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学报在科研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创新研究
2021-03-25孙永泰
孙永泰
(集美大学学报编辑部,福建 厦门 361021)
地方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重要学术平台之一,是展示本校科研实力的重要“舞台”,也是加强与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地方高校学报要创新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地方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实际的创新发展过程中,应不断实现发展理念与观念的创新,形成理念层次的真正转型;不断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普通”走向“精品”,以“量变”实现“质变”超越。地方高校学报应积极为本校的学科建设服务,主动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和主流,在服务本校科研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使地方高校学报在品种、刊期、质量、影响和编辑队伍素质等方面实现跨跃式发展。
一、创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理念,完成发展思路的科学转型
经过多年的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旗帜不断树立和强化,近几年地方高校学报也在该旗帜下不断发展创新,使其主办学校和办刊人的思想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不断促进和推动提高了办刊水平和整体学术水准。在教育部印发的有关地方高校学报管理的通知办法中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由高等学校主办,是对本校科研、教学成果呈现的学术平台和理论刊物,是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1]这为地方高校学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明确了目标与方向。
坚持既定目标,明确办刊方向。“创新”在任何发展中均占据永恒的主导地位,不论是在公司、学校还是在学报发展中,都是永恒的主题。与此同时,学术性的理念坚持、应用型的适用坚持、地方性的特色坚持都与创新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地方高校学报应加大对高质量科研教学成果的刊载力度,为科研工作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平台,提升服务质量,使其真正兑现办刊的终极目标。概括来说,地方高校学报实际上是对高校教学与科研成果的最新反映,是科研实力的具体体现。地方高校学报在知识的汇总与聚集方面具备着优于他者的先天优势。作为学校学术水平的展示框和人才培养园地,对学校形象塑造、品牌创建方面起到了不可小觑的重要作用[2]。因此在责任的担当方面,也比普通的刊物、报纸多了提升本校科研水平、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要求。
地方高校学报在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应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进行。首先在内在发展道路上,提升和追踪本校的重点学科和学科优势,凝练和打造自己的专业化团队,突出某一专业的专业化学术水平,确定具有优势的学科品牌意识,创建“特色栏目”,形成学报特色。另外,在外部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探索方面,追求学报专业化、网络化、国际化和市场化的新思路和新视野。虽然,目前地方高校学报依然存在一些问题,诸如,相较于其他行业较为落后的观念与服务手段,对大数据、信息网络开发利用不充足;特别是在服务方面仍然停留在“二传手”“等米下锅”的水平和层面,没能主动组稿、约稿;服务对象局限于校内作者群;服务层次低,没有区别对待不同学术水准的论文,尤其是主动联系高水平作者群,积极建立属于自己刊物的作者群和团队;服务本校的学术影响力还不够,刊物的载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仍需不断提升。
地方高校学报同时也是弘扬学术正气,惩治学术腐败的主要阵地。无形中对地方高校学报倡导正确观念和形成良好学术氛围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明确拒绝在学报从审稿到录用各方面存在的腐败行为,这对学报编辑的学术鉴别能力与文献检索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审稿中应明确科学审稿态度,反对学术不端行为,拒绝“裙带关系”稿件等。[3]。地方高校学报要联合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公开曝光学术不良行径,拒绝发表学术不端论文,使学术不端问题无法得逞无处遁形。
二、创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模式,实现学报发展的实质性跨跃
创新作为高校发展的基本原则与目标,在高校可持续发展中扮演不可缺少的角色。作为服务地方、服务本校,服务师生的地方高校学报创新发展的核心为“以人为本”,对于地方高校学报的组织建设与发展不仅具有核心灵魂的引导作用,同时也是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地方高校学报只有在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坚持以作者、读者利益为第一的宗旨,才能够真正实现可持续、全面和协调的发展。正确处理编辑与作者之间的“鱼水”关系,最大程度满足科研工作者自我提升的需求,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实现学报发展的“为他人做嫁衣”的定位。与此同时,严格业务质量标准、抓好编辑质量标准、提高出版质量标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好科研服务的同时应加强科研方法和学术规范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从而,创新办刊理念,保障学报的可持续发展,办好学报,创好窗口,为展示教学科研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积累和传播科学信息以及提升学校的知名度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
作者是地方高校学报的“生命线”,也可以形象比作“子弹输送者”。有了作者,地方高校学报才具有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本校教师与科研工作者来说,地方高校学报为其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近水楼台”,能够帮助教师特别是刚入职的青年教师在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本领,体现自身价值,赢得同行和本校教师。学生的尊重,形成与同行之间的教学与学术沟通交流。“学报依附于高校,是高校承办,但是并不仅是本校教师的所有物;所有的高校学者都可称为学报的读者。定位准确是办刊成功的根本。”[4]对于本校的科研人员和教师来说,地方高校学报并不是其“自有物”,不享有“专属权”。因此,地方高校学报刊载的论文并不局限于校内人员。否则,尽管能够帮助和保证校内科研教学成果的顺利发表,但是在质量、创新上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到本校科研人员。“裙带关系”的应用而生,随之产生的“裙带稿件”,严重阻碍了地方高校学报的高层次提升和发展。
地方高校学报应根据本校的学科特点和重点优势学科,重视选题与组稿,增强创新发展意识。注意抓住学术上的热点、难点,甄别筛选有重大学术影响的新选题方向和热点话题。根据本校的优势学科,聚焦优势学科、设立特色栏目,形成该学科的专业优势和聚集高地。在本校学报创新发展的过程中,“持有特性”是发展的根本所在,也是创新的具体体现形式之一。各高校不同的创建发展历史、地势位置等易形成各种不同的地域优势。因此应该结合当地地域文化创建特色栏目,刊载“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地域文化栏目论文;同时可以结合不同学校的专业性质开展专题研究的约稿一期集中刊发,或同一专题连续几期不间断刊发;紧抓本校优秀学科,优先报道热点研究成果,就会使学报逐步形成自己的学科优势和彰显自己的特色所在。学报编辑需要深入到各学院举行“编辑、作者、读者恳谈会”,广泛听取作者、读者对学报办刊理念、办刊质量及进一步提升学报学术质量的建议,善于借鉴其他刊物的成功经验,为本校学报高质量发展增加新的推动力。
三、创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内涵,提升地方高校学报的科研张力
教育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下发了《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关于高等学校出版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教社科函[2007]4 号),再一次明确了地方高校学报的社会事业体制定位。既然如此,包括地方高校学报在内的学术期刊就应该把刊物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因此地方高校学报的主办单位也应当给予刊物足够的经费和政策支持,不要让本校学报“寅吃卯粮”,更不能“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当前来看,地方高校学报的办刊经费一旦不能保证,学报主编和编辑为了学报的生存被迫向作者收取版面费,结果导致学报办刊水平下降,高校的学术声誉受损[5]。因为,创新地方高校学报发展,必须坚持准确把握正确的办刊方向,坚持学术的纯洁性,杜绝买卖版面,报道与刊载高质量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促进学术交流服务。
地方高校学报要由过去的注重载文数量向注重内容质量转变,作为地方高校主要的学术载体,其学术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彰显,地方高校学报也逐渐成为人们获得信息与进行传播的最重要“链接”手段之一,高质量的学术信息资源逐渐成为衡量高校学报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盲目扩版扩刊,追求经济效益,降低发表标准,刊登低劣之作,使期刊的影响力日益下滑,应引起主管主办部门的高度警示。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了《关于开展期刊滥发论文问题的专项检查的通知》,就是国家出手整治部分学术期刊违背出版宗旨和学术准则滥发论文最好的证明。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学报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窗口作用,凸显科学研究的阵地优势,以追求论文学术质量为根本的发展动力,坚持内容为王,杜绝“劣质”论文的发表。
三是地方高校学报由过去片面追求“服务性”向“学术性”与“服务性”并举的转变。作为高校学报工作主体的编辑,工作要求应从单纯的“为他人做嫁衣”向“为他人做嫁衣”与“为自己做嫁衣”和谐共生转变,赋予高校学报编辑工作更多的学术内涵和学术元素。教育部印发有关地方高校学报管理的相关通知中指出:“高校科研队伍构成中,学报编辑人员也占据一席之地。不论是在职称评定、学术表彰等方面享受与他人一致的待遇。特别是提供相应的研修学习机会,提供公平的工作条件。”[6]高校学报编辑作为专业技术人员,必然具备过硬专业技术能力,熟练操作各种文字编辑软件,并具有一定的文学功底与高于常人的组织能力。加之高校学报作为教学科研机构,编辑对于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来说,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7]。高校学报编辑的科研化趋向成为必然,所谓“科研化”主要是指,学报内部的编辑主体、客体及学报编辑出版全过程各个环节的科研化。高校学报编辑必须从事科研活动,这是由学报的性质和特点所决定的,“编研结合,以研促编”。 作为高校学报编辑“经典化、学者化、最优化、现代化”四化的基础与前提,学报编辑科研化与其余四化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发展,和谐共生。
四、创新挖掘地方高校学报学术潜能,优化配置科研资源
1.高度重视集聚与展示科研成果的橱窗功能
地方高校学报搭建了一个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报对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的进行研究、讨论和引进,从而不断提升选题新意,完善研究内容。使本校科研人员持续维持活跃的学术思维,能够不断发现、捕捉科研“新动向”,并根据一定准则标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整合良好内容和信息,保持学术科研的活活生机[8]。高水平的地方高校学报能赢得社会的良好信誉,自会引来名家名作名篇。这样的地方高校学报,不仅能对学校学术平台起到支撑作用,而且在知名度上很多可以高于本校的层次,引进校外智力资源,激活校内创造潜能,形成新的学术“生长点”和“繁荣区”[9]。形成学报、编辑、科研工作者、读者“四位一体”的紧密结合良性的内循环系统,把本校编辑、科研工作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编辑与科研的工作关系,使编辑与科研互相促进,和谐发展。高校学报的编辑应当有一种追赶学术前沿的创新意识,跟踪高水平的作者队伍,寻求高质量的学术成果,多出精品佳作。
2.充分发挥科研导向的作用
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的构成,高校起到了主力军的引导作用,特别是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以及理论创新方面。故此,依附高校产生的地方高校学报在其中也起到了重要的应到作用,通过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可以创造自由讨论的环境[10]。通过正确处理学术自由与大学责任的关系,转移发挥主体作用,引导本校的学术讨论健康有序地开展,促进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发展。在引导创新、落实创新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既有的学术咨询与导向作用,特别针对各个学科前沿问题统一选题、组稿,将前沿知识研究总结,不断推动自身的知识、理论等各方面的创新引导作用。对于地方高校来说,重中之重便是在科研方面的创新引导,时刻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定期与本校各学科带头人积极探讨学术前沿动向,从而不断突破创新,推出创新科研项目。
3.充分发挥学术咨询和指导服务的作用
地方高校学报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遵照“特色化”的原则,提供个性化服务。根据科研工作者的个人需求,为他们提供更具特色、更有针对性的“私人定制”。地方高校学报编辑在面对不同的科研人员时,采取不同的服务流程,尽可能在服务方面形成符合地方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特色栏目”,最大程度地节省服务时间,提升工作效率[11]。比如在面对本校的科研人员的新技术、专利的信息整合方面,编辑应根据不同专业领域整合归纳,进行较为专业化的分析;在面对其他申请课题或者专利的科研者时,根据其专业领域缩小信息搜索范围,在搜索之后将可提供的信息进行分类对比,。从而能够最大程度的节省科研工作者和编辑的时间,为科研人员提供最为快速、满意的投稿咨询和审改意见,帮助他们更加有效率的完成投稿、审稿、修改、上次修改稿、修改是否到位等问题的传送和交接[12]。同时也能够避免编辑进行重复劳动。特别是对于需要申请课题立项的科研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的提供与科研进度的掌握,都是科研人员的的真正需求,编辑可据此进行日常工作安排,提供相应文献信息,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学报服务地方高校,服务地方,应有的学术咨询与指导服务的作用。
4.积极发挥培育青年教师的作用
地方高校学报是培养科研新秀的摇篮[13]。作为“科研新秀”的青年教师在地方高校学报的舞台上如何“长袖善舞”,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和科研水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地方高校学报所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为青年教师的论文写作提供写作参照和规范样本,对于开拓学术视界和激发投稿、发表的热情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其次,地方高校学报的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创新价值,特别是对本校青年教师可谓是“近水楼台”[14]。另一方面,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编辑与本校青年教师的交流、切磋及探讨,对青年教师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引导作用[15]。地方高校学报的编辑可以利用信息和平台优势对青年教师所研究的学科和相关学科的研究动态,做好选题策划,并指导其谋篇布局,修改润色,并指导其投稿技巧,避免投稿后“泥牛入海,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