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年鉴的可持续发展
——以南京市《栖霞年鉴》为例

2021-03-25吴炳根

江苏地方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类目栖霞年鉴

◎吴炳根

(南京市栖霞区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南京210046)

提 要:年鉴是“集百业于一册,缩一年为一瞬”的重要文献,具有“资政、存史、育人”的功能,年鉴工作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项工程,推动其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面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年鉴应该适应新环境,不断发展。文章主要结合《栖霞年鉴》编纂实际,从优化年鉴框架设计、注重编纂质量细节、因时而变开拓创新三方面论述推动年鉴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地方综合年鉴作为一种文化产品,详细全面、客观准确记录了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宝库。年鉴不仅具有存史、助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还能促进文化传播,成为地方对外宣传的窗口、名片。南京市《栖霞年鉴》自2003年创刊以来,一以贯之地坚持以“铸精品”要求为悬剑,按照“学习—借鉴—创新—求精”的工作思路,注重编以致用,不断打造“升级版”《栖霞年鉴》。本文以《栖霞年鉴》为例,从年鉴框架设计、编纂质量、开拓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年鉴可持续发展的方法。

一、坚守规范,优化年鉴框架结构

年鉴要可持续发展,首先自身质量要过关,而保证质量的前提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框架结构。年鉴的框架是“年鉴基本内容和编排形式的总体设计”[1],直接影响着年鉴整体质量,在年鉴编纂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年鉴编纂的基础。《栖霞年鉴》框架结构设计一直坚持“博采众长,借鉴偕交流共举;与时俱进,创新和规范并重”的编纂原则。一方面保持框架相对稳定,以利于资料和信息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系统性;另一方面把握时代特色这根主线、地方特色这块基石、年度特色这个亮点,锐意创新、适时调整,既顾及《栖霞年鉴》作为资料性文献和政府“官书”的规范性、严肃性,又突出《栖霞年鉴》自身的风格、特色。

(一)内容完整,分类科学合理

地方综合年鉴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更需注重其“综合”的特点,也就是说年鉴框架要能反映一个地区的全部,具有全面性和完整性。同时框架的层次要分明,各门类的划分要科学、合理,遵循“事以类从,类为一鉴”[2]的原则,即以年鉴内容为本,同类内容归入同一类目或分目,避免归属不当、内容交叉。

作为地方综合年鉴,《栖霞年鉴》系统记述每年栖霞地区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情况。例如《栖霞年鉴(2019)》,设置22 个类目,每个类目下设若干分目,如类目“教育”下设综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普通中学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驻区院校选介,全面反映“教育”的内容。近年《栖霞年鉴》框架结构基本保持类目、分目、条目三个层次,部分涉及面较广的分目增设副分目。为减少层次,避免交叉重复,《栖霞年鉴》多数类目下不设综述,仅在分目或副分目下设概况作为第一条目,以对部门或单位进行综合性或概括性记述。至2019年,《栖霞年鉴》基本形成“33533”架构,即“三大特色”“三个层次”“五大定位”“三大、三新产业”的编纂脉络,以体现“时代”“栖霞”“年度”三大特色,围绕栖霞区“南京副城、光电智谷、江海枢纽、科教强区、幸福家园”的五大定位,加大光电显示、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三大产业和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三新产业等内容进行记载。

(二)因地制宜,把握地域特色

地情是年鉴具有亮点的重要基础,在了解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地情,全面把握地域特色,挖掘具有地方代表性的信息。如此能避免年鉴框架一般化、表面化、同质化,区分于其他地区年鉴,具有自身特质。

栖霞区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工业建设的基础,又是高校集中区和现代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建设的重要区域。区域内除行政区外,还有国家级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国内知名的南京仙林大学城两个与之平行的区级机构。因此,《栖霞年鉴》设置“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仙林大学城”两个类目,充分显示栖霞区与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南京仙林大学城“三区一体、区区联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这个人无我有的独特管理运行机制。栖霞区是南京市老工业区,集聚数以百计的部属、省属、市属企业,《栖霞年鉴》在“工业”类目中设立“部分驻区工业企业”分目;南京仙林大学城进驻十余所高等院校,栖霞行政区也驻有多所高等院校,因此年鉴在“南京仙林大学城”和“教育”两个类目中分别设置“进驻院校”和“部分驻区高等院校”分目。近年,栖霞区内实施环境整治和“三高两低”企业搬迁停产,金陵石化化工一厂、南京二热电厂等相继迁离,年鉴也随之不再记录。根据产业转型,年鉴不断增加新兴高科技企业内容。《栖霞年鉴》从创办始至今,坚持每卷固定设置“视觉栖霞”“综录·栖霞掌故”“综录·往事钩沉”“综录·邑人档案”,收录本地域特有珍贵的历史人文资料。卷尾设专题彩页,以“魅力栖霞”为题,多角度、全方位、连续性集中介绍某一重大或独特的事物,以彰显栖霞魅力,如2018卷主题“南京金箔博物馆”,2019卷主题“‘水一方’生态休闲旅游区”都是栖霞独有的事物。

(三)因时制宜,凸显时代、年度特色

作为年度资料性文献,“年度性”是年鉴的一大特征,年鉴框架要直观体现一个地方年度性的大事、要事、新事,同时要关注政府工作动态。

《栖霞年鉴》在特载、专记、大事记中突出记述时代、年度特色。在卷首设“专记”类目,反映当年特别重大事件的全过程。如2018卷专记选题《让审批不见面、让群众更满意》《开展“263”专项行动、建设美丽宜居新栖霞》;2019卷选题《推动栖霞“放管服”改革取得新成效》,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栖霞区该年度的大事、新事。卷首彩页选材也以年度重点、亮点、热点为主,如2020 卷设置“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优秀文艺作品选登”专题。

经济发展是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也是时代主题。《栖霞年鉴》框架结构设计上紧跟经济发展的步伐,年年做出调整。例如,园区发展兴盛时,单独设置“工业园区”类目,突出展示。其后,园区整合变成平台开发,就将每个平台内容单列,设置“科技创业创意平台”类目,反映区域经济建设亮点。同时,适当采用升格、析分的方法,将属于下一级的内容扩充升级或将一个类目析分为若干独立类目。栖霞区环境保护在全市一直处于领先位置,各项工作内容充实,适时将“生态环境”“城市建设”析分为两个类目。

二、注重细节,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年鉴质量的好坏往往是评价一部年鉴价值大小的重要指标,只有高质量的年鉴,才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所以要将提升年鉴编纂的质量放在首位,坚持质量第一。《栖霞年鉴》始终把编纂质量作为头等大事,不断探索路径、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独具栖霞特色的年鉴编纂质量保障体系。

(一)保证供稿质量

年鉴编纂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供稿单位和责任编辑合力完成。各单位提供的稿件则是影响年鉴质量的第一因素,在实际编纂过程中,供稿质量参差不齐的原因大致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供稿作者偏向于年轻化,责任意识、时间观念不强,心浮气躁,敷衍了事;二是缺乏专业知识,能力不够,稿件编写不规范,多数呈现报告式、总结式、宣传报道式的格式;三是供稿作者不稳定,更换频繁,流动性较大。针对以上问题,《栖霞年鉴》在编纂过程中采取三步走,层层递进,确保供稿质量。

第一,定期召开编纂动员部署及培训会。区地方志办公室每年定期召开编纂动员部署会议和培训会,印发组稿分工表,对年鉴编纂任务细化到分目,明确到条目数、字数、照片数,落实到每个承编单位,并且在编纂过程中进行严格的检查、考核。组稿结束时,将各单位报送的文稿一一登记验收,记录在案。主编人员总纂阅稿时,同步记录各单位文稿、资料质量状况。成书后,统计各部门文稿、资料录用情况并与分工表做对比。所有这些,均作为日后考评的依据。

第二,制定条目内容纲要。《栖霞年鉴》在编纂过程中尽管做到“凡新必训、参编必训”,但是条目撰写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为此,各编辑尝试分类型拟定条目编写提纲,如“概况”条目,按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和社会类分工,分别组织有关主笔和责任编辑研讨、磨改,各拟出代表性部门、行业编写提纲,并不断完善,形成一个比较规范的、便于操作的编写模式,以期即使主笔更换,新任主笔也能够参考这些模式,再加上必要的培训,也能撰写出相对规范与符合要求的文稿。

第三,评选优秀条目。自2011年开始,每年从年鉴条目中遴选出优秀条目,并发文表彰。对撰稿作者给予相应奖励,无形之中起到借鉴、参考和调动积极性的作用,促进作者提高撰写质量。

(二)规范条目编写

条目是年鉴的主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往往决定了年鉴的质量。“条目编纂有自身的规范,必须把规范贯彻到编纂工作的始终。”[3]《栖霞年鉴》编辑人员参考各种资料并结合编纂实践经验,制定《栖霞年鉴条目撰写规范》,从条目的选材、标题、内容等各方面详细规定了相关要求。

《栖霞年鉴(2018)》卷尾专题彩页南京金箔博物馆

以“大、要、新、特、热”为原则选材设条。并不是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要编进年鉴中,编写条目之前,首要问题就是写什么。要选取最具有代表性,最能反映单位一年来的工作事件,要时刻围绕“大事”“要事”“新事”“特事”“热事”来选取材料。例如2019卷,【全球人工智能应用大赛】【中国人工智能峰会】【AI研究院落户开发区】【南京万达茂开业】等条目都是能印证栖霞区年度发展的大事、新事。

标题拟定要“实、简”。标题是对正文内容的概括,要抓住条目中最中心的内容制成标题,要“实”,切记一般化。如条目【上坝村创建文明工作室】,以事明题,主要记述文明工作室的创建过程、主要职能等。同时标题不能过长,一般不超过16 个字,但也不是随意的简化,要在“实”的基础上力求精简。《栖霞年鉴(2019)》除“特载”“专记”“区情概览”“大事记”“人物·荣誉录”“综录”类目外,其余16 个类目1240 个条目,标题字数超过16 的共30 个,只占总数的2.4%。

内容要素齐全,突出重点。对于单一性条目而言,在遵循“一条一事”原则的基础上,最为重要的就是记述要素齐全,确保内容的完整性。如年鉴中的会议类条目,记述了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会议的主要内容、结果,基本做到要素齐全,内容完整。

语言、行文规范准确。“年鉴的语言是条目体语言,以说明为主,兼有记叙。与总结、报告等文章存在较大的区别,不能借用或套用这些语言”(唐剑平,2014)11。年鉴语言讲求开门见山、简洁朴实、秉笔直书、实事求是,述而不作。“年鉴编纂是众手成鉴,每个人的表述和书写形式都是不同的。年鉴全书和书写形式必须做到规范统一”(唐剑平,2014)12如《栖霞年鉴》中时间与时间的连接统一用“~”,条目时间只用到“月”“日”,特别重要的极个别条目可以精确到“时”“分”。

(三)强化审核校对

《栖霞年鉴(2017》封面

《栖霞年鉴(2020)》封面

审核校对是年鉴编纂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编辑、作者、单位领导都要高度重视,同时编辑与作者还要保持一定的联系,使作者进一步了解年鉴规范化编纂的要求,以便日后编纂工作高质量推进。

《栖霞年鉴》坚持 “四审五校”制度,严审严核。“四审”,是指部门领导的初审,区四套班子领导的复审,专门人员的专审,出版单位专家的终审;“五校”,是指各承编单位作者自校为一校,主编人员复校为二校,专门人员专校为三校,全面总校为四校,编后特校为五校。其中第五校编后校是指在年鉴出版发行后,请参与总校的人员分工负责,重新校核,“找碴”“捉虱子”,并鼓励全体参编人员“回头看、找差错、查不足”,为后续年鉴编纂提供经验和借鉴。对编后校发现的问题,认真汇总、分门别类、推敲缘由、总结教训、消化吸收,最终提出今后减少差错的方法建议。

(四)注重装帧设计

年鉴质量既包括内在框架架构的科学性、条目编写的规范性,也包括外在封面和彩页设计的合理性,二者不可分割。“装帧设计是年鉴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装帧设计能体现年鉴的文化精神内涵,在为读者营造以资料性为主体的阅读氛围的同时,构筑一个高品位的艺术审美空间,也可以有效提升年鉴的品质。”[5]

《栖霞年鉴》的装帧设计追求美观、大方、典雅、精致,并紧扣年鉴的功能,确保年鉴的每一个点都是提供信息的载体。例如,篇扉页采用照片均是从与类目相关的照片里精挑细选、刻意安排,不仅提供信息,而且是与所在类目呼应的有影响力、代表性的信息。《栖霞年鉴》自2013卷篇扉页始,就在此基础上再做创新,请专人绘制钢笔画,体现年鉴人文气息,提升年鉴文化品位。对年鉴中的随文插照,也绝不仅仅是为了补白、填荒和装饰,而是紧扣条目内容,形象反映事件,照片的数量、位置、大小都经过深思熟虑、精心设计,力求整个版面浑然一体、图文呼应。

三、因时而变,推动年鉴锐意创新

近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数字资源的整合,打破了传统文化行业模式时间、空间、成本的约束,对创新文化模式和服务、完善文化市场、推动文化行业结构性改革具有积极意义”[6],对于总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稿源内容古板、陈旧,与时代发展变化日渐脱节的年鉴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在此环境下年鉴编纂工作只有大胆创新、转型升级,才能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理念,把握年鉴发展新动向

当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为地方志事业建构了广阔的舞台,年鉴编纂要与时俱进,记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年鉴编研既能展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能为中国梦提供历史借鉴和智力支持,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也是年鉴事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打造“升级版”《栖霞年鉴》,就要把握时代主旋律,适时推陈出新,将年鉴编纂与时代需求、群众需要结合起来。

(二)创新机制与载体,激发年鉴活力

“年鉴现行较为单一且封闭的编纂运行机制制约了年鉴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无法适应年鉴发展的要求”[7],机制创新才能激发年鉴编纂工作的活力。《栖霞年鉴》针对组稿难问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网上任务分解、网上文稿报送、网上修改意见反馈,及时向各承编单位领导推送年鉴编纂的最新动态,向年鉴作者推送相关业务知识,从而实现“编纂手段技术化、编纂方式规范化、编纂内容多元化、编纂主体协同化”[8],全面提高年鉴编纂的效率、质量和内在动力。目前,年鉴的传播主要依赖“纸媒”传播的方式,传播范围有限,传播速度缓慢。在数字化、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创新载体形式,改变传播方式,有利于扩大年鉴知名度和影响力。《栖霞年鉴》近几年将年鉴信息化作为重点工作,在栖霞区政府网站设置《栖霞年鉴》专栏,刊载最新出版年鉴,便于社会各界查阅使用。2018卷开始推出二维码,实现手机扫码阅读。

(三)创新服务,发挥年鉴功能

在我国,大多是由地方志工作机构承编地方综合年鉴,赋予地方志书“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随着年鉴事业不断发展、编纂者不断探索,年鉴在一般性资料文献功能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主要包括“保存资料、为研究人员提供材料、为领导决策服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修志积累材料、窗口作用、礼品书等功能”[9]。虽然年鉴功能多样化,但仍然受众窄,利用率低,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因此丞须转变服务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发挥年鉴功能。

自2012 年起,《栖霞年鉴》发行方式由有偿购买变为无偿赠送,除面向全区各承编单位外,还积极结合栖霞区委、区政府“三服务”“四进社区”活动,做好志书、年鉴和地情书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已累计开展60余次。同时,通过区“两会”和区委老干部局,向参会人员和离退休区领导赠送年鉴。除此之外,积极建设《栖霞年鉴》全文数据库,依托栖霞区电子文献中心,整合《栖霞年鉴》电子资源。近年来,为区域内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以及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提供大量文献、照片、数据支持。

要想实现年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内外兼修,一方面提高年鉴自身的品质,使其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另一方面要因时而变,积极创新,适应时代的发展。这两方面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唯有双管齐下,才能实现年鉴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类目栖霞年鉴
信息时代年鉴出版的品牌建设
棒槌花边:指尖绕出别样韵味
Examining the Role Globalization Had on China’s Air Quality and China’s Response to Air Pollution
《中图法》(5版)“K历史、地理”大类的修订
赵学敏书法作品
赵学敏书法作品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浅析《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G25类修订特色及问题
陕西年鉴发展回望
装着我童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