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之“六要”

2021-03-25李海峰

关键词:六要思政课统一

李海峰

(重庆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74)

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1]。这“六要”明确又富有指导意义,是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一、政治要强——做意识形态阵地的守护者,让思政课坚守政治性

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政治强是思政课教师首要的素质要求,是核心要求——思政课教师的信仰必须是一元的,那就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思政课教师为什么首先要做到政治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因此,在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能作为统治阶级的工人阶级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对此,不能有丝毫的含糊。作为体现国家意志,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的思政课,必须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领域,以培养和造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正是思政课这一鲜明的政治性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是受党和国家的委托来教育学生,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从事教书育人工作。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的守护者,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必须坚定,以保证思政课的意识形态属性不变色。

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要转化为教育教学的自觉,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所言所行必须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1],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纵观世界,每个国家都是重视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理论层面的东西只有主动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才能在人们的头脑中产生。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理论性,加上理论与现实之间复杂的关系,就更需要思政课教师从骨子里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宗旨,打心底里信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理性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满怀信心,积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

例如,在给学生讲解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时,首先需要教师自己有底气、有自信。第一,纵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我们能清楚地认识到,“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3],不存在永恒的社会制度。不管经历多久,资本主义制度同历史上其他一切社会制度一样,终究要被一个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这是真理,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底气的理论依据。第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要灭亡、私有制必然要被公有制所取代。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共同使用生产资料的人越来越多,生产过程也越来越成为互相联系的社会行动,要求作为大家共同创造的社会成果的社会产品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占有和支配,但是私有制却使得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少数资本家占有。要解决这一矛盾,只有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与此同时,以公有制为基础、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生产目的的社会主义制度,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导致的两极分化和不公平不公正现象,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决定它必定能够战胜资本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坚实依据。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向世人展示出社会主义的强大活力,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它使我们明白,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思想理论、理想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一理论指导下的社会实践、现实运动,它就在我们日常的努力奋斗之中。只要我们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奋斗,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在为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而努力,就是在享受社会主义之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所在。换句话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正能量的努力都是在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共产主义什么时候能实现,取决于我们每一代人努力的程度。如果我们每一代人都能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共产主义就一定能早日变成现实。可见,只有教师的方向正,学生才能心里明。只要教师真学、真懂、真信,就能做到自觉地站在正确的立场上,理直气壮而不遮遮掩掩、有理有据而不含糊其词,用真情去真用、真教,进而对学生产生真的影响,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

二、情怀要深——拥有深厚的家国情怀,让思政课更有亲和力

思政课教师“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中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1]。 思政课不仅仅是以理服人,还需要以情感人。思政课教师要把爱国主义、人民立场、优良家风等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在课堂内化爱国爱家爱人民的情怀;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教学中讲出真诚、讲出激情、讲出肺腑之言,学生就会喜欢思政课。

例如,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心中装着人民是马克思主义者们坚守人民至上政治立场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放弃舒适安逸的生活,毅然选择充满荆棘和坎坷的为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革命之路。正是因为他们心里装着广大劳苦大众,所以他们能得到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尊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成为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领导人民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为谁的利益而奋斗?道理很明显,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

三、思维要新——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让思政课更有思想性

思政课教师“思维要新,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1]。

要想思维新,必须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一科学思维方法。一切正确的思维方法都是以唯物辩证法为前提。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唯物辩证法是核心内容,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恩格斯指出:“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5]可见,只有掌握唯物辩证法,才能具备批判的、革命的精神,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这“八统一”就是在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怎样上好思政课,怎么做一个思政课好教师。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着的,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于一切要从客观实际而不是主观愿望出发。要坚持实事求是,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不是静止、孤立、片面、固执、想当然地看问题做事情。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贯彻,强调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在于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不教条、不墨守成规,要加强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准确掌握客观实际和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运用到思政课课堂,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如告诉学生在任何工作中都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分清主次、加以区别,抓住主要问题或问题的主要方面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忿戾、抱怨或悲观不能解决问题,唯有静下心来主动思考出解决办法才是明智之举。条件是会变的,困难和挫折是暂时的,当前的失败不等于永远失败,只要能从错误、失败中找到教训,就能从逆境中找到希望,就能从失误中找到被忽略的智慧。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既要坚信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过程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因为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决定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一是资本主义社会在短期内不会自动灭亡,它还有发展的空间;二是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会触及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三是我们正在从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世所罕见,必然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存在问题的一面,有令人振奋的一面也有令人忧虑的一面。看到成绩是为了坚信前途的光明,不忽略问题是为了明白道路的曲折和过程的漫长,既不因为成绩伟大而忽视问题,也不因为有问题就否定成绩。我们要从本质上、全局上、主流上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从而坚定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就是辩证思维,这就是一分为二看问题,这就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视野要广——用广博的知识让思政课更有理论性

思政课教师“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一些道理讲明白、讲清楚”[1]。

要想视野广,就得多学习、勤实践。因为只有学习和实践才能让我们具备广博的知识。只有具备广博的知识,才能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把道理讲明白说清楚,即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彻底的思想理论回应学生、说服学生、引导学生,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寓政治性要求于真理性力量之中。

为什么在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的互联网时代,还要如此强调课堂的主阵地作用?这是因为课堂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知识,因为思政课课堂能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这就决定了思政课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是关键。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深耕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还要掌握教育学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

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思政课教师知识结构的核心,是思政课教师胜任思政课教学的基础性知识,是关于“教什么”即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的知识。思政课作为德育课程,既具有其他专业课程不具备的很强的政治属性,又和其他专业课程一样具有自己的学术属性——每一门思政课都是专门的、系统的学问。思政课的这个双重属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拥有系统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是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基本条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掌握程度,决定着思政课教师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

深厚的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是进行思政课教育教学的保障,是条件性知识,是关于“怎么教”即“怎么立德、怎么树人”的知识。这些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到支撑作用,能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认识学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作为这一课程的具体执行者,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还必须通晓如何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知识和能力,即教育学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和能力。“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有各法,贵在得法”,具备一定的教育方法论知识,才能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缺乏教育方法论知识,就如同“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教学很难取得预期成效;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知识的武装,思政课教育教学可能会失去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变成单纯的知识传授。

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效果不可或缺的实践性知识,是关于“教得好”的知识,对本体性知识的传授起提升作用。在一定意义上,学生能否全面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知识(包括学生所学的专业)背景。没有广博的知识做基础,思政课教师很难有广阔的视野。若思政课教师知识渊博,就会寓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识的传播之中,使学生增长见识、解决疑难、陶冶情操,也会使思政课教师自身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创造性强。这样,课堂就会“有情有义,有滋有味,有棱有角,有虚有实”。

五、自律要严——坚持“四个统一”,让思政课更有感染力

思政课教师“自律要严,做到课上课下一致、网上网下一致,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1]。作为有信仰的传道者,思政课教师要时刻谨记自己的角色、身份,“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6]。

第一,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教书育人不只是课堂上教教书、课后与学生交个朋友谈个心。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两者统一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如教师的职业道德与形象、对教学的投入程度、教育教学水平、与学生的关系等,都无时无刻不发挥着育人的功能。思政课同时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既不能只讲政治性、空谈道德而不顾理论性和知识性,也不能只讲知识而淡化政治性和道德要求,必须把几方面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育人,以育人为目的开展教学。只有这样,才符合课程教学要求。

第二,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一个人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靠的是耳濡目染,所以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如果思政课教师“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戴着伪善的面具”,会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原本是真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怀疑。思政课教师独处独知要谨慎。公开场合更要自律,“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怎么要求学生的,自己先就要怎么去做。如言行之中保持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举止文明,作风正派,自重自爱;严于律己,清廉从教;坚持原则,处事公道,光明磊落,为人正直。课堂是公开场合,思政课教师要以身示范遵守教学纪律,在课内课外都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学校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不发表、转发错误观点,或编造散布虚假信息、不良信息;不在课堂发牢骚,不在课堂做与教学无关的事,课堂认真投入不敷衍,等等。教师教育学生要正确看待社会上不尽人意的现象,树立理性平和的健康心态,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这一点,不因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如意或困难就得过且过或怨天尤人,反而要坚持以高度的职业自觉为自己寻求更高的“位”。意识的能动性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充满自信和自尊,进而在教育教学中诸如对知识的活化、对学生心理变化的敏锐感受、对教育时机的及时把握、对教育矛盾和冲突的巧妙化解,针对社会现实给学生以学理上的指导等过程中,体会到更多职业内在带来的尊严和欢乐,还能让学生认可并接受思政课,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从而实现思政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三,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思政课教师问道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效果,即所谓以科研促教学。如果一个思政课教师躲在世外桃源里,“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不仅做的学问不接地气,无法让学生信服,而且这种虚无的境界还会误导学生。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什么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在于他们既有深厚的理论素养,又有勇于面对现实、积极投身工人运动的实践。思政课教师也是一样,如果只顾潜心问道而不关注社会,不结合社会现实给学生释惑解疑,课堂就会失去感染力和针对性。

第四,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学术无禁区,我们可以大胆地创新理论,但无禁区不等于没有规矩,自由不等于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我们的学术自由是为了正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必要的学理支撑,为学生的思想热点难点问题释惑解疑,而不是以“学术自由”为名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话语权。所以我们必须恪守学术规范,严谨治学,坚守学术良知,坚决不做违反学术规范的事。这也是思政课教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的体现。

六、人格要正——用闪光的人格魅力让思政课更有吸引力

思政课教师“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1]。作为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言行一致的高尚道德风范,具备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健全的人格修养,这是思政课教育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成功教育的重要条件。”[7]

人们常说,对教师提出高标准、严要求,是天经地义的。这是基于教师工作的重要性而言的。“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7]所以教师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求善、求美为主。思政课是教学生做人,指引学生人生方向,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课程。不仅如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一般的道德说教作用不大,必须依靠教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内容的吸引力。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仅来自教育教学内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作为真理的魅力,还来自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教师可以凭借法律的授权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但学生能否接受,除了理论本身的魅力,更多的是要凭借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离开了思政课教师的人格魅力,思政课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拥有魅力的思政课教师本身就是一部非常生动、丰富、深刻的活生生的教科书,是一个具有巨大教育力的榜样,能够带给学生远比教材多得多的东西,能让原本没有感受到理论魅力的学生重新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因此,思政课教师在与学生的交流、相处中,要能够做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胸怀坦荡,做到先人后己、乐于奉献,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有耐心,宽容学生的错误并帮助改正,对学生一视同仁、正直无私,生活中不违法乱纪,不丧德、失德、乱德,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用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信任。

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承担着铸魂育人的光荣使命。新时代对做一个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师、怎么做好一个思政课教师、怎样上好思政课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和标准。作为思政课教师,只有抓住新时代机遇,努力成为“六要”的践行者和示范者,才能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六要思政课统一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启示——以四川工商学院教改为例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统一数量再比较
做好班主任工作“六要”
初中生思想教育“六要”谈
遵循“六要”寿过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