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络病理论论治老年性高血压

2021-03-25郑玉姣陆培荣吴晓晓钱禹林丁瑞接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络病络脉脉络

郑玉姣,陆培荣,吴晓晓,韩 强,钱禹林,丁瑞接

(苏州市吴江区中医医院 心血管内科,江苏 苏州 215200)

高血压是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它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国内相关指南[1]中提出我国≥6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超过60%。老年性高血压中大部分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其具有患病率高、脉压增大、血压波动性大、并发症多等特点[2]。中医络病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叶天士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久病入络的著名论断。现代学者[3]认为络病不仅保留了中医基础理论基本特色,亦进行了发展与创新,可反映疾病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多种疑难疾病、慢性疾病不断发展后,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病理转归;传统医学的络病系统与现代医学的微循环概念在结构、分布、功能、生理病理等方面有诸多相似,是气血津液输布灌通的枢纽和通路[4],为从络病论治老年性高血压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1 络病与老年性高血压病因病机

高血压在中医学中属“眩晕”“头痛”等范畴,老年性高血压患者多为气血阴阳亏虚,与络病的气虚血虚相一致。老年性高血压病位在肝肾,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精可化气,肝主疏泄,可条畅气机,二者可共同维持血压的恒定[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认为老年人的基本体质是肝肾不足,气血阴阳亏虚,肝肾阴亏,虚火内生,灼伤脉络;肝阴不足,肝失濡润,络中气血虚少,络脉失养;肾精不足,水不涵木,不能敛阳,以致相火挟风气上升,气血上冲则血压升高[6],故肝肾亏虚,络脉失养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病理基础。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说,高血压发病病理基础主要为微血管与微循环的病理性异常(主要为血管壁增厚及组织学异常、血管壁/腔比值增大)、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破损、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其诱因则为小动脉和小静脉的张力增高、循环系统自身调节失衡[7]。而中医的络脉与微循环在形态、分布、功能上都十分相似。络脉是一个遍布全身的脉络系统,纵横如网,散布于体表,又深入脏腑,其基本功能是沟通表里,渗灌气血,而络脉畅通无滞、气血运行正常是络脉系统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若气不足则血行迟滞,血不足则络脉失养,从而使血流速度减慢,同时增加血管内皮组织通透性,进而将降低其屏障作用,致使血管狭窄,进一步导致柔软弹性和舒张收缩作用丢失;此外,血管逐渐硬化,络脉瘀阻,影响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增大,血管内压力增高,发为高血压病[8]。

2 络病与老年性高血压临床特点

老年性高血压患者以头晕头痛、耳鸣目眩、腰膝酸软、倦怠乏力为主要表现,乃上盛下虚之证,如《灵枢·刺节真邪》载:“……上实下虚而不通……横络盛加于大经”。老年性高血压常伴有动脉硬化、心衰、肾衰等并发症,与邪深入脏腑,损伤浮络、孙络及心络、肾络等相一致。

老年性高血压为久病、慢性病。清代叶天士提出了“久病入络”的著名论断,云“初病在经,久病入络,以经主气,络主血”“经年宿病,病必在络”,认为络病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病入血络,缠绵难愈。清代医家张聿青在《张聿青医案》也提出相似的论断,云“邪既入络,易入难出,势不能脱然无累”,表明久病入络,胶着难出。从疾病演化进程来看,络病的形成亦是一个漫长的过程[9]。

高血压与络病的证候演变有很大的相关性。病邪的传变一般是由阳络至阴络,络病是多种慢性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出现的病理转归[10],而高血压病的证候演变中,肾的精气是其中的根本,肝肾不足可导致其他各脏的机能减退,会出现脉络空虚的病理变化,故肝肾不足、脉络空虚亦是原发性高血压的证候演变规律之一[11]。

3 从络病理论论治高血压

络病治疗遵循“络以通为用”的原则,根据导致络病的原因不同,有不同的通络之法。高士宗在《医学真经》中提出“……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临证指南医案》载:“大凡络虚,通补最宜”“治络”本质为““和络”;通法亦实为因势利导、调畅气机、通行血脉,可补其虚,通其利。老年性高血压以肝肾亏虚,脉络失养为主,《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叶天士还提出:“当以通补入络”的治疗方法,善用枸杞等药物,其用药补而不腻,现代药理研究[12-13]指出,此类药物可使血管得以扩张,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降压的目的。

4 病案举例

例1 患者,男,78岁,2019年9月20日初诊。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0余年,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每日5 mg。就诊时患者主诉反复头晕10年余,加重伴耳鸣腰酸3月。兼有健忘失眠,视物模糊,心悸心烦。血压162/68 mm Hg(1 mm Hg≈0.133 kPa),心律齐,每分68次,心脏相对浊音界无扩大,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不肿。舌红,苔薄白,脉弦细。

例2 患者,女,69岁,2019年12月6日初诊。患者自2018年冬出现阵发性头晕耳鸣,多于劳累后出现,近半月来症状加重,自测血压142~154/66~72 mm Hg遂就诊。就诊时眩晕耳鸣,视力减退,伴有五心烦热,口干健忘,食纳减少,夜寐欠安,夜尿频,大便干结。血压146/62 mm Hg,心律整齐,每分钟78次,神经系统检查未及异常,舌红,苔薄,脉弦细。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心电图正常。

例3 患者,女,84岁,2020年1月12日初诊。患者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半年前与家人争执后突发头晕,站立不稳,伴视物旋转,恶心欲呕,遂由家人送至当地急诊就诊,时测血压186/90 mm Hg,头颅CT未见明显出血性病变,予降压、改善循环等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后长期口服苯磺酸氨氯每日5 mg,血压控制在150/60 mm Hg左右,头晕仍有反复发作,就诊时患者头晕头昏,伴有眼干眼花,视物模糊,腰酸腿软。血压154/60 mm Hg,心律齐,每分钟82次,四肢肌力正常,神经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质红,苔薄白,脉弦细。

《证治汇补》“内因,皆属肝木……故眩为肝风。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虚、因暑、因湿者;外候,其状目暗耳鸣,如立舟车之上,起则欲倒,不省人事。盖眩者,言视物皆黑;晕者,言视物皆转。二者兼有,方曰眩晕”。老年性高血压的发病与肝肾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其性主动主升,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濡养,肝阳上扰,气血上冲则血压升高[14]。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生髓,为阴阳之根本,年高者肾精亏虚,髓海空虚,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15]。经络运行经气,脉道运行血液,络脉是津血互换的场所,络脉不通又可导致津血运行失常及互换障碍,产生多种复杂的病变[16],结合舌脉,三案辨证均为肝肾亏虚,治以滋肾养肝、荣养脉络,予杞菊地黄丸口服,每日3次,嘱其继服西药,畅情志,适当活动锻炼。

杞菊地黄丸由六味地黄丸演变而来,是治疗肝肾阴虚引起诸多中医病症的代表方[17-19],其主要成分包括枸杞子、菊花、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等。方中熟地黄为君药,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功效;山萸肉为臣药,能涩精固脱、补养肝肾;山药补脾固肾;茯苓健脾利湿;泽泻利湿泄浊;牡丹皮能滋阴退虚热;枸杞子滋阴清热;菊花平肝清热;诸药合用共奏滋养肝肾、荣养脉络之功。现代药理[21-22]表明,牡丹皮中丹皮酚可抗动脉粥样硬化;枸杞子中枸杞多糖可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使得心血管异常增殖、重塑等得以改善,有助于产生降压效应;菊花则含菊花酚,可使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外周阻力降低,平缓降血压。三例患者坚持服药3~6月,头晕等症状有所改善,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5 结语

综上,从络病理论论治的临床效果显著,但相关药方较多,临床应根据患者病情进展选择合适的从络病理论方案进行治疗。

猜你喜欢

络病络脉脉络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基于络病理论探讨络虚通补法在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应用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
从络病学说探讨糖尿病肾病的病机及治疗
结肠络脉探析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