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问题与建议
2021-03-25郭为
郭为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如何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教育强国战略的关键所在,是当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学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方案》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评价理念需要更新
有什么样的教育评价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教育的对象是人,主要功能在“育人”,教育评价也必然着眼于“育人”本身。长期以来,我们施行的是知识教育,教书与育人相互分离,教育评价的“育人”本位丧失,存在功利化倾向,教育无法真正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社会上,急功近利的价值观盛行,鄙视服务岗位和体力劳动的就业观较为普遍,因“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焦虑。虽然1986年《义务教育法》已经废止了重点学校,但多年来,各地仍会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另外,从管理部门的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已经实现,但只要存在重点学校,就说明现实离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均衡发展还差得很远。
(二)科学的教育政策绩效评价滞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但是,对教育政策绩效的评价相对滞后,评价跟踪、政策落实落地的持续性不足。很多地区基础教育学位增长的速度赶不上学生增长的速度,大班额屡禁不止。教师队伍学科结构有待优化,“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要求缺乏督查,教师绩效缺乏科学的评判。很多地方未落实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只增不减”要求,全学段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只增不减”的国家政策没有实质性核实。学前教育存在“小学化”倾向,幼儿园保教行为和质量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招生政策需进一步完善,民办学校招生行为、校外培训机构有待进一步规范,校内课后服务有待深入推进。“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和“五项管理”(“五项”即手机、睡眠、读物、作业、体质)督导落实不到位。部分地方和义务教育学校存在考试次数偏多、难度较大、质量不高、结果使用不当等突出问题,违背素质教育导向,造成学生负担过重、应考压力过大,损害了学生身心健康,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工作有待提高。另外,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不足,将信息化手段运用在教育评价的能力有待提高,教育评价的维度标准如何生成,评价证据如何收集,基于证据的推断模型如何建立等问题还需要研究。
(三)缺乏权威的第三方教育评价
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要落实国家“管”“办”“评”分离的原则。目前,教育督导是我国教育法确立的一项基本教育制度,肩负着为教育改革发展稳定保驾护航的职责和使命,算是官方权威的第三方教育评价。但是各级教育督导机构一般在教育部门内部办公,行使职责时往往把政府的派出机构角色变成了教育部门的派出机构,相当于教育部门自我督导,督政和督学的职能均没有发挥到位,第三方的“味道”不够。大部分地方对学校、教师、学生等方面的评价主要还是教育内部的自我评价为主,缺乏有资质有权威的第三方评价,评价主体多元化不足。第三方深度介入教育评价亟待探究一些政策制度问题,如第三方在教育评价中的角色作用,第三方进行教育评价应扮演什么角色,与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是什么关系,在评价中的作用及其限度是什么等;第三方自身教育评价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第三方评价的团队构成、方案制订、具体实施等的专业化、科学性权威不够;第三方教育评价结果的接受性和认同度不高,第三方评价能不能或者在何种程度上被接受和认同,关系到评价效能的实现。如何为第三方评价提供有利的条件,不断激活其推进教育评价发展的价值,权威的教育评价是教育领域治理能力社会认可度的关键。
对《方案》推进的建议
(一)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
《方案》将“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作为重点任务,提出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强调各级党委要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坚决克服短视行为、功利化倾向。在“组织实施”部分再次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组织领导,这有利于保证改革的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夯实党建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认真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提高依法履行教育职责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案》要求对学生坚持“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科学成才观,破除仅以成绩衡量学生的传统评价手段,积极探索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评价模式,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用人观,促进教育评价回归到“育人”本位上来,要不断优化教育优先发展外部环境,持续增强内生动力,把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坚实保障。
(二)构建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
《方案》为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对教育评价改革提出了新目标。因此,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应构建完善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明确政府履职评价、学校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用人评价的内容要求,理顺教育体制机制,明确定位权责利,加大制度创新和政策供给,着力完善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环境。
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要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完善教育评价数据平台建设,创新技术手段应用,要能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挖掘教育教学过程、结果的各种数据以及相关因素的数据,建立相应的教育大数据预测、分类和智能评价模型,开展智能分析和决策。
科学的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会机构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坚持分类评价,要对不同类别、层次的学校、教师、学生建立对应的评价标准,评价要素要围绕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引入多维度评价要素,比如学生的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社会责任感、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等凭考试成绩无法反映的要素。教师的评价要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更好的平衡。对政府和学校的评价更多的由社会第三方给出动态的权威评价,发挥专业评价机构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三)加强教育督导和舆论引领
《方案》对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的要求和举措都非常具体,关键在于落实。教育领域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推行“管办评”分离,推动政府职能由“管”“办”向“放”“服”转变。发挥政府履行教育评价督导评估职能,发挥教育督导部门教育评估监测作用,实施评价活动备案制度,严控评价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加快推动地方及时制定相应的实施办法,聚焦教育政策绩效、职能转变、教育公平和高质量发展。各级政府、学校要建立教育质量年报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发展现状,扩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评价权,加快完善的社会评价发布制度。
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履职尽責,带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理念。新闻媒体要加大对科学教育理念和改革政策的宣传解读力度,合理引导预期,增进社会共识,引导广大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开展教育评价改革分类分层试点,及时总结、宣传、推广教育评价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扩大辐射面,提高影响力。
(作者系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与教育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