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

2021-03-25陈依培黎雪梅刘东梅

关键词:中医药思政传统

陈依培 黎雪梅 刘东梅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为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资源和德育价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9年10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1]。”由此可见,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应有之举,特别是对培养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能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有力道德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2]。”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

1.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

早在战国时期,先贤们便将治国与治病相提并论,“上医医国,其次疾人”,他们认为,治国与治病之间有共通之处,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圣人之治国,其目的是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医者之治病,其目的是诊治疾病,百姓身体健康,两者都为济世救人的手段[3]。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到:“怪当今居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他认为医术是践行忠孝仁义之道。医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诊候》中提到:“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在济世救人这一层面,将医学同修身治国平天下结合起来。“医,仁术也”,为医者能从济世救人的原则出发,关爱个体生命,用仁心仁术治病救人。因此,用济世救人的担当精神培育当代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其勇担时代责任、树立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

2.至精至微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在中医药文化视域下主要表现为匠于仁心、品于端行、精于专工的特性品质。《物理论》中提到“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5]”,“仁”作为中医药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念,是医者必须具备的特性品质。“仁术”是指医者“仁心”与“医术”的统一,医者不仅要掌握治病救人的技术,还要怀有一颗关爱病人的仁爱之心[6],同时,医者要“不炫虚名,惟期博济。不计其功,不谋其利[7]”,真心实意为病人着想,以高尚的道德品质、精诚仁朴的职业精神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医之道大而深,关系到人的生命,因此“故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8]”,医者在看病施治之时要追求精微,坚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以“至精至微”的行医态度诊治病患。例如,扁鹊、华佗、李时珍等医家坚持悬壶济世、博采众方的精神,使得每一次侍诊都尽善尽美,每一张处方都能成为经典,凸显出了专注执着、追求极致的职业精神。因此,用至精至微的工匠精神培育当代学生,有助于培养其秉持职业操守、恪守职业道德、坚持精益求精。

3.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精神实质,体现了中华民族价值观念的思维模式。“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主要体现为整体观念,强调个体自身的统一和人与自然的统一。个体自身的统一是指人的生理具有整体性,个体的外在形体官窍分别归属于以肝、心、脾、肺、肾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这五个生理系统协调统一,与其他脏腑功能也有所联系,因而能“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了。”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个体生命与自然万物的整体和谐状态,“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只有做到个体的内在机体与外在自然环境的和谐,才能实现祛病延年的目的。《黄帝内经》中“天人相应”思想同样强调了人与环境的联系性和统一性。“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医学的必然延伸,使其深刻影响了中医学养生、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的思维[4],因此,用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培育当代学生,有助于培养其树立和谐思想、怀有敬畏之心、增强健康意识。

二、 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义

1.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文化提供新形式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成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1]。中医药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讲清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阐发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鲜明特色,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使得学生在对中医药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基础上,对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时代的内涵和形式,激发活力,促使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融会贯通,实现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2.为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增添新元素

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政教育具有关联性和相通性,两者具有相同的教育功能、价值取向和道德诉求[9]。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理想信念、民族精神、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而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固本培元”“上医医国”“医者仁心”“大医精诚”等思想为高校思想教育内容增添了新元素。同时,中医药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出一脉,皆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0],将其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引导学生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念,还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切实提高教育的效果。

3.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拓展新路径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11]。” 这确立了我国公民伦理道德的根基,为新时代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的价值指引。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守诚信、尚和合的思想理念,在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充分发挥其德育价值,对解决当前部分大学生存在的社会公德意识不强、忽略精神追求、追逐利益等问题有促进作用,使得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强化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院校思政教育需实现四个“新”

1.“新”课堂: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12]。”思政课必须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结合现代文化,有效提高思想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打造“接地气”的思政课堂,一是讲政治要有“家国情怀”。纵观我国中医药学发展史,许多医家都以医为名,心忧天下,他们将医学与修身治国平天下相结合,形成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价值传统[4]。思政教师要善于挖掘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深厚爱国主义精神,积极探索适合大学生特点的话语体系,用新时代的话语讲解思政课。二是讲理论要有“针对性”。思政教师要敢于突破陈规,根据不同课程的内容特点,联系中医优秀传统文化,设计相应教学内容,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将“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思想贯彻其中,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融入中医药在革命历史中的作用,在学生心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和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形成批评性思维和创新思维;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向学生讲解中医药改革发展、国际传播等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文化自觉和自信。三是讲现实要有“生动故事”。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学生站在历史的维度上,运用国际视野,审视身边的人和事[13]。要利用好校本资源、区域资源、时事热点,用学生爱听的形式上好思政课。可以结合校本资源,通过融入校史、名家故事来讲思政课,例如成都中医药大学可以讲吴棹仙、凌一揆先生的故事;可以结合区域资源讲思政课,例如北京高校可以讲中医名家蒲辅周先生用“白虎汤”等方剂为基础,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故事,四川高校可以讲李斯炽先生等中医人用自制的“防疫避瘟丹”治疗成都疫病的故事;还可以结合时事热点讲思政课,例如新冠疫情期间,可以讲中医药在此次抗疫中发挥的独特力量,通过时代的生动性讲好中医药故事,将思政课打造成为贴近学生思想的有“温度”的课程。

2.“新”载体:构建“互动式”的媒体矩阵

如今90后、00后学生成长环境、获取信息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移动互联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最日常、最熟悉、最受影响的信息交互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14]。”高校思政工作要用活、用好新媒体技术,构建多元化、互动式的媒体矩阵,实现“时时可得、处处可及”的校园虚拟情境空间。与学生实现有效互动,一是要打造网络思政课。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特点,将思政课“搬”上网络,开发适合教学特性的移动互联教学平台。在设计网络课程内容时,要充分融入中医药元素,借助图片、影像、音效等静态、动态技术,实现教学手段媒体化、情景化,促进教学内容生动化、形象化、直观化。二是要丰富传播载体。促进新旧媒体的结合,在利用校园橱窗、广播、报纸等传统方式宣传中医药文化的同时,与时俱进地开发新媒体的不同功能,学校官网开设专题栏目,结合学校发展历程,融入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史故事、中医药名家传记等内容,增进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亲近感;在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打造“中医药文化传播”板块,通过中医药的卡通形象、俏皮活泼的话语宣传中医药文化,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在短视频平台打造“中医药知识宣讲”专题栏目,学生亲自参与录制,宣讲中药辨识、中医养生、疾病预防等内容。三是要精准发声。高校思政教育的对象为大学生,因此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将“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体正面宣传与引导”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中医药文化+思政教育+媒体渠道”的融合,搭建起具有正能量声音的精准传播端口。

3.“新”活动:丰富“个性化”的校园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够使得大学校园更富有生机和活力。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要借助校园文化活动的力量,结合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一是要明确主题。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将其与中医药文化结合起来开展,例如诵读比赛与中医经典结合,开展“中医经典诵读大赛”;微视频大赛与中医药知识结合,开展“中医药知识科普短视频制作大赛”;创意设计比赛与中药结合,开展“中药卡通形象设计比赛”等,通过明确主题的方式将教学内容延伸,激发学生创新性。二是要丰富形式。通过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之中,促进线上与线下、室内与室外、动态与静态的结合,例如,“中医药书画大赛”“药苑三行情诗”等比赛的作品可以在线上和室外进行展示;“中医药元素服装设计大赛”的作品可以同走秀节目结合起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中医药文化的魅力。三是要增强互动。充分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加大活动宣传力度,设置网上投票、转发抽奖等环节,吸引更多的学生关注活动,增强活动的互动性。同时,校园文化活动的优秀作品要积极推广出去,让更多人通过作品了解到中医药文化,提高中医药文化的影响力。

4.“新”实践:开展“特色型”的实践教学

思政课实践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通过社会调研、暑期社会实践、科技学术活动、公益志愿活动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时,要延续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育人作用,一是要结合校外资源。在开展中医药文化社会调研、观学活动、社会暑期实践时,可以带领学生参观中医药博物馆、药植园、标本馆等教学基地,学生通过认真学习教学基地的板块设计、内容讲解等,能从中得到启示与发现。也可带领学生探访中医药名家、少数民族医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生回校后能通过文本报告、ppt汇报等形式与同学进行分享。二是要结合科研创新。在开展科技学术活动、创新创业比赛时,可以带领学生申报与中医药文化相关的课题,开展科研学术、社会调研等研究活动。也可带领学生申报创新创业项目,开发中医药文化宣传、中医药文创品设计、中医药康养等类型的项目,促使学生参与其中,实现中医药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三是要结合志愿服务。在开展公益志愿活动时,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养老院慰问、义诊服务、中医药知识科普等一系列“美德践行+志愿服务”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将所学所得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践行中华传统美德。

猜你喜欢

中医药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重视中医药发展,发挥中医药作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