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烈文与常熟赵园建造记

2021-03-25李寅初

江苏地方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造园光绪园林

◎李寅初

(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江苏常州213022)

提 要:常熟市赵园(今与曾园合称“曾赵园”)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园林格局呈现为山园一体、借景虞山、以水取胜的特点,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在中国园林史上,很少有一个园林能像赵园这样,以园主日记的形式留下如此丰富、感性的历史信息,可供后人一窥当年江南士大夫营造园林风尚。文章根据清代赵烈文《能静居日记》,考论了赵园长达22年的建造全程。

江南名园众多,常熟赵园即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座。它造于清同治、光绪年间,历经百年风雨,至今格局仍基本完好。从造园艺术上看,它借虞山为景,以水为主体,景点环池而筑,水光山色共一园,在江南园林群中别具一格,极具艺术个性。

然而,对于这样一座著名园林,很长时间里后人难以找到第一手文献,园主、建造过程、历史沿革等诸多关键信息颇为含糊。但是,赵园的主人赵烈文曾经留下了一部长达200 余万字的《能静居日记》,其中记录了大量当年造园的经过。从《能静居日记》出发,考诸园林史,可发现赵园至少有两点不容忽视的特殊价值:一是虽经风雨百年,但其规模、格局仍基本保存完好,走在今日的赵园,当年风貌仍历历可辨;二是其他名园造园技艺、吟咏的诗文虽多,但很少有一个园林能像赵园这样,以园主日记的形式留下如此丰富、感性的历史信息,可供后人一窥当年江南士大夫营造园林的风尚。

本文从《能静居日记》入手,考论赵园长达22 年的建造全程。

一、赵烈文和《能静居日记》

赵园的建造者和第一任园主都是赵烈文。赵烈文(1832—1894),字惠甫,号能静居士,原籍阳湖(今属常州)。他出生于常州官宦世家,家族明清两朝先后出了9位进士,其父曾官至湖北按察使。赵烈文幼年失怙,少有文名。他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在三次赴考皆落榜后,即绝意科名,专研经世之学。后在亲友举荐下,入幕曾国藩、曾国荃府上,游幕有年,深得曾氏兄弟赏识。后人评价他“负王佐之略,擅倚马之才”,曾国藩“一见称赏,礼为上宾”。[1]赵烈文淡泊名利,仕途不显,在河北磁州、易州等地为官数年之后,即于光绪元年(1875)彻底退隐常熟,以书画声色自娱,终身再未出仕。

赵烈文一生著述颇丰,但除了《能静居日记》之外,诗词文稿大多散佚。《能静居日记》命运多舛,直至近年才走进大众视野。抗日战争时期,其子孙困居孤岛上海,为生活所迫,将其日记稿本出售。其后日记辗转于日伪政权、国民党政权,直至1964 年,才在台湾首次得以全貌影印问世,当时即轰动学界。2013年湖南岳麓书社将其标点整理,出版了简体横排本,普罗大众也才有机缘亲近。近年来,因为有读者发现他曾在日记里精准地预言了清朝五十年后灭亡的全过程,声名彰于大众,获誉为“天才般的预言家”。[2]

《能静居日记》图影

现公开刊印的《能静居日记》起自咸丰八年(1858),迄于光绪十五年(1889)。首尾30 余年,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在日记中,赵烈文记下了诸多晚清重大决策内幕,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李秀成等人都有最直接真切的观察。学界公认其价值不在晚清四大日记《翁同龢日记》《湘绮楼日记》《越缦堂日记》《缘督庐日记》之下。也正是从这部日记里,我们发现奠定赵园基本格局的正是赵烈文,甚至还可以借此复原赵园从选址建造至最终完工长达22 年的全过程。

二、赵园的选址源于一次郊游

赵烈文选择在常熟建造园林的初衷是为了退隐。同治四年(1865),在曾氏兄弟府上游幕多年的赵烈文动念退隐,在写给友人的信中,他自谓“鄙性疏野,不中准绳”,退隐之举是“善刀而藏,以无累诸贤知人之明”[3]。

为何会选择常熟?决定退隐之时,赵烈文曾短暂地考虑过终老常州故里。但在回乡寻访之后,他发现经太平天国战乱,常州的赵氏宗祠已是破损不堪,旧宅茅草深深,安家置业“不堪托足”。小乱居城、大乱避乡,赵烈文庚申年间的逃难经历,事后多年想起,仍是心有余悸。从军事上看,常熟的地理重要性不如苏、常,乱世之中,相对安全。从经济上说,赵烈文为官谨慎,家资并不丰裕,常熟城小,居家生活成本较低。从交通上看,常熟水路通达,舟达苏常,一天即可,进可苏常访友、打理生计,退可虞山避乱,悠游山林,堪称上上之选。

赵烈文退隐常熟催生了赵园。赵园的诞生过程颇有戏剧性。在常熟,赵烈文最初打算只是租房,或者买一所现成的房子,并没有考虑自建宅园。为此,从同治四年(1865)七月起,他与朋友一起遍访城中,四处看房。但一个多月看下来,可供选择的房子要么价格高昂,要么景致不佳,都不太满意。如果要买地自盖,又财力有限,“非仓卒能办”(赵烈文,2013)924。“辛苦跋涉,一无所成”之下,他甚至一度有些犹豫,怀疑自己选择退隐常熟是否正确。(赵烈文,2013)928

最终促使赵烈文下定决心,要在常熟买地自盖宅园,源于一次郊游时的意外发现。同治四年八月二十日,赵烈文与朋友喝完茶,一起来到城南的九万圩一带游玩。他觉得九万圩临山傍水,“西山翼然如张翅”,是一个“全城无此胜境”的好地方。更意外的是,他看到“荒土一片,南一大池”,而且还正巧有一个老翁拿着插标站在那里售卖该地。(赵烈文,2013)929便主动上去打听一番,得知这块荒地是吴氏的产业,因为家道中落,所以变卖。赵烈文动了心,当即嘱咐老翁再去探问具体售价,约定日子再来商谈。三天之后,业主吴宝书应约而至。吴告诉赵,正在出售的这块地,连地带池,大小“约共四五亩”,售价则要“百数十缗”。赵烈文砍价到了“百缗”。吴宝书回家后找侄子商量派人送来准信百缗愿卖!(赵烈文,2013)931当时受太平天国战乱影响,银钱比价波动较大,百缗大致相当于白银八九十两,可买粮食百余石。

当天谈定价格后,赵烈文立即开始着手找中介、丈量地块、洽谈合同。第二天,双方即亲临现场,丈量地块。第三天,八月二十五日,赵烈文即准备签约。正式签约之前还出了一个小插曲:赵烈文意外得知这块地产权有点复杂,不仅是“业主”吴宝书有份,而且吴的侄子吴善培和一个守寡的嫂嫂也有份。此外,还有“王姓、杨姓、钱姓、席姓典产在内”,“翁氏、曾氏”等人也打算购买。如此看来,要想厘清这块地的产权,可谓困难重重。幸运的是,赵烈文出身于世家大族,又曾入幕做官,在当地颇有声望,他找到了得力的吴氏族人居中协调。一番商谈之后,各方都没有刁难他,或赎回典契,或放弃竞买。当天,赵烈文最终得以邀齐业主和见证人,一起“赴地三面丈明”,顺利签订了购买合同。(赵烈文,2013)931

签约这天,赵烈文从凌晨一直忙到深夜“二鼓”时分,三天之后,朋友又帮他去衙门代办了缴税过户手续,户名立为“赵重安”。(赵烈文,2013)932

从动念安家到正式买地,赵烈文奔波了近两个月,但相比于此后漫漫造园之路上耗费的时间和心血,这又是小巫见大巫,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三、长达22年的建造

从同治四年(1865)买地起,至光绪十二年(1886)完工,赵园的建造过程前后长达22 年,大致经历了奠基、增建、完工三个时段。

奠基阶段大致从同治四年(1865)至同治七年(1868)。在这一阶段,赵烈文常居常熟,或奉迎亲眷、督工扩地,或种植草木、游历名园,初步奠定了赵园的格局。

地买好了,要盖一所什么样的宅园?赵烈文有自己的想法,签订好土地买卖合同的第二天,他即找来一个叫陈二的木匠,绘制盖房子的图纸。初步打算是:先盖楼房5 间、平房4 间,楼房的楼上藏书,楼下住人,平房则用来祭祀、会客。另外,为了将远在杭州的二姐一家人接来同住,所以又准备为他们盖平房5 间。为了尽快启动施工,赵烈文委托朋友花280 缗,从一户姓严的人家买来大批现成的木材,并将盖房的事情委托友人薛安林负责。一切安排妥当后,赵烈文暂时离开常熟,赴常州、苏州等地,一边访亲问友,祭祀祖坟,一边托运家具,准备奉迎亲眷。

建造过程很快,一个多月以后,身在外地的赵烈文就接到来信,得知“新居已于十六日上梁”。(赵烈文,2013)946又过了一个多月,十一月二十九日傍晚,他乘舟回到常熟,看到新居是“楼舍矗然,闬闳甚壮”。在当天的日记里,他记下赵园初貌:“楼上下十间,平屋十二间,楼下天井,围墙尚未成,西首沿河围墙未造”(赵烈文,2013)954。此后接连数日,赵烈文在新居督促工人修筑围墙,安装门窗、玻璃,并且买了三百株柳树种下。

十二月初三早上九点,赵烈文一家或坐轿,或乘舟,或步行,“奉神主”“安灶神、佛像”“祀宅神、灶神、门神”,正式入住新宅,当晚“共饮欢酒”(赵烈文,2013)955。此后接连数日,宾客纷至沓来,赵烈文心情极佳。在园子里种桃树、桐树时,他浮想联翩,想起唐朝诗人李商隐闲居永乐县时也曾经手植草木,“千古心期,同为可喜”。整理藏书时,他环顾书房,案几之侧清泉流过,笔砚之北虞山在望,在日记里写下了“乐莫与俦矣”五个字(赵烈文,2013)956。聚全家老少于“小燕楼”一起赏雪时,眼见“玉山如屏,朗照心目”,他有了今夕何夕之感,认为生平玩雪,有两日“为最”,一是今日在常熟之园,一是咸丰十一年除夕远游湖北黄鹤楼。而且当年那次黄鹤楼赏雪,虽然风景很好,但自己一个人孤身在外,家室远寄烽火之中,忧心悬悬,远不可与今日相比(赵烈文,2013)958。

同治七年(1868)正月,赵烈文对赵园又做出一次重要扩建。他购买了新宅周边朱、戈等姓产业,向东增扩了“数弓”之多。(赵烈文,2013)1144这次购地,大大扩大了赵园,赵烈文开始挨着彭家场池,沿环秀巷造墙至南河,加盖亭台楼榭,并陆续请石工叠石,砌池岸,种植蓼花、桂花、海棠、碧桃、棕榈、枣树、榆树、松树等花木。值得注意的是,从同治四年(1865)到同治七年(1868)这四年间,赵烈文曾多次游历苏州等地园林,为其营造赵园取得了经验和借鉴。在他的视野里,苏州留园“楼台错落,颇嫌逼促,池亦狭小,惟列植甚多,经乱如故,而房屋则已半颓矣”(赵烈文,2013)972。常熟当地的“上园”,“亭榭如故,颇有树石。其园北三层楼,俯见西湖,可为高厂”,但占地太狭小,而且“全园屋舍仅供眺玩,无一宴坐之所,终非为己之学”。触景生情,他认为自己要造的园林,则是“可以朝斯夕斯,其用心与之异矣。”(赵烈文,2013)1015

赵园的第二次大规模建设,是从光绪元年(1875)起至光绪六年(1880)。同治七年(1868),因曾国藩的一再保举,赵烈文曾再次出山,赴磁州、易州等地为官,直到七年之后的光绪元年(1875)他才辞官,此后再未出仕。在外宦游期间,负责赵园建造的主要是他的大儿子赵实。赵实秉承父亲的既定方针,增盖修葺了一些房屋,但似乎并没有太过雕饰。光绪元年十月二十五日,北行七年之后的赵烈文走进赵园时,所见“厅舍楼宇制作大备”。但可能是因为他不在家,花草树木乏人打理,“树多欹斜丛芜”。(赵烈文,2013)1734

赵烈文回家以后,赵园的建造速度明显加快。他倾注了很大的心血,黎明督工,购买花木,亲手种植,访问名园,亲力亲为之举,日记里比比皆是。回家不到一个月,就建好了一个钓台,又装修了黛语楼,驳岸开工。随后,为了建3间月台,他亲自去苏州陆墓购买了1万多块砖头。柳风桥、远心堂、见微书屋、露台石山、石桥、花草树木,几乎无月无有增益。

至光绪六年(1880)时,赵园已经蔚为大观。这一年四月二十三日,赵烈文盘点之后,赵园计有堂楼房室亭榭“八十余间,北楼上下共十八间”“深邃以宽,高明而爽”,深感“居室之美,士夫家有此,已愈恒之福矣”。(赵烈文,2013)1966许多十年前种下的花树,如今已经茂盛,繁花似锦了。光绪二年(1876)的春天,赵烈文眼中的园子,已是樱桃、杏树、碧桃,次第盛开,“粲如朱锦”“红白交映,远近相照,园居春事,此为之冠”(赵烈文,2013)1743。这一年四月十二日立夏,他登上刚刚落成的露台,环顾四周,“东则碧树满城,鱼鳞万瓦;西则苍岩列嶂,鸟径千回;北则雕楼绮疏,山亭翼其上;南则清流芳沼,柳堤界其中。地既灵奇,制复崇敞,以之娱老,可以忘年”(赵烈文,2013)1747。

第三个阶段是完工阶段,大致可从光绪六年(1880)到光绪十二年(1886)。建造一座园林,只有主事者的心血而无强大的财力支持,势必举步维艰。赵烈文家族人口众多,生计来源主要是靠几十亩地租和苏州城里的几间铺面,十分有限。在漫长的造园过程中,赵烈文逐渐感受到财力和人力上的双重压力。日记中,时不时会出现他为了购买金石字帖、草木树石而举债的记录,心态也在兴奋满足与焦虑不安之中起起伏伏。

至光绪十二年(1886),赵烈文发现,经过22年的建造,赵园虽然颇具规模,但还没有最终完工。此时如果要实现设想的造园蓝图,至少还需要洋银两千元。但现实又是家况日落,子孙并无出色人才,22年造园,自己已是“力为之疲,神为之瘁”(赵烈文,2013)2252。另一方面,如果在自己有生之年不能实现造园之愿,那将是莫大的遗憾。百般筹算之后,他决定借贷造园,等到将来园成,可以效仿留园、顾园有偿开放,用门票收入来偿还借款。于是,从光绪十二年(1886)二月中旬起,赵园第三次大兴土木,多处石岸、楼亭、长廊接连动工。以藏书丰富名动后世的天放楼,在这年六月二十八日建成,漆饰完毕悬榜之日,则在是年九月初三日。

这一次大兴土木,可算是赵烈文造园为山九仞的最后一篑了。至光绪十二年(1886)九月二十八日,经历了长达22 年的建造,整个赵园终于迎来了“全园合龙完工”。此时,赵园规模已经高达“住宅及园中楼堂榭亭为屋一百二十间,走廊内外通共八十余间,石山两堆,大小桥六架,果树、花卉以千计”。

全园合龙之日,回首造园之路,赵烈文百感交集,自觉“力薄身孱,每云此生不能副愿”,想不到竟然最终能在有生之年一举成功。这一天,全家老少都非常高兴,妻子还亲手制作了米圆,合家食之,“以庆斯喜”。(赵烈文,2013)2280此后,赵园偶有增益,但大都是零零散散的一些花草种植,没有大的工程。

四、两幅图中的赵园风貌

长达22 年建造的赵园模样究竟如何?和很多只能从诗文中遐想当年风貌的园林不同的是,赵园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日记,而且还留下了一幅名为《静溪图》的高度写实的画作,从中可窥当年一二。

吴大徵《静溪图》

《静溪图》的画者是赵烈文的同时代人、金石学家吴大澂。清光绪四年(1878)二月,吴大澂游历虞山,时值赵烈文“静圃”刚落成,赵遂邀请吴大澂游园宴饮。事后,吴大澂绘制了这幅《静溪图》以酬谢。这幅画目前收藏在常熟博物馆。《静溪图》描绘了光绪四年的赵园主景。从图中看,赵园以水景取胜,景点皆环池而构,亭台楼阁,参差错落。园内假山叠嶂,梅竹掩映,墙外老柳盈堤,偃卧波上,远处虞山在望。结合《能静居日记》中的记载,可知图中的南向三进院落即为“能静居”。[4]

1958年,有“中国园林第一人”之誉的陈从周先生曾发表《常熟园林》,刊有一幅名为“赵园九曲桥上观虞山”的照片。如果将《静溪图》与此照片对比,可看出虽过八十载,二者之间仍有很大的相似度,赵园主体景观并无根本性的改变。陈从周亦从当时所存景色推想当年,认为赵园特点是以园外虞山为对景,引山色入园,“实能从大处着眼深究借景”[5]。

早在赵园建造初具规模时,赵园即已成为当地的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文人墨客访问不断。在当地,赵园不仅是奇花异石、亭台楼榭的物质文化载体,也是诗歌唱和、戏曲雅集,凝聚精神文化的场所。赵园建造完工后,为了贴补开支,偿还造园的借贷,光绪十三年(1887)正月初二,赵园首次对外开放,接纳游客,只要出钱四十枚,就可进园参观,一时游人颇盛。赵家的仆人还花了26 块银洋,从上海买来两只孔雀、两只白鹇、一只石猴。四月初,赵烈文甚至还在园里举办了魔术表演活动:有两个宁波人,能将头颅放在房子中央的桌子上与人对话,但却看不见他们的身子。这场表演一连举办了三日,最后一天观众云集,高达360 人。

在日记中,赵烈文留下了大量交游的诗文。尤其令人瞩目的是,在李鸿章、曾国荃等达官贵人之外,有一对兄弟的名字需要特别一提:曾君静、曾君表。这两人是赵园的邻居“曾园”的营造者。曾园大约于光绪九年(1883)始建,光绪二十年(1894)落成。赵园建造于前,曾园步尘于后。从日记中看,赵烈文和这一对兄弟宴游唱和十分频繁。光绪十二年(1886)三月初二清明节这一天,赵烈文还曾去曾园游览“考核其工作 之 费”。(赵 烈 文,2013)2254可推想,曾氏兄弟在建设曾园时,应向“前辈”赵烈文取经,曾、赵的交往对彼此的造园活动都会产生影响。

今日赵园图影

城以园胜,园以人传,曾园在后世比赵园名气要大,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曾君表的儿子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孽海花》的作者曾朴。世事动荡,战火烽烟,两座园林仍幸运地保存下来,今时合称“曾赵园”对外开放。从赵烈文的日记中,可以看出曾赵两园的渊源在一百多年前就开始了。这是历史的一份馈赠。

五、余论

虽然赵烈文提前50 年预测大清灭亡,被后人誉为“天才般的预言家”,但他大概没有料到自己花了二十多年心血建成的江南名园会那么快就易入他手。在建造赵园之初,赵烈文就有种隐隐约约的担忧,期待后人能“念创业之不易,修身慎行以答天休,庶几永之,以保守之。”(赵烈文,2013)1966赵园完工之际,“家况日落”,“力为之疲,神为之瘁”的不祥之感又一次浮上心头(赵烈文,2013)2252。

在光绪二十年(1894)赵烈文去世后,家境迅速衰落,名动江南的天放楼藏书也被陆续变卖,赵园归属屡有变易。民国初年,赵园被巨富盛宣怀购得,盛又将其舍予常州天宁寺作下院,此时上距赵烈文去世还不到20 年。1931年,赵烈文女婿邓邦述曾策杖重游故地,于赵园黛语楼下兀坐移时,看到物是人非,书去楼空,不禁感慨万端,凄然而归。[6]新中国成立后,赵园与相邻的曾园一起,先后由常熟县师范学校、苏州地区师范学校、苏州师范专科学校使用,后又移交至常熟市政府。2005 年,赵、曾两园修复完成,合并对外开放,并于次年入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修复曾赵两园时,曾有专家广泛搜集史料,力求再现当年风貌。从修复的结果看,赵园较好地保存了当年山园一体、借景虞山、以水取胜的格局,修复的水池、曲桥、假山等景观,也神似当年,古意盎然。但考之赵烈文《能静居日记》,可知今时赵园楼台亭阁的造型、命名,已与当年多有不同。今时今日,游览赵园,也许唯有那绕池盈堤的老柳,尚是当年赵烈文亲手所植吧。

猜你喜欢

造园光绪园林
园林铺装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浅谈隐逸文化与中国园林
“盛世造园”说考论
浅谈古诗文与中国园林
陈莲舫曲线救光绪
现代园林植物造景意境初探
Scholar and East Lake
光绪与珍妃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