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清25-羟维生素D 水平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2021-03-25张增平翟国杰欧志杰黄志超肖国栋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缺血性

张增平,翟国杰,欧志杰,黄志超,肖国栋

维生素D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作为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对人体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如维持血钙水平、预防骨折等[1]。血清25-羟维生素D[25-hydroxy vitamin D,25(OH)D]是维生素D 在体内的贮存形式,可反映体内维生素D 的水平。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 与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存在相关性,低水平的维生素D 人群高血压及动脉硬化发生风险升高[2-3]。国内研究也提示,低维生素D 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发生有关[4]。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高血压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与脑卒中病人的预后明显相关。目前关于维生素D 水平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探讨血清25(OH)D 水平与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1 月—2017 年12 月在苏州市明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60 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作为病例组,其中男36 例,女24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85 岁;②入院后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或CT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诊断标准[5];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 分。排除标准:①近期服用维生素D 等可能影响骨代谢药物;②合并有胃肠道等影响吸收疾病;③既往患有结缔组织病、甲状腺疾病或恶性肿瘤等疾病;④有严重心、肺、肝、肾等疾病。同时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5 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37 名,女28 名。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①收集病人年龄、性别、既往病史、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NIHSS 评分等临床资料。脑卒中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饮酒、吸烟等。②血清25(OH)D水平测定:对照组于体检当天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病例组于入院第2 天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25(OH)D 水平,所有检测均有同一名专业技师完成。根据维生素D 的水平可分为充足(≥30 ng/mL)、缺乏(20~29 ng/mL)和不足(<20 ng/mL)3 个等级[6]。③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超声检查由具有2 年以上血管超声检查工作经验的医师完成。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双侧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颈内外动脉,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及斑块性质。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1.2 mm 或凸向管腔内的局灶性回声结构超过相邻区IMT 至少50%为斑块形成[7]。根据斑块位置、大小、内部回声情况、有无纤维帽及钙化形成,分为扁平斑、硬斑块、软斑块、混合斑块及混合斑伴溃疡出血5 型,稳定斑块包括扁平斑和硬斑块,不稳定斑块包括软斑、混合斑及混合斑伴溃疡出血[8]。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中位数(四分位数)表示,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病例组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比例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25(OH)D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两组年龄、性别、饮酒史、Hcy 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一般资料比较

2.2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轻型脑卒中为因变量,对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糖尿病、LDL 和25(OH)D 是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危险因素的Logistic 回归分析

2.3 两组25(OH)D 的分布情况比较 两组间25(OH)D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6,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病人25(OH)D 分布情况比较 单位:例(%)

2.4 不同25(OH)D 水平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临床资料比较 病例组中25(OH)D 水平缺乏及充足例数较少,因此,以20 ng/mL 的25(OH)D 为界限分为不足组(46 例)和相对充足组(14 例)。两组年龄、性别、饮酒史、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LDL 水平、稳定性斑块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足组CRP 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相对充足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25(OH)D 水平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病人临床资料比较

3 讨 论

脑卒中是导致我国成人死亡的首要原因及残疾的主要原因[9]。多项研究表明,除了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血清维生素D 缺乏与脑卒中的发生率升高有关[10-11]。我国一项研究纳入231 例急性缺血性卒中病人,发现血清维生素D 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维生素D 水平下降与90 d 不良预后及死亡率升高有关[12]。Turetsky 等[13]研究表明低25(OH)D 与脑梗死严重程度及梗死体积明显相关。一篇Meta 分析共纳入了19 项研究,结果显示低水平的25(OH)D 与脑卒中发生率有关[OR=1.62,95%CI(1.34,1.96)]。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例组25(OH)D 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25(OH)D 水平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25(OH)D 水平是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既往研究结果类似。肖雅娟等[14]研究发现维生素D 水平与脑梗死的严重程度有关。宋笑凯等[15]研究显示,脑梗死组病人血清25(OH)D 水平为(13.6±1.16)ng/mL,较本研究病例组水平低,考虑与本研究纳入的研究对象为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有关。关于低水平维生素D 增加卒中发生风险的机制,可能与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及动脉硬化的发生率有关。Wang等[16]研究发现脑梗死伴有低水平25(OH)D 的病人,炎性因子水平升高。维生素D 有抗炎作用,低水平的维生素D 引起抗炎作用下降,可能与预后不佳有关。

维生素D 作为人体重要的微量元素之一,主要参与骨质代谢、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等。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 受体存在于脑、肾、血管等组织中,与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发生密切相关[17]。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伴有动脉粥样硬化的脑卒中病人预后更差。Hao 等[4]分析上海市>45 岁的中老年男性人群维生素D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显示维生素D 水平下降与颈动脉IMT 增加及斑块的发生率升高有关。国外研究也表明低血清维生素D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关[18]。然而,一项针对Greenland 人群的研究显示,维生素D 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无明显相关性[19];Deleskog 等[20]研究结果也显示,维生素D 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纳入人群不同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脑梗死病人中,维生素D 不足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71.74%)明显高于对照组(42.86%)。但维生素D 水平与斑块稳定性无相关性。有研究表明,不稳定斑块病人血清维生素D 水平较稳定斑块病人明显下降,提示维生素D 水平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斑块易损情况[21]。结果不同可能与纳入的样本量较小有关。

目前,关于维生素D 与脑梗死的研究较多,主要针对急性脑梗死病人与正常人群、大血管病变与小血管病变引起的脑梗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与正常人群之间血清维生素D 水平的研究,而本研究主要探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与血清维生素D 水平的关系,结果提示在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中同样存在血清维生素D 水平变化。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未观察病人短期及长期预后情况,尚需要深入的研究;纳入研究的样本量不足,不能代表人群整体情况,后续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颈动脉斑块缺血性
责任斑块狭窄度及颅内斑块总数与复发性卒中相关:基于高分辨血管壁成像的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颈动脉的斑块逆转看“软硬”
一篇文章了解颈动脉斑块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应用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二级预防的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