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与大学生使命担当的关系研究

2021-03-25谢金友

鄂州大学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谢金友

(广州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

马克思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展来讲,都具有根本性的指导地位,因此不论时代如何发展、社会环境如何变化,作为社会主要人才的大学生都必须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勇于承担个人使命担当,这样才能保证国家、民族以及个人发展的正确性、长远性。

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即在客观、深入、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对其产生坚信不疑的思想态度,并在行动实践当中,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人格内外品质。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则是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教学措施,培养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客观认知,巩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使其能够按照马克思主义信仰指导自身的行为实践,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

(一)巩固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

中国共产党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发展,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虽然在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经不断的艰辛探索与实践,也相继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都是构筑在马克思主义之上的。我们要通过信仰教育,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念如同火炬一般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承下去,使其承担起国家、民族的使命担当,认清来路、奋勇向前,才能稳固国家意识形态及社会治理的和谐、稳定。

(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对于当前的大学生来讲,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使命有两项,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建设进程,二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者的教育、培养过程当中,必须要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强化并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成效,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如果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乏,对自身的使命责任认识也会模糊不清,更遑论使命担当。“信仰教育是永恒的教育话题”[2]。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才能引导他们准确认识自身的使命责任,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

“个人”“国家”“民族”之间,是存在一种微妙而紧密的联系的,特别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条件下,评价一个人才素质的标准,不再仅仅局限于其知识结构、专业能力,同时更加重视其对国家的态度、民族的情感,综合起来便反映为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如果缺少使命担当,则难以被认作是优质的社会人才,因此大学生的使命担当,成为其综合素质能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唯有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强化大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担当,才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能力全面发展,并对其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未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信仰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3]。因此与一般性的文化知识教育不同,信仰教育属于是一种相对特殊的教育实践活动,作用于人的思想、精神和“灵魂”。具体来讲,一般性的文化知识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知识结构的建设,以及相关能力的提升,而信仰教育则需要作用于学生的思想、精神,驱动学生对知识、能力的正确应用,形成一种个人坚信的终极价值观念。使学生正确、深入认识和理解信仰对象,并形成一种深信不疑的稳定思想、心理状态,实现自身精神世界的协调、自洽、规范、约束自身的价值、行为取向。由于信仰教育具有这样的特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过程当中,应当要有一套明确的制度和规范,以保证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正确、有序推进,实现对大学生的全面引导,如此才能确保学生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坚定的信仰。不过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针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还并没有构建起明确的制度和规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教育的执行缺少指导、要求和约束,降低了教育成效。

(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模糊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诸多的思想理论要点,涉及个人、社会、政治、宗教、民生、经济等方方面面,体系健全而完整,任何一点均可以被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向和布局,但是还并不能被看做是具体的、可实践的目标,其目标的制定,需要根据当下的现实社会情况及人才培养要求而定,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和发挥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价值和意义。但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目标还较为模糊,没有明确通过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让学生实现哪些方面的发展、起到哪些方面的引导作用,难以直观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成效。

(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不贴合实际

如上所述,与文化知识教育不同,信仰教育涉及到了更多层次、更多方面的引导,这样才能对人的精神和内在起到塑造作用,使人建立起坚定的内心精神世界,不轻易发生动摇和崩塌,并清楚认识到个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担当,使得自身在知识、能力方面的储备,得到正确的应用和发挥。也就是说,信仰教育是需要紧密贴合实际的,既要贴合社会实际、又要贴合个人实际,这样的信仰教育才真正能够起到有价值的作用,促进社会与个人的发展。而目前我国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所选择的内容还并不是非常贴合社会与个人实际。如当前我国的社会环境、国际地位已经与建国早期完全不同,学生所面临的学习、成长与发展环境也有了彻底的改变,而以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显然已经不太能够满足当前的教育需求,对教育成效的限制较大。

(四)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陈旧

我们所强调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它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精炼地被提取出来,而是分散地存在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当然,有诸多的学者、研究人员都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梳理,归纳了“马克思主义信仰”要点,不过单单学习这些要点,而不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显然并不能使学生形成坚定信仰的。当前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可能会感受到枯燥,作为教师应通过对教学方法的合理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促使学生深入、正确地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从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不过就实际情况来看,当前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较为陈旧”[4]。单纯注重口头说教,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成效也因此降低。

(五)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单一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打通和融合了哲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因此对于学生来讲,其需要学习和认识、理解的东西是较为庞杂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具有更多的教育载体,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理论、观念的吸收、实践。而目前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还较为单一,教师过多地掌控了课堂的主导权。如能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信息化技术、校园文化、实践活动等联系起来,学生就能全方位地接受信仰教育引导,大大提高教育成效。

三、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升策略

(一)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要想对大学生进行有序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必然离不开制度和规范的保障。

首先,应当建立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制度规范,这一策略措施是关键性的,对后期教育工作的实际开展及教育成效,具有决定性影响,为此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结合当前的现实社会情况、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提取和梳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使之具有系统性、规范性,用明确的规范制度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符合现实需求,并在教育实践当中得到严格落实;其次,要从教育运行机制方面做出制度规范,将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专业能力教育并列,因为它们共同决定着学生的未来发展,甚至于未来的社会建设。如与其他的教育活动运行机制相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同样也包括了教育规划、教育实施、教育监督、教育考核、教育保障等诸多环节,应对这些运行环节,做好相关的制度规范工作,使信仰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更加有序、高效。

(二)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目标

要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能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促进学生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高校还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向、目标,根据目标的设定,逐步推进、落实信仰教育过程,达成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想成效。

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当前的社会环境、时代趋势,让大学生树立起“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因为“为人类福利而劳动”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旨,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所始终秉持的理想信念,作为大学生必须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理想信念,并坚定不移地为此奋斗;目标之二是应当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尤其是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作为要点,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担当之所在;目标之三是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身的精神家园。精神追求的空虚和模糊,会严重动摇人的信仰,消磨人的意志,并极易受到不良的思潮蛊惑与影响,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必须要帮助大学生建立起自身的精神家园,找到对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寄托,坚定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使命担当,保障国家长远、稳定发展”[5]。

(三)贴合实际优选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

在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制定方面,高校要做到贴合实际,这一点非常关键,如果教育内容不符合当前的社会环境、时代趋势,或是与学生的身心特点相悖,就必然难以起到实质性的教育成效。

具体来讲,首先是应当明确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本内容,要让学生对“信仰”形成客观的认识,如“信仰”的本质、特点和规律,以及人为什么需要“信仰”,“信仰”与人的存在具有什么样的实质性联系等等;其次是需要对具体的教育内容进行详细的梳理,帮助学生更加有条理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因为只有学生能够正确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内化为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才能够对马克思主义真正坚定不移;最后则需要结合当前的现实社会情况、时代发展趋势和大学生自身的思想特点,制定灵活性的信仰教育内容。帮助大学生从当前时代出发,更加深入认识到自身的使命担当,坚定自身的个人理想及政治立场,不受外来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四)更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

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方面,应当尽快做出更新,以适应学生的学习心态、认知规律。不可否认,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属于“灵魂工程”,并且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基础,因此其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特点,教学中难免会形成“灌输式”教育的现象。

但是在这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之外,教师还应当引入其他更加多样、更能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方法。如教师可以尝试应用案例教学法、辩论教学法以及情景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使教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对于学生来讲更加具有吸引力,能激发出学生学习的主观兴趣,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得到更加有效的塑造与引导,逐步形成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五)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载体

当前的大学生意识开放、思想活跃,这是非常自然与常态化的现象,而且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社会环境的开放和活力。不过,面对大学生这样的意识和思想特点,在对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高校需要完善教育载体,在传统单一理论化教育的基础上,设计和创新其他各种更加具有趣味性、更能吸引大学生参与的教育载体形式,让大学生能够以主体地位,全身心地参与到马克思主义信仰学习与实践中来。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铁的信仰
大学生之歌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