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江东去,浪淘不尽
——《长江历史图谱》的文化意义

2021-03-25程章灿

江苏地方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方志图谱长江

◎程章灿

(南京大学,江苏南京210023)

在人类文化史上,文字与图像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大概会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大多数时候,古代中国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基本策略,是“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左图右书”以及“左图右史”之类的说法,都是在强调图画与书籍、图像与史书,一左一右,相互为用,不可偏废。无论是读经还是读史,都离不开图像,因为学术中的很多复杂问题,比如经学中的礼制,史学中的地理空间、史事背景,“即图以求者易,即书而求者难”。回顾三千年中国古代书籍史,图谱或附有图像的书籍不胜枚举,琳琅满目,有的称为图考(如《庙制图考》),有的称为图说(如《周礼图说》),有的称为图经(如《吴郡图经》),有的称为图志(如《关中胜迹图志》),有的称为舆图(如《岭海舆图》),有的称为地理图(如《禹贡山川地理图》),种类繁多,各有侧重。在古代方志编纂中,历来特重舆图。很显然,方志中的舆图是最值得重视的一部分。

没有舆图的方志是难以想象的。以南京现存最早的方志《景定建康志》为例,其中就有多幅珍贵的舆地图。到了元代,当地准备续修《金陵新志》的时候,有人擅作主张,改变旧的方志体例,删去原有的舆图,结果遭到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对,最终恢复旧观,一依旧例,仍然按照山川、城邑、官署、古迹的次序,依次绘图,冠于卷首,同时配上文字说明,附在图的左边,叙述沿革,以便观览。可见,对于一部优秀的方志来说,舆图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舆图也可以独立成书,自成一体。与图说、图考、图志、图经等诸多种类相比,图谱是最讲究体系性的,可以构成一个自足的系统。《长江历史图谱》就是这样的例子。全书共分七卷,还有相对独立的首一卷。按照编者的设计,这七卷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长江总图》《上中游大江图》《下游大江图》三卷,可以明万里长江大势大略;《长江口图》《沧海桑田图》二卷,可以明长江古今生态演变;《江防图》一卷,可以明忘战必危;《沿江风光图》一卷,可以明山川壮美。每卷之后,各附图说。”很显然,全书采用的是先总后分的架构,条理清楚,层次井然。按我个人的看法,此书的结构体系也可以理解为:第一至三卷相当于传统方志中的舆地志,是概述,以下各卷则属于分论;第四、五卷相当于方志中的沿革志或生态志;第六卷相当于方志中的武备志;第七卷则相当于方志中的名胜志。首一卷则相当于附录。换句话说,本书通过对各种历史文献中诸多长江舆图的搜集、排比、整理,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古人眼中的长江形象,尤其侧重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视角,展现长江沿岸各地的历史变迁。从这个意义上完全可以说,《长江历史图谱》就是一部独具特色的长江志,也是一部十分珍贵的长江图经。

万里长江图(局部)

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图籍,图籍往往属于官府秘藏,一般人难得一窥。确实,江山地图载录地形险隘之信息,攸关军事国防,不能流失。在楚汉相争之时,刘邦大军入秦,萧何率先入秦丞相府,取得其图籍,为大汉基业奠定了基础。萧何所取“图籍”中,最重要的就是舆地图和户籍。《长江历史图谱》七卷,共收长江舆图126幅,图片的来源,既有像明代人章璜《图书编》以及清代《古今图书集成》这样的类书,更多则是来自长江流经各省的通志以及所属府州县方志,还有少量如《鸿雪因缘图记》这样的珍贵的历史文献,经过精挑细择,其中反映的流域历史、区划疆界、风物名胜,都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众所周知,东晋南渡之初,著名文学家郭璞作《江赋》,第一次以长江为主题,挥舞如椽大笔,进行恢宏铺写,表达了对晋室中兴和国脉长存的期望。《长江历史图谱》则是首次辑录志书类书中的长江舆图。此书的面世,正当长江经济带战略推行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实施之际,可谓恰逢其时。对于当今的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长江历史图谱》具有突出的存史、资政的现实意义,是无可置疑的。

文史不分家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方志与文学尤其是辞赋关系密切,就是文史不分的一个生动例子。古代辞赋,尤其是山川都邑题材的大赋,其内容丰富,鸿篇巨制,又采取分门别类的罗列写法,类同于志书,往往可当作志书来看,而赋家在写作过程中,也往往要参考方志图经。比如,西晋时代最著名的辞赋作家左思,之所以能够写出洛阳纸贵的名著《三都赋》,就是因为他借助皇家图书馆的藏书条件,参考了各地的图经,所谓“品物殊类,禀之图籍”,于是其赋中所写,一事一物,无不征实,信而有据。感谢江苏省志办专家领导的辛勤劳动和凤凰出版社的精心设计,来自图书馆幽深书库和珍稀古籍发黄书页之中的长江舆图,终于汇聚成书,面向全社会公开,对于当今以及未来长江主题的文学创作和文化创意产业,这本书有望成为丰富的才思源泉。事实上,散见本书各图之中的名胜古迹,尤其是第七卷的《沿江风光图》,早已激发了古人的情思,使他们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名篇。我相信21世纪的才人学士,在这一方面自会当仁不让。至于读图之时,一卷在手,赏心悦目,怡情养性,那应该算是额外的审美犒赏了。

宋末大学者、历史学家郑樵非常重视图谱,他在不朽巨著《通志》的二十略中,特别设置了“图谱略”,表明他对图谱另眼相待。他慨叹,西汉刘歆作《七略》,收书而不收图,造成珍贵图谱日渐亡佚,而一般书籍却叠床架屋,越来越多,令人应接不暇。他甚至说,“若欲成天下之事业,未有无图谱而行于世者。”对于图像,喜欢研究草木昆虫的郑樵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图就像植物,而书就像是动物,“一动一植,相须而成变化。见书不见图,闻其声不见其形;见图不见书,见其人不闻其语。”如果借用郑樵的说法并稍加发挥,也可以说,每一幅图就是一种植物,《长江历史图谱》中的126 幅历史地图,就是126 种植物,经过编者之手,它们被移植到一个园林,重新获得了生命。这部书摆放在我们面前,它就像一座花木葱茏的园林,这座园林中流淌着万里长江的碧水潺湲,点缀着长江两岸的山青水绿,也弥漫着长江历史文化的天高云淡、千载芬芳。

猜你喜欢

方志图谱长江
Effects of O2 addition on the plasma uniformity and reactivity of Ar DBD excited by ns pulsed and AC power supplies
绘一张成长图谱
长江之头
黑龙江民国方志所刊名家墨迹选
长江之歌(外二首)
长江图(外二首)
嘉绒藏族地区的旧方志编纂
补肾强身片UPLC指纹图谱
主动对接你思维的知识图谱
Average Incremenral Correlarion Analysis Model and Irs Applicarion in Faulr Diagno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