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报岁月回望

2021-03-25王新生

关键词:科学报约稿学报

王新生

岁月匆匆,曾经在此工作十余年的《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迎来了35周年刊庆。该刊最初名为《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中经几次变化,最后定名为《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接到陈浩凯主编的约稿电话,猛然意识到,我离开学报也已十一年。趁此机会,对学报岁月作一回望,确有必要。

一、初相识

1991年,我从中南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分配到长沙水利电力师范学院政史系工作。刚分下来的时候,学校安排我住进了工字楼青年教工集体宿舍。其时有一大帮历年分配而来的年轻教师,教书、科研之余,有空就“混”在了一起,开心得不亦乐乎。分来不久,因为发文章的缘故,结识了时任学报编辑的青年才俊廖小平副教授。廖教授虽然才高气盛,但内心和善、善待朋友,年龄也大几岁,我们便称他为廖哥。廖哥是个帅哥,湘潭大学研究生毕业的高材生,年纪轻轻的便是副教授,很受我等“青椒”(现在的流行语,当时并没有这个词)敬佩。初次见面时,忐忑中将自己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呈交给廖哥,请他指导。廖哥浏览了论文后,告诉我这篇毕业论文有新意,有修改余地,于是指导我如何修改,并将文章压缩成一万字以内的论文。说实话,当时《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走的是高端学术路线,名气很盛,学报编辑部对发文章有严格要求,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发文章可不是容易的事。还好,廖哥有意扶持,很快将这篇文章发表出来。见到学报刊出,心中狂喜。没想到更让我狂喜的事马上又来了,我的论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了。当时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种类并不多、发文量也不大,论文被转载并不常见。想想自己不过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助教而已,文章还能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真是意外。现在想来,人是需要被鼓励的,特别是在刚刚出道时,能够遇到良师指导、朋友提携,是莫大的幸运。学报的传统是坚持学术,但也注重提携青年教师,使其尽早进入学术的状态。受此影响,我在后来的学报工作中也有着意扶持青年教师,这是后话。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起步较早、起点高,学报前辈创办之初,坚持以学术为本,文章只看质量,不看名头,只发学术论文,不发总结报告、感想感言之类的非学术文章,这在当时颇有清新脱俗之感。为了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历代主编和编辑们殚思竭虑,策划主题、约名家稿件、办学术会议等等,围绕着提高学术质量做文章。当时传为佳话的一个事例,就是以学报为基地承办了全国美学学术年会。会议大家云集,大作满满。学报选择若干篇佳作集中刊登在学报之上,反响高远。且这种操作方式也常被其他学报学习,视为经典范例。经历数年耕耘,《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成为省内乃至国内著名的学报,学术同仁赞誉有加。其时,国内学界大伽投稿我校学报并不是稀罕事,编辑们约稿也较平常。作为一个1984年升本的师范学院,文科学报能有如此高的影响力,实出意外。说到底,这是学报前辈立意高远、辛勤耕耘的结果。

其时,学报对编辑的素质能力要求也是挺高的。每一个编辑首先都应当是行业内的学术专家,要有写论文、发论文的水平,而且在本学科内要有一定影响力,要有能力约稿、组稿,要能审稿,从内容和语言表达都能指出问题、提出修改意见或直接修改稿件,文字校对只是最为基础的基本功之一。所以,学报历任主编、副主编以及所有编辑,均是行业专家,这个传统一直传承了下来。我想,这便是保证学报学术水平长盛不衰的一项重要基础。

二、入行

我进入学报编辑部是在廖小平教授接任主编之后的事。其时学报编辑人手较紧,为了按时出刊,偶尔也约请个别老师帮忙修改稿件、校对刊样。廖主编认为我做事还算认真,文字尚可,便偶尔让我做些编辑事务,指导我做些编辑业务。后来廖主编说这实际上也是在考察我,看看我是不是当编辑的料。我当时没有这个意识,只当是朋友相托帮个忙而已。如果真知道是在考察,肯定会表现更好一点的。还好,承蒙廖主编的器重,1996年我正式调入学报编辑部担任编辑,正式进入编辑这个行当。

入行,就得成为行家。外面人看编辑,可能会觉得编辑只是校校稿,改改字,排个清样,发送书样而已。其实,入了行才真正感觉到,要当好编辑,自己必须成为一个全能高手,因为编辑工作的每一样活都得用上硬功夫。编辑的日常工作主要有约稿、初审稿件、改稿、排版、校对、检查印刷清样等。就约稿而论,必须熟知行内专家,并同专家们建立起个人联系,仅此一点,谈何容易?首先自己就得是半个专家才行,否则专家们根本不愿见面、联系。而且约稿组稿,必须得把握学术前沿、学术动态、学术热点,能够把握这些,没有一定的专业功底和专业敏感度是做不到的。稿件初审,既有形式审查,也有实质审查。有些学报的编辑只作形式审查,实质审查的工作全部交给专家来做。但是,我们学报历来坚持编辑初审,既要有形式审查,又必须是内容方面的实质审查,从专家认知角度审查稿件是否具备基本的学术基础。如果认定不符合学术基础,就不再送二审。在这一阶段,编辑必须是半个专家才行。改稿需要功底。别人的稿子拿在手里,编辑要去改动,谈何容易,要保证不闹外行笑话,要能改得恰到好处,既要有专业功底,还得有文字功夫。至于排版看清样、校对,既是专业活,又是体力活,需要一丝不苟、打坐成佛的硬功夫。

入编辑这个行,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变更,也是工作心态的修炼。作一个好编辑,要真正具备一辈子“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态。要当好一个编辑,前提是自己就是一名专家。但让一个专家长时期地“为他人作嫁衣裳”,其实也是一种考验。将自己全部工作时间都花费在为他人审稿、改稿、校对上了,自然就会减少自己做学术的时间和精力。入行之初,就得深思:长时期地“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否值当?只有在反复的思量中,坚守住“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性,才能真正当好编辑,才算是从心理上真正入了行。

三、坚守

2001年,是我到学报当编辑的第五个年头。在此前四年多时间里,学报编辑部成员有一系列的调整变化。廖小平主编因工作出色,学校党委给予多岗位锻炼机会,转岗到学校行政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唐秉仁教授曾担任过一段时间主编,李传书教授担任了副主编。刘范弟编审、谢明子编辑加入编辑部工作。2001年5月,唐秉仁主编、李传书副主编因年龄原因相继退出学报主编、副主编岗位。学校党委任命我担任学报主编、期刊社副社长。自此,我担任了近十年的学报主编,直至2010年受教育部留学基金委资助,我前往美国埃默里大学法学院访学,不得不离开学报编辑部。访学回国后即到文法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及管理工作。

在担任学报主编期间,与编辑部同仁们一起勤勤恳恳工作,圆满地完成了自己的职责和任务。此期间,我们一直坚守学报的优良传统,坚守以学术为导向的办刊特色,坚持走专家型编辑的路子。由于编辑部同仁的共同努力,专家学者们的支持,在这段时间里,学报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比如,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评比中,我校文科学报数次被评为全国优秀学报,几次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报、全国医工农医类优秀文科学报。学报的影响因子和转载率一直位居高校学报的前列,学报在哲学社会科学界一直保有良好的声誉,口碑颇佳。我本人也曾被评为湖南省优秀学报主编、全国医工农医类文科学报优秀主编。刘范弟编审、谢明子编辑也各自获得不少学报的奖励与荣誉。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学报编辑部同仁长期坚守传承、坚守本份的结果。

坚守之难在于面对全国期刊评价体系的重大变化,我们仍坚持学报办刊初心,坚持走学术之路。2000年前后,中国的高校改革频繁,直接引起学报发展路径的变化。特别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及期刊管理部门推出的核心期刊、CSSCI期刊的评价体系,对学报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先前,学者们,包括本校和外校的大学教师、研究人员,都能以在我校文科学报发文为荣。所以投稿、约稿比较容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育部门推出了CSSCI期刊名录,并将CSSCI期刊发文作为考核、晋升职称的重要条件。在这一评价体系指标的引导下,作为一个非CSSCI期刊的学报,办刊逐渐变得困难。以前愿意赐稿的专家教授们面对我们的约稿组稿变得犹豫起来,毕竟他们也面临着高校各式各样的考核评价,要尽可能地发C刊文章。即使是非常认同学报水平的本校老师,面对这样的大环境,手中的好文章也不愿意投送学报了。这样,我们的组稿变得越来越困难,但仍然坚持走学术路线,想尽各种办法约名家稿,挖掘学术新人,培育青年教师、青年博士作者群,向学术水平较高的青年教师和博士约稿。如此,才能避免学报水平大幅度下滑。

坚守之难在于抵制某些不良风气的影响。理性分析告诉我们,学报进入CSSCI期刊名录,其难度不亚于登蜀道。既然如此,何不走市场路线?其时也有一些刊物适应了流俗,作了另一种选择,迅速扩版、极力增大发文量,来稿即登,只要付版面费即可。期刊是稀缺资源,发文章的需求量是挺大的,充分利用刊物资源以增加收入,说实话是有诱惑力的。这种诱惑也曾引起了我们编辑部同仁的焦虑与讨论,在经过多番讨论之后,大家一致的意见还是要坚守学报本份,坚守学术路线,不为收取几个版面费而降低发文档次。其结果,自然是大家固守着清贫办刊的状态。

坚守之难在于走专家型编辑之路需要不断地自我增压。编辑工作本就繁重细碎,做好编辑本不容易,还要求成为行业专家,更是难上加难。好在这段时间里,编辑部的刘范弟、谢明子和我三人都有共识,分别在历史文献、文学和法学等专业领域里有相应的发展。刘范弟编审和我在这期间都获得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立项,都评上了正高职称,明子也完成了在职研究生学业,专业有了长足发展。

四、寄语

转眼之间,离开学报编辑部已有十一年了。虽然离开,但一直关注着学报的发展,学报的每一项成就都让我感到高兴自豪,因为,岁月让我的心与学报永远相连。

回望过去,展望未来。深深体认到,文科学报的发展必须顺应高校教育改革之大势,必须同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紧密相连。与时俱进,因时改革,都是必须要做的。但是,从学报的性质和宗旨来看,从我们学报发展的传承所展示的品质来看,坚守学术是学报发展的底色。只要这个底色在,我们的学报就能尽到自己的责任,就能发挥培植学术研究的基础性作用,为学术研究者提供发表成果的阵地,提供发展的机会。

当然,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追求当下的成绩指标都是必须的。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所有的评价指标体系都要围绕着发挥学报的功能、推动学术发展的目的而展开的。或许,在眼花缭乱的各项评价指标体系的引导下,学报可以追求阶段性的成绩,但是,对于学术的坚守,仍是学报的基础。

回首学报的发展历程,衷心祝愿学报越办越好!

猜你喜欢

科学报约稿学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约稿启事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致敬学报40年
高校理科学报特色栏目编辑培养途径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