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袤的三秦大地上立德树人
2021-03-25
今年自“课堂革命·陕西行动”以“三个课堂”为着力点深入实施以来,陕西各地各校充分利用“第三课堂”,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与自然,通过各种活动体察民情、社情、国情,体悟家国情怀,肩负起时代使命。
▶ 安康市平利县教育体育和科技局:
把劳动教育写在大地上
安康市平利县立足生态资源、人文资源、旅游资源,坚持把劳动教育写在大地上,融入生活中,打造富有陕南特色的“第三课堂”。
强化统筹提站位。该县委县政府把劳动教育以及研学旅行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的重要抓手,切实抓紧抓好。印发了《平利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平利县中小学研学旅行工作方案》,多次召开政府常务会、县长办公会,研究部署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工作。整合发改、交通、住建、文旅、自然资源等部门项目资金近2000万元,配套建设研学基地的道路、公厕、停车场、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5月,3个省级研学基地、1个市级研学基地全面投入运营,2个市级基地营地建设全面开工,累计接待县内外中小学学生1万余人次。
“五小工程”育新人。以“五小工程”為主题,开发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实施“小能人”“小农人”“小工匠”“小艺人”“小红星”工程,开齐开足劳动教育课。
三方结合聚合力。发挥家庭的基础作用,教育引导孩子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科学设计校内外劳动课程,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系统学习掌握必要的劳动技能,全县共配备学校劳技教室46个,建成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践基地4个,市级中小学劳动教育示范学校5个,省市级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基地6个;发挥社会的支持作用,探索“农业+”“工业+”“科技+”“生态+”劳动教育及研学实践模式,有效撬动民营资本近2亿元建设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五个坚持强保障。坚持一个领导小组统筹,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任组长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中小学劳动教育和研学实践教育工作的统筹规划和管理指导。坚持一名县级领导挂帅,统筹负责各研学基地的项目建设、课程开发、运营管理等工作,定期召开办公会安排部署研学旅行重点工作。坚持一个工作专班负责,为每个基地组建一个工作专班,全面负责研学基地的运营管理、课程开发等工作。坚持一名资深校长牵头,每个基地配备一名管理经验丰富、退居二线的校长担任基地研学校长,提升研学基地服务保障水平。坚持一名业务骨干指导,每个基地落实一名业务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省市级教学能手,全面负责各基地研学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基地研学辅导员的业务培训。
▶ 西安高新区:
走进高新企业领略科技魅力
西安高新区发挥科技产业优势,与三星、华为、比亚迪、中科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等知名企业、科研院所携手,成立科技报国等多个实践基地,开设“科技+”“企业+”课程,开展中小学“科技未来星”学生科技培养活动,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前沿科技,亲身参与科学研究,在内心种下一颗科技强国的种子,激发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期待他们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
▶ 陕西省西安小学教育联合体:
时间轴下的“72+”实践项目
陕西省西安小学教育联合体设计了“第三课堂”的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评价体系。
“第三课堂”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时间轴下的“72+”项目。时间轴即以学期为时间单位。“72+”项目体系,“7”指七大体系;“2”指采用家庭亲子(或同伴同行)、学校集体两种方式按高、中、低学段差异实施。七大体系分1个基础项目和6个主题项目。基础项目为参与劳动实践,由学生自主选择家务劳动、社区劳动、社会劳动以及科技创新劳动等。六个主题项目为:走进博物场馆、融入广阔自然、触摸工业科技、追寻红色基因、体验民俗特色、感悟文化艺术。六个主题项目中每个项目至少涉及12个小项目,总项目数为72。学校还倡导孩子们在“72”项目的基础上进行自主项目拓展,故为“72+”项目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注重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即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教师评价”四元评价维度。每年“劳动基础评价”+“多元主题评价”,满星为120星,累加100星以上者获得学校“知行合一”奖章及实践活动优秀者奖状;如果自主完成项目较多,超出学校要求,每年累加120星以上者获得学校“知行合一”文创手提袋,累加150星以上的同学获得“知行合一”校长奖(学校文创T恤)。对积极探索的班级,学校也将对班主任进行奖励,并授予“实践活动优秀班级”称号。
▶ 榆林高新第一小学:
月月主题实践精彩纷呈
榆林高新第一小学立足校情、学情,凝聚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第三课堂”以“每月一事”为抓手,让学生走出校门,让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之花尽情绽放。德育处每月围绕一个主题制订实施方案,各年级各班根据每月主题设计系列教育活动,内容涉及节俭、守规、环保、公益、勤劳、审美、健身、友善、好学、感恩、自信、自省等12个主题,如开展“保护母亲河”植树活动、“红色基因代代传”实践活动、科技馆研学和综合实践基地实践活动、走进陕北民歌博物馆等。通过主题宣传、主题阅读、主题实践、主题展示四个阶段完成。
比如,四月围绕公益主题,班主任组织学生搜集有关阅读内容。召开“清明节”主题队会,了解认识加勒万河谷冲突事件中牺牲的英雄事迹。结合清明节、世界地球日等节日开展公益实践活动。“红领巾志愿者”走进米脂县杨家沟管家咀小学,走进榆林敬老院、星缘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为贫困儿童捐赠学习用品、生活用品,为老人送上牛奶、蛋糕等物品,积极参加卫生清洁、整理床铺等志愿服务活动,从小播撒爱的种子。组织学生走进红色革命教育基地、民俗博物馆等,厚植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怀,增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 杨凌高新小学:
探寻农业发展的奥秘
学校地处杨凌,依托杨凌农科特色和家长资源,探索形成了“第三课堂”的一些亮点工作。
打造“我是后稷传人”德育品牌实践活动。学校紧紧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农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六个一”活动,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德育实践途径。“看一看”:参观教稼园、人工降雨大厅、农业科技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科技实践基地;“访一访”:开展“红领巾寻访——感动你的家乡人”活动,寻访杨凌著名农业科学家、院士;“听一听”:聘请农业专家、教授、家长来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活动;“认一认”: 编写6本“植物辨识”校本教材,举办植物辨识大赛,让孩子们认识不同植物不同的生长形态及特征;“做一做”:自己亲手种植、采摘、收获,用五谷杂粮做成五谷画;“讲一讲”:开展“博览园小小讲解员”活动,义务宣传农业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杨凌,让农科城这颗绿色的种子根植在每个人的心中。
随着学校以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为特色的德育活动广泛开展,孩子们在获得真实体验的同时,也掌握了多种实践技能,懂得了如何采访、调查,如何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学习、携手成长。队员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油然而生。
连通三级家委会协同育人。学校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每学年第一学期都会换届选举,家委会架起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亲子游戏、体育比赛、秋游、踏青、参观和植树等研学活动在40个班级遍地开花,精彩纷呈。如,有家长是消防员,便组织消防官兵,专门为孩子们讲解消防器械,进行消防演练。有家长开水厂,邀请孩子们参观纯净水生产车间。还有在高校当体育老师的家长,设计了亲子游戏,组织孩子们到西农大校园操场参观。有家长组织孩子们到烈士陵园祭奠,去福利院做义工,到田间地头采摘……三级家委会,让社会上的资源最大程度地服務学生,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目的。
▶ 商洛中学:
与市家庭教育学会牵手搭建平台
商洛中学积极与市家庭教育学会专家团队紧密合作,让学生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走向更加广阔的“第三课堂”。一是建立商洛市儿童福利院、商州区刘湾敬老院等社区服务基地,定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二是在商洛市科技馆、商洛市气象站等单位建立科技研学基地,开展研究性学习。三是与高等学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近三年选派了300余名学生到北京大学研学,让学生长见识、长才干。
▶ 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
不同职业体验 遇见“未来的自己”
按照中省对劳动教育的部署,汉中市洋县青年路小学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系统设计和落实,在校内开辟种植园;在校外联系绿丰园、白云农场等现代农业企业建立了劳动教育基地,并且和超市、医院、交警队、环卫站、洋县酒厂等多所单位建立职业体验基地,开发了“四级”劳动课程(学校劳动、家庭劳动、农业劳动、职业体验)。职业体验是其中的特色课程,让学生走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传承与弘扬好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同时畅想自己未来职业。如“我当城市美容师”活动,学生们化身环卫工,一起清扫街道为民服务;高铁开通时,组织学生到高铁站了解高铁的运营管理工作;县融媒体中心成立后,学生走进融媒体中心,当起了新闻主播、记者、导演和编辑;还有跟着园丁一起学习修花剪草……
(冯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