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生态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2021-03-24郭银昌

考试周刊 2021年18期
关键词:热点新闻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的人地环境问题,要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就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念,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而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依托课堂教学有目的的传授学生的生态理论知识,搜集生态环境热点问题进行案例教学,开展专题活动,监督学生行为习惯,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態意识”。

关键词: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生态意识;热点新闻;知识竞赛

生态意识是苏联哲学家基鲁索夫为适应时代的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理念,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它注重维护社会发展的生态基础,强调从生态价值的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在生产生活中要和环境和谐相处的一种观念,它是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一种生态意识,也是人地协调观的一种表现。文章认为这一理念是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价值观,强调不仅是掌握生态环境知识,还要认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从而在自身学习和生活中用人地和谐的思想和行为实现人生价值和社会环境和谐发展的一种理念。

一、 生态意识研究的背景

发达国家对生态意识的研究较早,相关的论述较多。国民生态意识较高,生态环境良好。中国研究较晚,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取得瞩目的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严重生态和环境危机,并且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广大民众生存和国家可持续发展。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家战略发展的目标之一,纳入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等环境保护方面的言论,并在2013年4月10日湖南考查工作时提到:“加强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加强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由此可见,中国生态环境的保护已刻不容缓,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已迫在眉睫。

随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国内对生态意识培养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国民的生态意识却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和人地不和谐现象。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做好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目前许多课堂教育教学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不重视。课堂教学缺乏生态意识培养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缺乏生态意识培养的长期规划和目标,生态意识的教育方式单一。课堂教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生态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教学中生态意识渗透较少。导致学生对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认识不足,对人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意义认识不足,生态意识不健全。

二、 生态意识研究的意义

目前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依然较多。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家园、美丽中国,就要增强全民生态意识。而学校教育则承担了生态意识教育的主要任务。通过生态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树立生态意识,用实际行动保护环境。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有利于学生增强生态意识,规范行为习惯,加强环境保护、有利于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三、 生态意识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生态意识状况,制定生态意识培养的行动计划。在课堂教学中逐步渗透生态意识教育,搜集热点环境问题形成案例教学,增强生态意识。利用各种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和学校、家长、班主任、课任教师的联系,对学生行为进行督促和评价,最终树立正确的生态意识观念。

四、 生态意识研究的过程及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传授生态理论知识,渗透生态意识

生态知识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生态意识的基础,是建立生态意识的指导思想和原则。高中生所掌握的生态知识主要包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当代资源环境现状、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我国的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我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 利用章节单元教学讲解生态理论知识,渗透生态意识

在《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一章的教学中,主要讲述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中国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公众如何积极参与等生态知识的基本理论。通过这一章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生态知识,渗透生态意识。

2. 挖掘教材内容争取在每节课中传授生态知识,渗透生态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的一条主线是人地关系的教学,几乎在每个篇章中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所以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就要挖掘生态环境相关内容,精心设计,这样就能做到在每节课中传授生态知识培养生态意识。

例如,在《地球上的大气》的教学中利用全球气候变暖,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低碳生活、文明出行等。在《地球上的水》的教学中利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教育学生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等。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的教学中利用环境各要素的关系(“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明确环境要素中一个要素的破坏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整个生态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因此要教育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树立生态意识。在《人口的变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人口的过度增长和人口素质的低下是引起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环境问题的主要因素,因此要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树立生态意识。在《城市与城市化》的教学中,利用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让学生明确过快的城市化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城市化的发展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和环境相协调,要进行“生态城市”的建设,从而提高公民生态意识。在《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中,利用农业区位教学,让学生明确农业区位的选择要适应当地的环境,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人地关系要和谐。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的教学中利用工业区位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一些工业区位的选择以不能影响当地的环境为原则、工业要清洁生产。在整个必修三的教学中,利用各个篇章的“区域”教学,让学生明确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区域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而获得发展,而是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要和环境协调发展。在《旅游地理》的教学中,让学生做一个“文明旅游者”“生态旅游者”,就必须有一定的生态意识。在《自然灾害与防治》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有些自然灾害是人类破坏环境造成的,教育学生保护环境,树立生态意识。

(二)结合当前热点问题,进行生态案例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生态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大纲要求,高中地理教学在注重传授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讓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是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地理学习的评价重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时事热点问题都和地理学科有着联系,尤其把环境时事热点问题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既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增强说服力,拓展思维,增长见识,又可以使地理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了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实事新闻,搜集相关的生态环境热点问题。根据教学内容对材料进行取舍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完“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后,让学生分析讨论:1. 北京冬季“雾霾”严重的成因、危害和预防治理措施。2. 南方某地网民为什么要求当地环保局长下河游泳?你可以给当地政府河流治理提供那些意见和建议?又如:在讲到“旅游环境”时,让学生分析讨论:1. “十一黄金周”,我国各大著名景区游人爆满,造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你能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些治理建议吗?2. 某学生在颐和园文物上刻画“×××到此一游”,你有何感想?这样加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有利于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养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事实、关注热点的习惯,增强了环境生态意识。

(三)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是生态意识培养的基础,案例教学是生态意识培养的提升,主题活动则是生态意识培养的关键。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开展要以生态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教师要起到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例如:1. 学生收集资料,开展生态知识主题展示、开展生态案例主题展示(如,环境保护、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工业污染等)。2. 教师准备资料,开展生态知识闭卷测试、生态手抄报评选、“生态”黑板报评选等活动。通过以上活动即充实了学生的生态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

(四)加强多方的联系和沟通,监督学生行为,提升学生生态意识

课堂教学和活动使学生有了生态理论知识和初步的生态意识,但有些学生只是纸上谈兵,说的多做的少。这就要求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要用生态意识去思考和解决问题。防止出现对环境不友好的行为和习惯。例如:随地吐痰、乱扔垃圾、浪费水电等。当然也有部分学生仍然存在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全面监督。要做好和班主任、课任教师、学校、家长的沟通配合,对学生进行定期的评价和教育,从而使全体学生全面增强生态意识。

(五)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生态意识

通过课堂教学和主题活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态意识,要是这种意识成为潜移默化的行为,还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用实际行动证明自我,提升自我。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社会实践,把生态意识转化为实际行为。例如:学生上街印发环保倡议书、参加社区环保活动、生活生活中自觉做到节水节电节粮等。

通过以上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和活动,学生掌握了生态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培养了生态意识,从而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用生态意识的观念规范自身行为习惯,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艳华.捕捉热点新闻,活跃地理课堂教学[J].群文天地,2011(16).

[2]孙正林.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困境与路径[J].教育研究,2014(1).

[3]张博强.略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6).

[4]刘铮.生态文明意识培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郭银昌,甘肃省兰州市,皋兰县第一中学。

猜你喜欢

热点新闻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
热点新闻事件中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播效应
做精做深热点新闻,提升地方媒体影响力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热点新闻在大学生中的传播及其对思政工作的启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