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心,改革为环,全面提升人才岗位胜任能力
——PDCA 管理模式在《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中的运用
2021-12-28乔凤伶吴心语帖超男章亚倞罗妮妮
乔凤伶 冷 平 吴心语 余 蓉 帖超男 章亚倞 贾 希 罗妮妮 王 海
(成都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7)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加快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血液学检验作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必修主干课程之一,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及实践性强,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是医学检验专业岗位能力尤其是血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培养的重要学科。血液学检验教研团队积极探索“基于专业岗位能力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前期研究[1-2]显示毕业生的“检验结果综合分析、形态学诊断及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专业能力相对较弱。同时,随着检测技术迅猛发展,流式分析技术、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技术、毛细管电泳技术及色谱技术等现代分析技术在血液病的精确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作用,但相关教学内容相对滞后甚至缺如。此外,行业内各类细胞形态学检验专家共识不断出台[3-5],形态学教学与临床需求差距较大,且随着检验技术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唯有形态学检验技术短时间内难以被自动化分析技术取代,故细胞形态学检验技能已成为具备胜任岗位核心竞争力专业技能。给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及改革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为此,血液学检验教研团队在教学中引入PDCA(Plan-Do-Check-Adapt)循环质量管理模式[6],以“典型临床案例为载体,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进行优化改革,凸显“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思想。
一、课程改革理念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深入,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教学模式、方法改革是近年来教育教学研究热点。在“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立德树人思想的指导下。血液学检验课程在分析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需求和学生特点基础上[1-2],将上述教育理念及指导思想融入至课程内容设计及教学过程组织中,实现“知识自主摄取内化,能力全面培养延伸,质量多元评价改进”课程改革理念,嵌入思政元素实现课程与思政的有机融合。
二、课程改革思路及措施
血液学检验开课于毕业实习前期,大学课程基本修完,是临床岗位能力综合培养的最佳时期。对标我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目标,旨在培养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专门人才。血液学检验课程教学目标为“夯实专业理论,熟练识别骨髓细胞形态特点,提高造血及血液系统疾病实验室诊断能力,尤其是血液病形态学诊断能力,能初步应用前沿知识探究血液病分子机制,具备科学探索、严谨工匠意识”。本课程在PDCA 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核心思想指导下[6],大环套小环、环环相扣,以典型临床案例为载体,常见血液病实验室诊断为起点、思路为线,通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三个环节的“质量持续改进闭循环”,完成血液学检验教学质量整体螺旋化持续改进进程,见图1A。实现“知识自主摄取内化,能力全面培养延伸,质量多元评价改进”的课程教学改革理念。
图1 基于教学质量持续改进的PDCA 循环图
1.PDCA 循环应用于教学内容质量提升
教学内容是教学的核心,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交互作用、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及信息。PDCA 循环质量管理模式应用于教学内容质量提升总体思路见图1B。
(1) 教学分析(P)
前期用人单位需求及毕业生岗位能力适应性调查研究显示[1],临床实验室急需具备检验结果综合分析能力,尤其是形态学识别及诊断能力,以及全面质量管理意识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临床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开发应用,形态学识别及诊断要求日益提高,其中70%以上为血细胞形态。血液学检验作为血细胞识别能力培养及医学检验技术综合能力培养的主要学科,对缩短教学与临床岗位需求间差距有着重要作用。血液学检验以血液学的理论为基础,血液病为研究对象,通过各类检验技术分析血液及造血器官病理或病理生理变化特点,为血液病的精确诊断、分型、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提供实验依据,内容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具有较强综合性,骨髓及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是本学科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具有较强实践性。因此,血液学检验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能力培养尤其是形态学核心竞争力培养的最佳学科。
根据专业及课程培养目标,血液学检验教研团队认真分析比较国家级规划教材及互联网+资源,确定教材选用夏薇、陈婷梅教授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该教材是确定岗位能力培养目的参考工具,是目前唯一突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特色的教材。选择中国大学MOOC、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检验医学、君安医学细胞平台、本校电子图书馆等为教辅学习资源。
血液学检验开课时,相关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及专业学科等前修课程已修完,学生已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基础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生理解能力较强,对专业的现状及发展有初步的思考,学习目的性和主动性优于低年级同学,但是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能力、检验结果综合分析能力、前沿知识拓展能力相对不足。
血液学检验的课程内容改革,是解决岗位胜任力、专业能力培养的必然需求。
(2) 案例设计(D)
教学执行过程打乱以往按教材章节顺序教学方式,将教材中基础理论—检验技能—临床应用三部分知识有机融合,以“案例为载体,问题为基础,岗位能力为导向,突出前沿交叉学科运用”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优化。根据能力培养需要构建教学案例资源库、形态能力培养资源库、思政素材资源库等教学资源库。教学案例主要围绕造血物质缺乏和利用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感染性疾病、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急性白血病、血栓与止血障碍性疾病等造血与血液系统疾病编撰,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嵌入形态学资源和思政元素。
案例内容设计包括课前学习、课堂阐释讨论、课后拓展提高三大模块。①课前学习模块:主要涉及患者基本信息、体格检查、常规筛查检验。常规筛查是疾病实验室诊断的“起点”,引导学生根据血、尿、粪、体液几大常规检验结果,筛出异常结果,并结合临床基本信息及体格检查特点,分析患者可能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特点,同时引导学生提出进一步检查方案及可能的预期结果,使知识由“点”变成“线”以至于到“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体现课程内容“高阶性”。此部分内容强调临床常规筛查检验及其全面质量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凸显形态学尤其是血细胞形态检验在临床诊断中不可替代的地位,意在考察学生前期基础、临床及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②课堂阐释讨论模块:根据课前学习情况及学生提出的案例诊断进一步检验方案,给出进一步实验室检查结果,筛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课堂讨论问题。此部分内容在强调检验结果综合讨论分析,凸显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及其重要价值,融入交叉学科及前沿知识,使知识由“点、线、面”到“立体”结构,体现课程内容“高阶性、创新性”。适时嵌入“爱国情怀、医者仁心、工匠精神、人文关怀”等人文素养内容,实现课程与思政有机融合。③课后拓展提高模块:设计课后知识拓展及能力提升资源,如案例患者若出现某种并发症,实验室如何处理,骨髓细胞形态学资源分享,实验室新技术、新方法虚拟实验项目在线学习,文献阅读分享等,在上面学习的基础上开设1-2 个综合性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科研思维能力,体现课程学习“挑战度”。总之,内容设计基本满足岗位未来5 年发展需求,凸显课程内容服务于岗位能力及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
(3)内容评价(C)
课程内容设计完毕,教师依据预定教学目标反思教学内容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可行性。通过课程说课、章节内容说课、典型案例分享说课等方式,在教学团队内部、教研室、同行专家面前展示教学设想、依据及预期效果,完成课前反思及评价。通过学生成绩评定及多主体教学评价,完成课堂教学及课后反思及评价。多方面收集学生、同行、专家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时间分配等方面的意见及建议,对尚未解决的问题给予检查和评估。
(4)优化处理(A)
根据行业、学科发展,既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对内容设计反思情况、同行及专家意见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剔除冗余及陈旧内容,保留合理部分,补充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实时优化教学内容。
2.PDCA 循环应用于教学组织质量提升
适应当今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血液学检验综合传统教学及网络智慧教学平台优势,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既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体现教师的引导、启发和监督作用。通过课堂教学革命,推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习革命!总体内容及执行阶段分布见图1C。
(1)课前准备(P)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进度选择教学案例,制作学习资源。师生根据前期学习成绩及本期课前调查结果共同完成学习分组及组内角色定位,分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意在发挥学生群体内“传、帮、带”作用,同时体现“公平、协作、紧张”的学习氛围。
教师于课前一周通过智慧教育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及任务。学生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手机APP 或电脑获取学习任务,通过组内分工,查阅资料完成前期学习。课前学习模块应达到以下能力目标:首先,能准确筛出常规检验结果的异常参数,并分析参数之间及参数与图形间的内在联系;其次,能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及常规参数联系起来,初步分析患者可能的病理、病理生理变化;再次,能较准确排查外周血液、排泄物、分泌物异常有形成分,并具备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应用价值能力;最后具备依据现有资料初步提出进一步实验室检查方案的能力,并通过查阅资料推测其可能结果。此过程教师通过智慧教育平台、社交媒体平台或线下给予及时指导帮助。此过程主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获取信息、分析总结、团结协作”能力。通过学习完成大部分前修知识内化,并培养学生初步临床思维能力。此外,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发现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2)教学组织(D)
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智慧平台完成前测,检查学生知识储备、课前学习效果、案例理解程度,前测试题重点考察学生案例检查结果理解应用能力。由前测试题阐释过渡至课程重点、难点,教师给出患者进一步实验室检查结果,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根据现有检验结果结合课前学习内容,小组讨论并给出问题解决方案。此部主要应用“PBL+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讲授重点、难点内容。通过讨论互动,课堂讲解,促进学生能最大限度拓展、延伸、挖掘实验室检查信息,并具备分析实验室检查结果与患者病理、病理生理改变间关系能力;能通过外周血、排泄物、分泌物等有形成分改变,深度挖掘相应有形成分的组织来源,并通过实践课堂完成不同组织来源形态尤其是骨髓细胞形态学习;能选择合理实验室检查技术鉴别有形成分形态特点,并进一步挖掘其与疾病发生及进展机制;通过案例讨论具备初步寻找出快速、成本较低的解决方案并应用于实验室诊断能力。此过程中让同学明白患者既是消费者,更是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医务人员的服务宗旨就是使患者受益最大化,以此培养学生医者仁心、工匠精神、人文关怀等人文素养。
课后借助智慧教学平台发布知识拓展及能力提升学习资源,以此巩固课堂知识,强化学生综合分析、临床思维及初步科研能力的培养。
(3) 教学评价(C)
教师通过课前、中、后师生互动情况,学生提出问题有效性,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拓展效果进行综合分析。通过智慧教育平台或问卷星,发布课后检测试题及调查问卷,考察学生知识内化、能力提升情况及学生对上课内容设计、教学方式、组织过程的意见或建议。收集并分析同行及督导专家听课的意见及建议。
(4)优化处理(A)
综合分析教学评价结果,对教学过程的优点进行总结并分享推广,找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效果不佳、方法手段不足、新出现的问题等给予优化或改正。
通过课前、中、后学习及讨论,实现“问题—学习—讨论—思考—问题”的教学组织质量提升“闭循环”,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专业自信、责任担当、工匠精神等。将PDCA 循环质量管理思维应用于教学组织过程的各个环节,达到持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目的。
3.PDCA 循环应用于教学评价质量提升
合理的课程评价对教学质量提升及人才培养目标达成有着重要价值。制定客观可行的评价方式、考核标准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评定“教与学”效果的重要依据。新的教学模式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过程中的收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同时关注教师教学设计及组织效果。因此,血液学检验改变以往单一考核评定方式,采用“多形式”成绩评定和“多主体”评价方式评价教学效果,教学质量评价内容及执行阶段分布见图1D。
(1) 评价标准制定(P)
根据教学管理方式、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确立教学评价主体、评价形式、评价内容,制定课程评价执行细则。血液学检验教学评价主要包含教师评学、学生评教、同行督导评“教与学”三大部分。教师评学包括随堂测试、实践技能考核、案例分析、学习总结、文献阅读拓展、思政知识、期末考核等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反映情况制定不同部分的评分细则及占比。学生评教环节通过制定调查量表完成,调查量表内容应涵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思政元素执行、教师仪表态度等多方面,使学生对教学过程有参与性及监督性。同行及督导专家评“教与学”,选用教学管理部门调查量表完成此环节评价。
(2)成绩评定、效果评价(D)
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及教学目标,通过随堂测试、实践技能考核、案例分析、学习总结、文献阅读拓展、思政知识、期末考核等多种形式完成学生成绩评定。综合考核学生知识记忆、理解及应用能力。通过调查问卷、评价量表完成“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教学过程评价,结合“专家评价、领导评价、同行评价”等评价量表分析完成教学效果评价。
(3) 试卷及调查结果分析(C)
详细分析学生成绩评定结果,通过学生成绩评定和多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多方面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改革后学生成绩及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以下为教学改革前后部分考核成绩对比举例(图2)。在难度略微增加的条件下,改革后学生骨髓细胞形态识别能力显著提高。此外,通过教学评价奕促进教师从行业发展及应用角度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思考和创新,有效提高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师生共同努力,以考促学教、以评促教,综合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
图2 改革前后骨髓细胞形态学考核成绩对比
(4)优化处理(A)
学生参与课程评价过程,凸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寻找教学过程中问题所在并解决问题,进入下一轮PDCA 循环,实现“评定—评价—反馈—改进—评定”的教学效果评价质量提升“闭循环”,周而复始持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三、课程改革问题及解决方案
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案例教学已应用于5 届以上学生,引入PDCA 循环质量管理模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仅应用于2 届学生,教学效果尚有待进一步观察。
(1)教学内容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部分案例内容更新速度相对滞后,应增强与临床实验室合作、共建力度,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优化课程案例设计,凸显新技术、新方法在血液学系统疾病诊断、鉴别、预后判断的应用;引导学生深入挖掘骨髓细胞形态识别中辩证统一关系,培养适应、引领智能化发展的血细胞形态学检验人才;加强虚拟实验室项目建设,构建动态变化的“虚拟案例”,在降低教学成本和生物风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根据疾病进展动态分析临床案例能力,使案例综合分析更具挑战性。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学科发展,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教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学生管理方面主要表现为学习过程参与度、学习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应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力度、细化管理细则,提高学生参与度及学习效率,减少或避免搭便车行为;教师管理方面,应充分利用年轻教师信息化技术使用能力强、思维活跃的优点,紧密结合老教师专业知识丰厚的优势,老、中、青团结协作,互为补充,发挥团队优势,增强团队教学能力。
总之,教学质量提升不能一蹴而就,师生及相关管理部门应通力合作,充分体现PDCA 循环质量管理模式“永不满足现状”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