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021-03-25赖亚辉孙维琦李咏梅关守宁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学教育公共卫生课程体系

赖亚辉,孙维琦,李咏梅*,关守宁

( 1.北华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2.长春中医药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长春 130117)

当前,全球范围的新冠病毒病疫情爆发,使整个社会面临着各方面的考验,也对医学卫生事业发展、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要研究和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从体制机制上创新和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举措,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水平”。面对新要求,针对突发疫情下公共卫生应急和传染病防治中暴露出的各类问题与短板,如何培养医学生,尤其是提升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和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医疗新需求,成为医学教育中思考与改革的重点方向。面对“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要求,面对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高发,SARS、人禽流感、新冠病毒脑炎等新型急性传染病突发等的社会需求,我国医学卫生行业、医学教育界的改革正在不断深化[1-2],临床医学教育中加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也较多[3-4],在学习与借鉴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当前疫情的发展变化,提出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1 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的现况

随着现代科技、医学和人类健康需求的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医学教育标准也在不断更新,2012年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都在要求世界各地医学院校培养的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医学教育的目标中,体现出更多的全球卫生(global helth)的理念,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GMER)》中将“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列为医学生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并对能力范围做出了详细界定;2010年WFME参与启动了“全球医学院校社会责任共识项目”,其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医学院校与社会利益相关者的合作,满足病人与社会的卫生需求。

针对全球化的医学教育发展形势,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参照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修订我国临床医学的专业教育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标准,致力于培养具备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医疗、预防的基本技能,培养能在相关岗位从事医疗及预防、医学科研等方面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5]。结合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将以健康为中心的理念渗入到医学领域中,医疗卫生服务由以诊治疾病为主的个体医疗服务逐步转向以健康为中心的综合性医疗服务,兼顾全体、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临床医学工作职能基本要求。但在我国目前还是存在着重医院、重医疗的情况,更多的社会资源还是投入到医疗行业中。临床医学教育也面临着这类问题,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数占较大例,课程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所占比重较少,缺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教育内容,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育目标处于研究阶段[6]。当面对“非典”“禽流感”“新冠病毒引发肺炎”等新发传染病时,凸显出临床医学人员缺少预防医学技能的不足,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不足的情况,暴露了临床医学本科教学中预防医学知识和技能缺陷的短板。在这次疫情中主要表现为早期对突发传染病的认识不到位,临床治疗与预防措施的脱节,对健康人群的教育保护不及时,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工作不到位,院内感染控制不严格、专业人员力量不足等情况。从侧面也反映出临床医学教育的“精英化”,教学中重视“高大上”的治疗与技术,缺少基层卫生实际需求的认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健康教育和人群保健、防疫能力方面强调的少,对突发性、区域性传染病防控不重视等。

当前,我国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内容仍是“老三大卫生”和流统课程为主,教学上仍是以教为主模式,课程设置不科学、不系统,实验与实践内容少,知识条块化,知识的学与用很难得到有机融合,学生深入实际或实践机会少[7],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不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另一方面临床教师与临床学生都不重视预防医学课程,课程与学时数少,新知识与技术不能及时引入进课堂。因此,对面社会新需求、岗位工作新要求以及现阶段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临床医学专业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教学目标的研究、课程体系建设应成为临床医学教育和预防医学教育共同的课题。

2 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改革实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就要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重点前移,以健康保护和疾病防治为重点,这次突发重大疫情的防控中更是要求,防更重于控。因此,在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改革中,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体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健康教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疾病预防和筛查,包括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识别、应对等有关知识,能够对病人和公众进行有关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国家卫生政策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重新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与能力课程体系,以适应新时期健康中国建设对医学人才的需求。

2.1 改革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模式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与观念。引入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和国家临床医学专业教育标准,完善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的教学目标,强化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方面的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知识、技能要求,调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针对各类院校五年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办学定位,强调面向基层,满足基层医疗单位的需要,防治合一,具备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及应对突发应急事件医学处理、指导患者自我保健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融入到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之中,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二是强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知识在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结构体系中的地位。教学中既要突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的系统性的主干课程教学,又要重视其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知识有机融合,针对医疗保健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实际,开设相关整合课程,形成较完善的课程体系。三是强调以“学”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增加学生的实践与技能训练,以增加职业责任感及防治能力水平的提高。四是通过多学科融合与整合,培养多学科知识和技能、教学能力强的师资队伍,发挥学科交叉优势,拓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内容,建设若干高专业水平、高素质的教学团队。

2.2 整合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建设,这是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根据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目标和临床医学的专业特点,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和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预防战略和公共卫生意识”为出发点,建设与开设“理解健康问题的起因、分布和后果及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决定因素”的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将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课程进行改革调整,根据当前健康事业新发展、民众的健康保健与就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需求,按实际岗位胜任需求知识与能力设定课程内容,将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分别按知识、能力和技能培训目标整合,优化重组后的课程体系主要有六个模块,包括:1)环境有害因素与疾病防治、健康影响教学模块;2)环境健康有害因素检测、风险筛查与生物效应教学模块;3)非传染性慢性疾病防治教学模块;4)资料与卫生信息收集与处理教学模块;5)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与教育教学模块;6)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实训实践教学模块。根据课程体系内容,安排相应的课程内容(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形成完整而科学的整体,必修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课外教学活动等。

2.3 强化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教学实践环节

在明确实习和实践目标的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早实践、多实践,合理设计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学期、学时、时间。一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与学习,如近期可以将新冠病毒肺炎爆发的防疫技能(消毒、防护用品使用等)、流行病学调查、病人的救治等做为教学内容,现场实习与实验室测定结合,以人群的流行病调查、健康评价等实践技能训练为主,突发传染病事件、案例等以讨论、研究、现场模拟等形式进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建立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所、职业病防治院、结核病防治院、社区卫生机构为主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通过短期实习、专项宣传教育日、各类专业志愿服务或调研项目,专业技能培训和应急演练项目培训等多方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三是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内容,提高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感,提升应对突发事件的实战经验。四是校内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教师与各类实践基地教师要加强教学与学术交流,打造高水平的实践教学教师队伍。

2.4 注重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健康问题和实际存在问题如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典型案例等为中心,开展PBL、CBL方式进行讨论学习,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课程与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相整合,建立常见慢性病、重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环境与职业损伤等为主要内容的整合课程[8]。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新发传染病、环境污染等主要内容的案例式、问题式、情景式教学方式,小组讨论式、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加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开设慕课、微课、仿真实验教学等为辅助[9],如及时将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引发的疫情防控教育引入课堂,从肺炎病原学、病理学到传染方式、临床治疗方法、控制措施等给予引导与思考,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起来,理论联系实际,将基础医学知识、临床治疗知识融入预防医学教学中,培养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与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2.5 改革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课程考核方式,完善学生学业评价体系

近年来,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观念也不断增强,重大传染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相继出现,给予医学教育提出了诸多挑战和任务,以健康为中心、提高应对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培养高素质适应岗位胜任力要求的临床医学人才,是临床医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因此,在医学人才培养及学生评价等诸方面应该以综合、全面、全程为基本原则,教育过程中坚持以素质评价、能力评价为核心,采用不同的考试与评价方式、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和应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加形成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评价和创新能力的评价(综述、调查报告、医学志愿者活动和创新项目等)作为考核评价改革主攻方向,将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参与、操作情况,相互合作、服务民众情况的作为考核评价主要内容,建立以课程理论考核、实践能力与拓展能力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体系。

猜你喜欢

医学教育公共卫生课程体系
提升医学教育能级 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