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三个课堂” 深化课堂教学领域改革

2021-03-25骆向晖

陕西教育·综合版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三个课堂第二课堂育人

骆向晖

“三个课堂”的提出直指基础教育领域改革的核心、本质问题,为今后的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基层教科研工作提供了科学明确的工作思路和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引。

▶ 全面革新了育人理念

“三个课堂”全面革新了育人理念,一是联通课中课后、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习场域。二是确立课堂教学师生双主体地位。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主线。第一课堂中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质量,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第二课堂要注重知识拓展,打破学科学段限制,充分利用学校功能部室,以社团等形式开展教育教学。第三课堂打通与社会的联结,强调学习的综合性、应用性,注重向生活学、向实践学。四是强调了完整、科学的教育教学体系,要注重课堂积累、课后拓展和课外应用。

▶ 全面指导学校课程结构的科学化和系统化

“三个课堂”提出了“大课堂”概念,同时也构建了“大课程”的理念。学校在落实“三个课堂”之前,首先要将三个领域的课程内容作出系统、科学、清晰的梳理,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才能持续、有序地将“三个课堂”真正落地。

第一课堂对应的就是国家课程(基础课程)的落实。第二课堂为深化和拓展第一课堂的学习内容,通过功能部室、音乐体育场馆、社团活动场地、文化走廊等场所,进一步发挥好学校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对应的应该是学校拓展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可以分为必修和选修板块,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选择性课程,这也成为学校课程体系中最能凸显特色、亮點的内容。这类课程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最好补充,重在课堂教学的延伸拓展和学生的爱好特长,打破学科学段限制,以更加灵活的形式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也是学生素养形成的必要途径。“第三课堂”主要对应的课程内容是实践性课程。这类课程需要依托一定的物态环境来实施,必须依据学段、学生特点有选择性地开展,重在使学校教育与校外实践实训、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育资源有效整合,从而使不同教育资源可以相向而行、协同发力,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拓展延伸了全新的学生学习场域

“三个课堂”强调突破学科思维,统筹各科知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和能力提升,进而实现快乐和健康成长。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不仅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和拓展,更是打破了学生年龄、班级的界限,建立了教师学生在全学段、全领域的学习共同体。“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和“校内+校外”的学习组织形式,拓展和打通了学校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个体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为学生构建起丰富、立体、真实的学习场景和场域,真正实现以问题为导向,在真实情境中学习体验、检验真知,充分让学生体验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的治学之道。

▶ 引领新型教与学方式的落地

“三个课堂”强调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双主体”作用,即教师和学生均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第一课堂中教师以“导”为主,以精准的教学设计、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学习、思维发展与方法积累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课堂中教师以“辅”为主,即在自己擅长的学科或其他领域,辅导学生进行学习。部分校外教师的引入,让更多的教师也可以和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教学相长。第三课堂教师以“放”为主,即放手让学生大胆实践、动手操作和亲身体验。

▶ 倡导构建起校内外互通联动的教育体系

“三个课堂”强调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和协同育人功能。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建设离不开广大家长的认可和配合,也离不开社会资源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整合,因此,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落实也必将潜移默化地引导改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引起家长、社会的高度关注,充分激发社会各界力量对教育发展的责任与担当,共同为人才培养、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作者系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改革发展研究部副主任,《陕西教育》特聘栏目主持人)

猜你喜欢

三个课堂第二课堂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第二课堂”课程化建设路径探究
01—02合刊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学分认定制管理的有效性研究
高校学生党校“三个课堂”育人模式探索
有效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生活化
成长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