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学术报国赤子情
2021-03-25刘解龙
刘解龙
在我校《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35周年之际,作为一个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社会科学领域的老兵,除了祝贺,还想说几句思考与感想。
一、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迎来期刊繁荣的新时代
关于现阶段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我想首先引用三段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话。
其一: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既取决于自然科学发展水平,也取决于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水平。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其二: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山东大学的《文史哲》编辑部回信中,对如何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他说:“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希望你们再接再厉,把刊物办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之所以将这三段话放在一起,是想说明四个问题: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一直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二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视进一步明确了既要纵向深入,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又要横向扩展,要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三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在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新视角提出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新的重要任务和发展目标。四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我对我校学报的别样情结
在林林总总的期刊大家庭中,各种以“学报”命名的期刊,先天就打上了学术的印记。对于喜欢做学术研究的人来说,学报就是最容易赢得青睐的一族。也许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我阅读最多和感情最深的学报,当然就是《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以下简称《学报》,同时也日久生情,每期新出版的《学报》,我都要爱不释手地翻阅和欣赏,仿佛是想发现其中的别样宝藏。
在工作岗位与办公室场所的变动中,我非常有幸地与《学报》编辑部在同一层楼,后来又与其办公室为邻,已有五六年之久,我非常珍惜这一缘分,这也成为我特别值得回味的日子。这五六年,我零零散散地见证着学报主编和编辑付出的真诚情感与独特智慧,逐渐深切地感受到办好学报的不容易,积累起我对办好学报的群体的敬佩。
众所周知,办好刊物,当好编辑,确实有一种“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特点。而且,期刊的竞争,终究表现到编辑付出的竞争,所以,以主观“有为”争取客观“有位”,奉献精神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有个前提,就是把办学报作为热爱的事业。今天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影响因子越来越高,这是极为难得的,凝聚着长期的和大量的心血与付出,也带给我们一种自豪与喜悦。
我和主编陈浩凯教授是好朋友,我一直为他的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好学精神而感动。我不仅佩服他的知识面宽广,还佩服他乐于思考及对许多问题的独特见解。我真切体会到,学养深厚、视野开阔、立足前沿、慧眼识文、思想敏锐、善抓主题,对于当好主编是何等的重要。我们每次见面,总是要讨论一些最前沿的理论问题,让我受益良多。因此,这也成为对我的一种吸引力,成为我生活中的一种美好与乐趣。对于一个热爱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来说,有一些乐于讨论问题和跟踪前沿的朋友,共享思想成果,是一种幸运。
我曾在《学报》上发表过多篇文章,其中,在《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刊发的文章《精准扶贫的几个基本问题分析》,是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研究成果,在这个领域算是比较早的文章,也是陈浩凯主编催我写的。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好影响,已经被引用313次,下载13 302次。听陈主编说,这在我校学报文章引用率算名列前茅的。一篇好文章,总是作者与编辑共同付出创造性劳动的产物,但是编辑和主编总是站在背后付出而已。我的这篇文章,也是经过了编辑和主编精心修改的。
在多年前,学校干部岗位调整,曾经有人建议我去争取《学报》工作,我不假思索就谢绝了。我知道当好一个编辑,办好一本学报所需要的学识视野与责任担当,以及情怀和耐心等,都是相当严格的,我深知自己不是那块料。
三、培育决胜百强大学的“学报支撑力”
我曾在学校规划与高等教育研究部门工作,也曾思考“学报——学者——学术——学科——学校”的相关性问题。在我看来,在大学教育和学术研究中,有一本学报就是拥有一种高雅载体和独特优势。一所学校需要一本学报或拥有一本学报,这个已经是高校发展的普遍现象,但一门优势学科的发展,一个学术群体的成长,一个学术阵地的打造,拥有一本学报就是拥有一种独特的发展平台与竞争动力。
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大学的《文史哲》编辑部回信,对如何办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殷切期望。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文字不长,但内涵丰富,视野开阔,意境高远,期望殷切,越是深入学习,越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重大意义,在期刊领域产生了强烈反响,激发起办好中国期刊的强烈自信,增强了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办好中国的期刊,在世界期刊大平台上,赢得像中国经济与科技一样的优势与声誉。我国是期刊大国,期刊以自身的方式承载和彰显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与期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期刊的地位和影响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这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挥的潜力。
众所周知,《文史哲》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大学学报,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增强文化自信方面,一直走在前列,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的内容,以及回信行为本身,都充分说明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和殷切期望。这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在新的发展阶段,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责任,也迎来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机遇。这对我们这些热爱社会科学研究,乐于研究我国改革开放发展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人来说,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内容,也让我们感受到极大地鼓舞和激励。
现在,我校进入决胜建成百强大学的关键阶段,这是长理人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也是长理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目标定位和使命担当。赢得这一胜利,不仅要汇聚各方面的资源,而且要激发各种资源的潜力,社会科学不仅是越来越重要的学科,而且也是我校的传统优势。我觉得,在决胜百强大学的征程中,要汇聚哲学社会科学的师生力量和学科力量,努力培育和发挥独特的“学报优势”,强化“学报力量”。为决胜百强大学培育期刊竞争力,这是新时代期刊发展的新任务新使命,也是新挑战新机遇,我期待我校积蓄已久的期刊潜力得到充分激发,发挥得越来越好。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今天,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只有几十年实践、还处在初级阶段,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
习近平总书记说,“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一个重要特点是,今天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需要越来越重视重大战略与宏观问题的影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也将面临自身的大变局,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哲学社会科学发生的变化也将呈现这样的局面和态势,需要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上齐头并进。
在基础研究上,哲学社会科学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深入研究和回答我国发展与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虽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还远未结束。继续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这是最为重要的基础研究,这也给各类学报提出了具有理论深度与学术质量的重大任务。
在应用研究上,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要增强问题意识和担当精神,深入实践,贴近时代,倾听人民心声,服务社会发展,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同时要创造更多智库成果。比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统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同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全面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法治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五”期间的各种问题与解决之道,增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等等,我国改革发展中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应用研究极其广泛,也十分重要。
我认为,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繁荣大发展阶段,期刊要通过发表学术成果的选择性,发挥好引导学术研究突出重点与形成特色的积极作用,而作为期刊中最重学术的学报,必定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一直认为,能够实现学术报国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所在与幸运所在。在我国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的作为也将得到进一步彰显与深化。
四、欣逢盛世勤作为
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最为重要的是切实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这一思想博大精深,这一思想指导的实践波澜壮阔。
就我而言,彰显自己的学术报国赤子心,从大的方面来说,应当更好地讲好马克思主义,从具体领域而言,应当讲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真正弄懂了马克思主义,才能在揭示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上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能更好识别各种唯心主义观点、更好抵御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但真正弄懂马克思主义需要终身都得下极大的功夫,对于一个立志学术报国的理论工作者来说,仅仅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远远不够的,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需要真正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上持之以恒地下功夫。读原著,以把握系统性与整体性;学原文,以把握准确性与深刻性;悟原理,以把握科学性与规律性。
能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以一个理论工作者,以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的身份观察问题和探索未知,是极其幸运的。我将秉承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基本品质与学术良知,对于自己所在领域,希望做到凡事先想一步和深想一层,对于自己所在领域的问题,知道基本的来龙去脉,有一定的远见卓识。特别是以下三个方面,期望做出更多努力与贡献。
一是对我国理论创新进行学理化阐释。学理化阐释是当前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理论创新进入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内涵与新要求。作为长期工作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教师,我希望自己能够越来越科学、越来越自信地立足于学理化阐释的角度,宣传和讲授马克思主义,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学理阐释,促进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核心思想、关键话语融入各个学科领域。特别是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基础性关键性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从学理性角度给予令人信服的讲解,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以中国成功的实践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方面,永不懈怠,做一个勤奋执着的探索者和信仰坚定的思考者。
二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做体系化解读。立足于对人类发展历史进程的审视和历史发展规律的深思,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社会必然会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思想。我觉得,要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递进规律的角度来理解和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像工业文明取代和超越农业文明一样,理解和部署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思想与各个领域结合起来,努力探索不同领域向生态文明社会转型发展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在人类向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赢得先机,赢得优势。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和伟大贡献。
三是就一些现实问题进行“所以然”的思考。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要义是能够在大复杂的事件中发现本质规律。因此,理解、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都必须更好地将事物的“所以然”揭示出来,为形成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