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体质探讨儿童哮喘中医用药
2021-03-25由明庆
由明庆,徐 丽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00;2.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儿科,沈阳 110000)
根据中医理论,体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影响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缓慢变化的特质。根据《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记载:“六气之邪,感人虽同,人受之而生病各异者,何也?盖以人之形有厚薄,气有盛衰,脏有寒热,所受之邪,每从其人之脏气而化,故生病各异也。”说明体质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儿童因为年幼,身体尚未发育成熟,故有其独特的体质特点。哮喘是儿科常见疾病,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其疾病发展过程亦与儿童体质有关。
1 儿童体质特点
古代医家对儿童体质特点各有论述,观点不一,在此归纳如下:
1.1 纯阳学说
中国古代第一本儿科专著《颅囟经·脉法》[1]记载:“凡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纯阳之体学说自此出现,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小儿药证直诀》记载:“小儿纯阳,无烦益火。”《河间六书》记载:“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可见多数医家将其理解为儿童受邪后易从阳化,多火多热,故临床多用寒凉之品。
1.2 稚阴稚阳学说
在前人理论基础上,清代吴鞠通在其《温病条辨·解儿难》[2]中记载:“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在反对前人推崇纯阳之体的基础上,提出儿童稚阴稚阳理论,认为所谓纯阳并非阳气旺盛的意思,儿童阴阳皆弱,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不应重用寒凉,否则易伤及阳气,损害身体。
1.3 少阳学说
近代医家张锡纯总结前人经验,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有若草木之萌芽,娇嫩畏寒。”其根据前人两种学说,提出儿童少阳体质学说,认为儿童生长发育迅速,是由阳气主导完成,但阳气亦是稚阳,较为柔弱。故临床用药时可以清热泻火为主,但同时需注意固护阳气。
1.4 五脏有余不足学说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根据自身经验,总结提出:“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的儿童脏腑特点,即“肝、心常有余,肺、脾常不足,肾常虚”。需要注意,这里的有余与不足并非指需要中医干预的病理状态,而是儿童的生理特点。明代医家万全就曾提出:“此所谓有余不足者,非经云虚实之谓也。”故而在患儿患病期间注意调节对应脏腑即可。
综上所述,儿童因其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阴阳二气及脏腑功能不平衡,在生活中易受外邪侵犯。
2 儿童哮喘病因病机
哮喘作为常见疾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发病,多年来对其病因病机的研究较多,基本可归纳为外感风寒之邪,内有久宿之痰,外邪引动内痰,发为哮喘。
儿童独特的体质在哮喘病因方面亦有影响。一方面,肺为娇脏,本便易受外邪损伤,儿童肺常不足,卫气更为虚弱,若同时因父母照顾不周,感受风寒邪气,外邪阻滞肺气,气机失司则可发病[3];同时,因儿童脾常不足,且儿童饮食多受父母控制,过食肥甘厚味后运化失司,易生痰邪。《证治汇补·痰证》记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邪生于脾脏,留于肺脏,又因患儿多不会自主排痰,可伏于体内,易被外邪引动发病。除此之外,中医理论讲肾主纳气,宋代杨士瀛在《仁斋直指方论》[4]中记载:“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脏……学人知气之出于肺,而不知气之纳于肾。”儿童肾常虚的特点使其更难纳气,可加重哮喘病情。儿童是少阳之体,病邪易从阳化,进而生热生火,灼伤肺脏,加重病情。
3 儿童哮喘用药特点
3.1 切勿过于寒凉、发散
儿童哮喘多因外感风邪诱发,病位主要在肺,故治疗多应用发散解表之药,又因外邪寒热属性不同,分为辛温解表和辛凉解表两法。儿童为少阳之体,阳气主导,病邪易从阳化,故哮喘初起后多逐渐表现为热证、火证,临床中亦常见辛凉解表配合清热化痰法,但儿童体质稚阴稚阳,脏腑娇嫩,且儿童肺常不足,重用发散之药发汗易伤肺阴,重用寒凉之药清热易伤阳气[5]。这里并非指不可应用,而是辨证论治,合理应用。一方面,在哮喘初起的表证已缓时,再用解表药时最好配合收敛肺气的五味子等药,部分医家担心收敛肺气可能导致邪气留滞,但《本草备要》记载:“五味子,性温,五味俱全,酸咸为多,故专收敛肺气而滋肾水,益气生津,补虚明目,强阴涩精,退热敛汗,止呕住泻,宁嗽定喘,除烦渴。”可见在表邪初解之后,配合解表药使用少量五味子并不会影响疗效,其敛肺补肾的作用反而会增强宁嗽定喘的效果[6]。另一方面,儿童哮喘已多用薄荷、金银花、浙贝等凉性解表化痰药,除肺热明显时,不应重用石膏等寒凉清热药,否则易损伤儿童稚阳,影响预后。
3.2 化痰同时注意健脾
在儿童哮喘发作期间,常会伴有喉间痰鸣等症状,而伏痰也是哮喘发病的重要内因,因此化痰在哮喘治疗中非常重要[7]。根据患儿痰邪性质,使用对应药物,如治疗热痰用浙贝母、胆南星等药;治疗寒痰湿痰选用法半夏;治疗燥痰选用川贝母配合麦冬等滋阴润肺药物[8]。除此之外,根据“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理论,儿童脏腑娇嫩,脾脏尤为不足,多数哮喘患儿在发病期间可见大便次数不规律,因此祛痰时还应注意脾胃功能[9],以健脾益气消食为原则,选用焦三仙助脾消食配合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可取得较好疗效。
3.3 重视肝脏对肺脏气机影响
在哮喘病程中,肝脏对肺脏的影响亦不容忽视[10]。哮喘发作的核心是肺气失司,肺气主要起宣发与肃降功能,宣降得宜,则呼吸平稳通畅。《临证指南医案》[11]记载:“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可见人体气机由肝、肺二脏共同影响,在中医理论中,肝属木,肺属金,金克木,故肺气可制约肝气。但儿童脏腑特点为“肝有余,肺不足”,同时在哮喘发作期间外邪侵犯肺脏,可阻碍肺脏功能,导致肺气无力制约肝气,肝气上逆,又进一步阻碍肺气肃降功能,可加重病情[12]。另一方面,《证治汇补》记载:“气本属阳,亢则成火,气有余便是火也,故滞气逆气上气,皆气得炎上之化,有升无降,蒸熏清道。”儿童为少阳之体,由阳气主导,亢盛的肝气易从阳化火,肺叶娇嫩,最是畏火,肝脏气火循经上逆犯肺,木火刑金,与外邪共同损伤肺络,可加重病情[13]。因此,在治疗儿童发作期哮喘时,除常规解表化痰治疗外,对肝气偏盛的患儿,可适当增加如天麻、菊花等平肝、清肝药物辅助治疗。
3.4 对肾虚患儿注意补肾纳气
中医“肾主纳气”理论来源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论述,《素问·经脉别论》记载:“度水跌扑,喘出于肾与骨。”《难经·四难》记载:“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说明肾脏与呼吸尤其是吸气关系密切。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发展研究,亦有论述,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记载:“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开创了用补肾的方法治疗短气病的先例。至明清时期,赵献可的《医贯》中记载:“真元耗损。喘出于肾气之上奔。其人平日若无病。但觉气喘。非气喘也。乃气不归元也。”已明确提出肾与气之归元有关,并提出使用八味丸等补肾药物治疗。儿童具有肾常虚的脏腑特点,若见哮喘患儿伴有肾虚症状,如生长发育迟缓等,且单用补肺健脾法疗效不明显,应注重补肾治疗,加用六味地黄丸等药。
4 小结
儿童因其独特的体质,使得儿科多年来一直独立于大内科之外,在用中医药治疗儿童哮喘以及其它疾病时,需考虑儿童体属少阳,稚阴稚阳的独特体质,用药方面注意不可过于寒凉发散,避免损伤正气;注意健脾消食,方可祛痰之源;考虑肝脏对肺气的影响,有助于恢复气机;针对肾虚患儿注意配合补肾治疗,助肾纳气。同时因儿童具有脏气清灵,易趋康复的特点,医者用药应精简少量,对身体起辅助作用,帮助身体正气恢复正常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