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教育戏剧 设计预防校园欺凌的心理健康课程

2021-03-25任美葳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教育戏剧校园欺凌

任美葳

摘要:当前,校园欺凌的严重性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预防和应对之策。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心理教师可以教育戏剧为依托,引导学生了解有关校园欺凌的常识,开展共情教育和同理心教育,为青少年赋能,避免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校园欺凌;教育戏剧;万一训练法

当前,校园欺凌仍然存在,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我国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起步较晚,大部分中小学的校园欺凌问题防治预案和课程有不够深入、形式单一等特点。为此,我们尝试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阵地,从教育戏剧视角深入探索有效解决校园欺凌的教学方法。

一、运用教育戏剧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背景

校园暴力、校园欺凌问题由来已久,但是由于人们认知不足,欺凌行为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校园欺凌”这一概念最早由挪威的Olweus教授于1978年在著作《校园侵害行为:施虐者与替罪羊》中首次提出,他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某个学生长期受到某类特定人群实施的负面行为,对受害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造成伤害。

校园欺凌不仅长期存在,而且是世界范围内亟待解决的问题。联合国教育、科学与文化组织(UNESCO)于2019年1月21日召開的第16届世界教育论坛(Education World Forum)上正式发布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全球性调查报告《数字背后:终结校园暴力与欺凌》。报告显示,全球约三分之一的青少年遭受校园暴力与欺凌,校园中的暴力和欺凌正在成为新的全球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学业成绩。

为建立健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有效预防中小学生欺凌行为发生,2017年11月,教育部等十一部门印发《加强中小学生欺凌综合治理方案》(以下简称《治理方案》),将校园欺凌列入法律法规。《治理方案》明确了校园欺凌的界定,中小学生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包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内外、学生之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

对校园欺凌的研究绝不应仅仅局限于发生问题后的治理,更应着眼于校园欺凌的预防工作。2021年9月,在北京大学举办的《学校戏剧教学内容改革和应用研究》课题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权威戏剧教育专家、学者围绕学校教育戏剧的教学实践、课程研发、内容设计、学科融合等开展研讨,为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尤其是校园欺凌的防治工作打开新的思路。教育戏剧是借助戏剧形式和技巧,将戏剧和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教育戏剧的最大特点是重视过程,强调即兴创作。教育戏剧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应用戏剧,不强调戏剧表演的专业性,而是强调教与学之间的一种新型关系和教学理念。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以心理学视角为基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要阵地,以教育戏剧为依托,探讨心理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欺凌的有关常识,借助教育戏剧的优势开展共情教育和同理心教育,形成校园欺凌应对策略的可能性。

二、预防校园欺凌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观看影视片段

通过自制视频导入,引出主题。可选取切合课堂主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影片,如《少年的你》。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影片生动再现了围绕主人公发生的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教师可根据课堂需要剪辑、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分别是欺凌者、受欺凌者、旁观者、协助者、保护者等;校园欺凌的类型:身体欺凌、心理欺凌、网络欺凌等要点。合适的素材选取能够为课堂的中心环节——教育戏剧做好铺垫。

(二)自主探索——了解校园欺凌的含义

学生在探索校园欺凌过程中充分参与,发挥团体主体性,有助于从内心认同这一概念,加深对校园欺凌的理解。全班分成若干个活动小组,为保证小组活动中学生能讨论充分又保有一定程度的安全感,建议每小组5~6人。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你眼中的欺凌是什么”“你见过的欺凌什么样”等问题,为校园欺凌下定义。活动中,教师应掌握各组讨论情况,尤其要重点关注有过被欺凌经历学生的评价和态度。每小组依次分享,在全班范围内汇总,形成一个集体认同的观点,集中宣读,形成班级关于校园欺凌的定义。分享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区分社交冲突和校园欺凌。通常情况下,欺凌有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等特征,在学生中明确“凡是能打回去的不能算作欺凌,是欺凌就打不回去”。

(三)故事叙述——表达对校园欺凌的感受

通过学生过往经历将校园欺凌具象化,循序渐进地为教育戏剧提供活动素材。在明确校园欺凌的内涵和特点的基础上,小组同学可以回忆、探讨,描述自己与欺凌有关的经历。教师为交流会确定话题,如“我经历过什么”“我有什么感受”等;受欺凌者、欺凌者或协助者均要结合经历谈出感受,目击欺凌和制止过欺凌的人也要分享;教师最后汇总,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校园欺凌的感受。如果教师了解到班级内有同一个校园欺凌事件的欺凌者与被欺凌者,需要将其分在不同小组。交流会的主要目的是分享,要引导学生在他人分享时做到不指责、不批评、不做价值评判,这样有利于营造安全的课堂氛围和环境。

(四)戏剧表演——体验校园欺凌的发生

教育戏剧着重学生的体验生成,它作为一种团体互动方式,能生动再现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使“戏”中的学生设身处地地了解欺凌、体验欺凌,对比探索欺凌事件前后不同角色的内心体验,教师应做好共情教育和同理心教育,进而激发学生思考应对方法。

结合欺凌故事交流会环节的故事分享,学生确立本小组的戏剧素材并进行表演。学生分角色扮演,在特定的情境设置下引导学生体验校园欺凌事件,角色包含欺凌者与被欺凌者的基础之上,还应涉及旁观者、协助者、保护者等。通过对剧本的策划、探讨、敲定、表演呈现,学生研讨校园欺凌事件中被欺凌者的内心感受、人格特质、不同角色下欺凌事件发生原因,以达到逐渐深化学生对校园欺凌理解的目的。组织学生分享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的感受,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校园欺凌中不同角色。

(五)“万一训练法”——学会应对校园欺凌

万一训练法将行为训练与教育戏剧的实际应用相结合,培训学生凝练面对危机情境的應对方法,教育戏剧中的“即兴表演”是智慧与勇气的结合,能够激发学生在情境中随机应变。校园欺凌事件可能尚未发生在学生身上,行为训练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适当情境,激发学生做出合理反应;也可能学生曾面对校园欺凌,但羞于表达,教育戏剧能为其撑起一把保护伞,在设置的情境中思索校园欺凌的应对方式。此外,教育戏剧也有探索、觉察内心、释放压力、分享自我、疗愈创伤等功能。教师可组织学生思考,万一遭遇校园欺凌将如何应对。教师可将情境具体化,如“万一被语言攻击”“万一被同学排挤”“万一遭到敲诈要钱”等情况下,学生将如何回答、如何应对等。每小组选择一个情境,一名同学扮演欺凌者,其他各组员分别扮演被欺凌者,请学生想出至少一个应对方法,以教育戏剧方式呈现出来,教师适当引导并加以总结。

三、有效预防校园欺凌问题的反思

(一)构建系统的心理课程体系

校园欺凌中的不同角色普遍是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的人,他们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情绪、要求和欲望。青少年的身体在快速发育过程中,控制情绪和行为管理的前额叶是发育最晚的一部分机能,青少年更多用身体表达自己的需要,所以不平等的对抗在所难免。因此,学校应系统构建完整的心理课程,囊括如情绪教育、共情教育、同理心教育、自我认知教育、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等,广泛开展人际交往、社交技能、解决冲突技能训练,教会学生如何表达、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发展。

(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形象

一个人自我接纳的程度越低、自我效能感越低,就越容易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短处与缺点上,越容易体验到挫败,进而导致更严重的自我否定。一个连自己都看不起的人,别人也更倾向于看轻他,欺凌者更会毫无顾忌地对其贬低、侮辱、欺凌。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外要帮助青少年提高个人的自我接纳程度,不吝啬给予他们赞美与肯定,帮助其逐渐建立自信,引导青少年不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拥有强大的内心,为青少年赋能。

(三)引导学生不做校园欺凌中的旁观者

学生在生活中通常有意识避免成为欺凌者或受欺凌者。在校园欺凌课堂上,学生在教育戏剧中体验被欺凌者角色时,强烈感受到旁观者为其带来的心理冲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遇到校园欺凌事件时拒绝旁观,因为受舞台效应的影响,尤其是通过欺负别人来获得自身价值的欺凌者,认为自己在“舞台中央”表演,渴望别人看到他;而拒绝旁观可以有效降低欺凌者的“获得感”,如果恰巧从旁经过或被迫卷入,要发声表明立场,如大声吼叫,或及时把自己所了解或看到的欺凌行为告诉老师、同学等,把角色由旁观者转变为保护者。选择合理的举动能够给欺凌者以震慑,同时为受欺凌者带来极大的精神鼓舞,从而有效降低校园欺凌带来的危害。

教育是全社会、全世界对孩子们所担负的责任,每一个成人都应参与其中。教育戏剧视角下的心理健康课程为校园欺凌防治提供预防为主、干预为辅的思路,而问题真正的妥善处理,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全社会的各方努力与配合。从心理学角度讲,校园欺凌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事件背后还涉及青少年的个人品格、人际交往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自我认知等多方面因素。只有统筹各方力量,多维度、持续性关注,才有可能为校园欺凌治理提供解决方案,让校园欺凌消失,给青少年自由、轻松的成长空间。

参考文献:

[1]李锋, 史东芳. 挪威反校园欺凌“零容忍方案”研究述评[J]. 教育导刊, 2015(2).

[2]韩蕊,石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基于循证实践的校园欺凌防治路径研究——以《数字背后:结束校园暴力和校园欺凌》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 2020(5).

[3]马利文.运用教育戏剧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中国德育, 2018(15)

[4]孙雨,孟维杰.从“无为”到“有为”:校园欺凌中旁观者的角色转变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21(1).

(责任编辑:赵昆伦)

猜你喜欢

教育戏剧校园欺凌
教育戏剧在礼仪教学中的运用
社交媒体背景下中学生校园欺凌探析
应立法解决“校园欺凌”难题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专项治理“校园欺凌”
教育戏剧对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启示
对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分析与思考
教育戏剧团体辅导对小学生创造力的影响
教育戏剧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干预研究报告
教育戏剧在智障学生情绪管理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