具有现代意识、专业创作素养、原创能力及具备文化创意产业从业技能的应用型写作人才为目标,引入西方创意写作教学模式,立足于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进行人才培养,在创意写作“中国化”“本土化”教学中走出了一条“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之路。而创意写作作为写作教学的主要类型,是以“创意”为本体论的新型写作学,创意写作视域下的写作可以被理解为按照创意实践者的主体性创意原则来“创造世界”,包含着“人人会创意”“写作是创意实践的实现活动”等要素。尉天骄认为,“创意写作”更侧重于文学写作,很多高校的创意写作属于文学性较强的写作,即使学生将来不以文学写作为业,养成对文学的爱好和写作习惯,也有益于陶冶心灵,既能为构建“书香社会”贡献力量,也可以运用于其他类型的写作之中,对社会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2]笔者认为,创意写作之所以会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主要是因为作为针对大学传统写作教学弊端而进行的实践性尝试,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应用性文章写作,“创意”都是一种必要的训练。
(一)传统写作教学的弊端
相比较创意写作的创意性特征,高校写作教学往往信奉“文学院不培养作家”的金科玉律,在讲授中一般以基础写作理论为中心,写作教学通常被理解成写作原理的讲授,写作中最具有个性化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重视,学生拘泥于写作理论的学习,学和用两张皮。写作训练也多是闭门造车,教师偏重于理论讲解,学生凭借之前的写作功底进行写作,写出的文章许多千篇一律、思路僵化、材料陈旧,对社会和周遭的变化熟视无睹,缺乏生命的温度和生活的激情,从而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不高。
虽然写作特别是文学创作确实需要一定的天赋,但事实上,我们也一定知道,没有人能靠灵感或天赋写一辈子,很多作家之所以能够将创作生涯延续很多年,实际就是因为对创作保持着一种持续的热情。这对大学写作教学有很好的启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只能让学生对写作望而生畏,中学时候是“八股文式”的应试写作教学,而大学的写作课多是在谈“写作学”,基础理论似乎成了“鸡肋”,弃之不舍,食之无味,更桎梏了学生的思维。自媒体时代,随着写作大军的逐渐庞大,对大学写作课教学也势必提出新的挑战。
(二)写作的本质在于创造
创意写作领军人物葛红兵指出,“扩大我们的观察和想象领域,找到属于自己的故事,形成自己叙述故事的声音……”[3]写作是一门自由的艺术,其本质在于“创造”,我们可以讲授文学史知识、文学语言知识、文学理论知识,但我们不能讲授文学“创造”知识,创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受写作主体知识素养、情感素养、艺术素养的影响比较大。创意写作培训师雪莉·艾利斯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表达欲望,这就是写作的激情和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是天生的作家,或者,每个人身上都有作家的潜质。”[4]创意写作当然可以培养作家,但创意写作不一定只是培养作家,创意写作是通过正确的写作方法、科学的写作习惯、系统的写作知识,激发一个人内在的创造潜能,提高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使其能够胜任任何一种文字表达的需求。
二、“微写作”课堂教学要有创意性
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微信”“短信”“短诗”“短评”“微小说”“解说词”等形成的“微写作”态势让写作逐渐走向大众化、平民化。在写作实践中,越是短小精悍的作品就越需要有创意,那什么是创意?怎样构筑好的创意?创意从哪里来?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人们很可能不知道什么是创意,却一定知道什么叫作没有创意。”所以,好的作品是有创意的作品,是符合时代的阅读趣味、阅读视野和话语模式的作品。
(一)“创意”从哪来?
中国人民大学李华教授在《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非虚构创作指南》一书中提出了“自由写作”[5],她认为创意不会从天而降,它实际来源于写作者过往的经验和记忆,教师的任务在于鼓励学生大胆写作,大胆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写你知道的,写你想知道的,找到属于你个人的腔调”。要让学生把握写作的主动权,认识到写作是一种情感和生命的自由表达,进而寻找到灵魂解放的途径。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作在很多时候就是对自身焦虑的直接思考,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遇到焦虑,而这种焦虑正是写作的契机。网络上有很多“段子”高手,往往通过简练的文字、精妙的立意、独特的构思,写出了让人回味沉思的作品。如“我从来没有把清冷的月亮想象得那么无辜/它满怀心思,跨州过府时,比太阳要慢/走在水里,总落在船后/人间的不堪常使它扭曲变形/有一次,我甚至看到她躲闪在/一位扫地女工急涌的泪珠里/环卫局路检员凭月光捡起数个烟头/一个罚半个晚上工钱/这时候月光至少是有愧的。有时候它甚至是有罪的/江河边,海岸线,有许多无私的劝导员/也是英勇的救生员/他们讲,痴情人多选择在明月夜跳水殉情/因为月亮最圆时/大地最为悲苦……”这个“段子”运用的是一种逆向思维,改变了“月亮”这个代表团圆、思念经典意象的隐喻属性,让它的现实属性彰显出来,从“有愧”和“有罪”两个方面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特别是最后一句“因为月亮最圆时/大地最为悲苦”,这样的文字就很有艺术感染力,是来自情感深处的自由表达。
如童年、故乡题材是大学生写作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内容,童年和故乡是所有人一生的记忆,如叶圣陶的《藕与莼菜》、许地山的《落花生》、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无数文学名篇都被打上了作者故乡的烙印,闪烁着童年记忆的影子。而在校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乡在外求学,空间上的距离感更能激发他们对过往生活的回忆和思考,捕捉意识的瞬间,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故乡写作、童年写作很具有延伸性,在写作训练时可以进行适当引导,如谈谈“舌尖上的故乡”,从美食入手,沟起写作者对于家乡的记忆。学生习作《回首西藏,便是思念》正是在这样的创意引导下写出的一篇短文,在文中写出了家乡的“美景”和“美食”。“我的故乡西藏,那个像天堂一样的神秘之地。那里有高山、大地、湖泊、阳光……那里有佛殿、经幡、诵经声、朝圣者……那里有最纯粹的信仰,最美丽的笑容,最真实的生命,最震撼的风景……这些,都是我所怀念的。”这篇文章以地域特征为突破口,打开了想象的空间,通过记忆的复苏和整合,创意出最美的故乡来。
“创意”实际就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心灵深处的触摸。“创意”就需要我们除去标签,从眼前开始,重新看待世界。“看”的最高境界是看到世界的本质、自我的真象,但世界的本质和自我的真象隐而不显,或被世界粘上了各种标签和概念。如月亮之于思念,杨柳之于离别,蝴蝶之于庄周、梁祝……我们要用心看世界,就要除去这些标签,真实地表达出“我”的所见所闻。“微写作”训练,旨在突破传统,提倡一种自由表达,我们可以从一个“原点”出发,看到延伸出来的“无限可能”,而“无限可能”就是每个人不同的创意思维。
(二)理论讲授由系统性走向碎片化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内容严格按照传统的教材内容进行讲授,一般的教材都分为两大块,即基础理论和文体写作。基础部分基本按照写作构思、写作表达、写作技法等几个方面的内容重点讲解选材、立意、结构、语言、修改等;文体部分一般偏重于文学文体,主要从文学文体的审美性去分析不同文体的特点。“理论+事例”构成了写作教学的全部内容,很多时候教师一个人唱着写作课的独角戏,实践环节也是中学作文课的复盘或者是中学作文教学的“升级版”。
当下很多课程都在进行改革,“翻转”课堂盛行。那么写作课怎么“翻转”?笔者认为就是教师要退出理论讲授的整体规划,让写作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课。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读带写”“以评代讲”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以读带写”是强调阅读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以及阅读对写作的引领作用。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读书会,对经典作品进行解剖分析,采取问题引导、集体讨论、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让经典作品“活”起来,教师指导学生“活”学“活”用,在阅读中学会写作。如读《边城》,了解什么是小说中的“弱叙事”;读《项链》,了解什么是结构安排中的“伏笔”设置;读《我与地坛》,了解什么是散文写作的个人私语化……教师提前布置阅读书目,在读书会中让学生树立问题意识,带着问题去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代表进入集体讨论环节,教师适当引导,根据讨论的内容布置相应的训练作业。
“以评代讲”是强调作文讲评的重要性。教师授课的重点不再是理论知识,而是学生的习作,通过习作分析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如笔者在讲评学生习作《观鹅》时,根据习作内容重点讲解了观察方法以及写作艺术辩证法中的动静之法,“那十几只鹅有灰有白,白的眼睛乌黑,灰的眼睛泛红,或许是天太冷了,它们不是很爱动,要么卧在地上,要么挤在一起,要么单脚站立,虽体型偏胖,但底盘甚稳。”(《观鹅》)观察要细,要抓特征,这篇习作通过颜色、动作等词语,非常形象地写出了冬天“鹅”的神态。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自己的个案进行分析,把相关的写作理论知识融汇其中,这样理论知识就不会流于空泛、说教,而是有了明确的指向性。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案例+理论”讲授法要优于“理论+案例”讲授法。因为前者更适合情境教学法,通过身边“案例”设置教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到文本设置的情境之中,然后再通过理论加以解析,学生在赏析文本的同时也会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触类旁通,进一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一种实践技并能在作文中自觉使用。
三、“微写作”实践训练要有针对性
葛红兵认为,“文化产业发展需要软实力支撑,而文学创意写作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学科支撑点。”[6]当下,随着市场经济和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创意写作的触角已经延伸到各行各业,写作目的、写作思维、写作话语早已突破传统文本的固定模式,写作正由职业化、小众化、专业性、文学性、作品化走向全民性、大众化、业余化、融合性、商业性。“内容为王,质量取胜”,传统媒体文章和新媒体文章各有特色,但新媒体文章趋向于短、频、快的出炉、发表,丰富多彩的文本载体和传播方式为“微写作”提供了被市场接受的可能性。
(一)“应世写作”是重中之重
写作已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必备的本领,因此应将社会对人才的写作能力需求纳入课堂教学的范畴,大力提倡一种“应世写作”。“应世写作”主要是针对“审美写作”而言的。“审美写作”强调写作者的主体感觉功能,是历代文人们所秉持的一种创作理念,如“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缘情而绮靡”等,但“审美写作”有时未免理想化,对于语言文字感悟能力一般的学生来说,如果仅仅围绕“审美写作”进行教学设计是不利于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
“应世写作”训练就是让学生了解时事,走进生活,进行“即时即景即情”写作。如2020年在全球范围内爆发了新冠疫情,在防疫、抗疫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件和人物,各媒体竞相通过各类媒介载体发布优秀的文艺作品,在全民范围内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抗疫文艺宣传活动。特殊事件为学生们提供了传情达意的真实素材,在写作教学中就要抓住时机,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应世写作”,并择优推荐评奖、刊登、诵读,在这种公众写作中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社会功能,寻找到由现实事件走向心灵世界的切入点,唤醒其沉睡的自我意识,让潜藏着的生命感、价值观、创造力全面觉醒。
(二)扩大“微写作”文化创意的外延
面向社会,是写作保持不衰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纯文学和大众文化进行弥合的时代要求。文化创意产业是国内外正在兴起的朝阳产业,创意写作人才紧缺,在写作教学中就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就业倾向,“微写作”只是一个导向或训练的手段,要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寻找到与社会对接的媒介点。特别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文旅结合和现实主义题材的写作大军当中。如关于当下“脱贫攻坚”的时代命题,学生不具备写篇幅较长的纪实文学的能力,但可以从“微剧”写作入手,写1000字以内的独幕剧,选择较好的剧本进行现场表演或制作微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在文旅结合方面要指导学生关注社会需求,当下很多地方为扩大影响力都加大了宣传力度,往往通过举办活动和征文比赛积累文字和影像资料,所以要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形式的写作活动和征文比赛;也可以就地取材,以本校作为学生写作实践活动的大本营,让学生积极参与本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创建之中,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素材,又活跃了校园文化、培养了其主人翁意识。
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创意创新大国。当下国家提出了“新文科”建设,笔者认为,“新文科”建设就是以“创意”革命为标志的,在当下开放多元的写作背景下,大学写作教学要突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积极回应当下社会文化生活的需要,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写”“写什么”的问题学会独立思考。教师要避开宏阔的理论传授,归还学生话语的“主动权”,以创意为本位,以实践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意潜能,让学生在自我发掘中有效彰显个性意识,走出书斋,步入自由的书写空间,真正实现写作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