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1-03-24范敏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就业质量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范敏

【摘 要】 毕业生就业质量问题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为目的,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分析高校辅导员能力衍变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辅导员能力衍变对增强毕业生心理素质、加强毕业生交流能力、提升毕业生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以促进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毕业生;就业质量;心理素质;交流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1)01-0031-03

当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衍变与提升受到全社会与各大高校的重视,因此,本文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以期更好地为高校学生提供教育服务,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

本文主要从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出发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的衍变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分析輔导员职业能力的衍变过程,优化辅导员工作方案,并为相关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一)职业认知的衍变

现今对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知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滕玉军等人从自身实践出发,从辅导员工作的综合性强、服务性强、执行性、灵活性等四个方面阐述了对辅导员职业的认知;王江红等人提出了增强职业认同、学会职业心理调适、培养职业兴趣、拓展职业发展空间等辅导员的职业认知提升策略。结合前人研究经验可知,高校辅导员职业认知是其在工作过程中对岗位职责与工作价值持续深化认识的产物。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辅导员,其职业定位为高校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良师”,辅导员应将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作为自身职业生涯的第一职责,需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作为“益友”,辅导员在同学生交往过程中不能将自身定义为管理者,而是要同学生融于一体,寓教育于服务,通过为学生提供服务,更好地引导、管理学生,通过掌握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扩展同学生的交流领域与范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引导,实现其职业能力由“学生事务管理者”向“涉企事务管理者”和“多元育人研究者”角色发展。

(二)职业情感的衍变

高校辅导员的职业情感提升过程同其职业过程与周期之间具有密切相关性。当辅导员确定职业方向时,其对于该职业价值的认同是辅导员职业认同的第一步,在后续职业认同深化过程中,辅导员对于职业情感的深化同职业角色的构建相辅相成。在辅导员职业角色构建过程中可依照自身兴趣喜好平衡好职业角色与个体特点,使两者之间实现完美融合。随着辅导员工作阅历的提升,就可实际感受到辅导员工作的意义,并乐于从事该职业。辅导员职业自我效能感可理解为个体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施、热爱与自我情感体验的过程。基于此,可将辅导员职业情感的衍变理解为高校辅导员团体精神生成与情感体验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高校辅导员团体力量形成的过程。因此高校辅导员应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全面参与到学生企业参观、顶岗实习等过程中来,在此基础上通过增加师生互动来提升辅导员对学生未来职业规划的了解,以此促进辅导员职业情感的衍变。

(三)职业态度的衍变

高校辅导员职业态度的衍变在本质上可理解为高校辅导员职业态度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可以通过相关培训予以干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规划(2013-2017年)》指出,要根据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完备培训课程体系,丰富学历提升、社会实践、国内交流、海外研修等培训项目,因此只有通过培训以及相关实践,辅导员才能真正了解自身的工作职责,实现对自身职业价值认知的不断迭代更新。辅导员职业态度形成过程中通常隐含着其职业态度的变化,而其职业态度的变化是职业态度形成与更新的基础,最终形成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与职业价值观等。因此,就正如周频所说的那样,高校应积极构建职业情感、职业能力、职业发展三大支持系统,培育辅导员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职业态度,最终形成职业认同感、职业荣誉感和职业敬业感。

(四)职业价值观的衍变

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受其社会地位、文化教育水平、社会历史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由于个体的职业理想与职业信仰有所差异,因此辅导员的职业价值观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由于辅导员职业价值观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因此辅导员需要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为指导,通过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日常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工作机制,通过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促使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由低向高的转变,同时实现其不同职业价值观的融合与统一。针对高校辅导员价值观优化问题,唐兵等根据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立辅导员职业概念、加强辅导员培训教育、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辅导员职业价值观、以辅导员职业能力等级推动追求崇高价值目标的职业价值观优化策略。所以根据上述分析可知,高校辅导员在职业价值观衍变过程中不仅要以自身需求与发展方向为基础,同时要树立崇高的价值观,以提升自身的职业能力,实现全面发展。

二、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

高校辅导员通过职业能力的衍变可提升毕业生的心理素质、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对毕业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毕业生在校学习阶段会受到不同方面的情感因素困扰。情感因素具有显著的不确定性与易变性,焦虑、自尊、动机等将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效果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高校学习阶段,学生需要一个既轻松又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能够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与意见,自由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在自身职业能力提升后,就能够掌握心理学知识,熟练使用与应用心理与情感战略技术,打造协调、融洽的沟通、交流、教育环境及密切、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校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安全感、提升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上发挥自身的学习潜力与创新、创造性。

高校輔导员要明确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推动者、管理者,更是学习伙伴与平等的学习者。高校辅导员是观察者与评价者,学生则是教学知识系统的主动构建者。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出的整体要求为:高校辅导员需具备崇高的职业素养,科学的知识结构与整体发展的能力结构;需热爱教育,喜欢学生;需持续加强教育的实践性与文化知识;全面发展自身能力与教学引导能力,令学生在高校生活、学习过程中持续保持主动学习,提升交际能力、增强自信心的状态。辅导员的言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暗示影响,这种影响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潜意识产生影响,乃至会持续影响到毕业生离校就业后的就业质量

当前,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通常会存在自我认知不清、浮躁等问题,一个优秀的高校辅导员可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过程中解决学生的诸多心理困惑,增强毕业生心理素质,令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自信,有利于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二)对毕业生交流能力的影响

一个优秀的高校辅导员需通过不同方式、技巧使学生认知到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意义。通过加强学生原生家庭与校方之间的沟通交流,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创造优质的家庭氛围。国外教育学家曾表示:“应将读书笔记作为教学过程中主要环节”。高校辅导员需着重关注学生阅读能力同写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之间的结合,以达到全方位提升学生交流能力的目的。高校辅导员在培养学生交流能力的过程中,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阅读能力培养活动,要求学生书写读书笔记或记录读后感,通过师生之间对读书笔记或读后感的沟通交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高校辅导员需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养成阅读与表达相结合的习惯,令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与学生及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这种交流既可以是单向的,也可以是双向或多向的。通过多种形式的组织活动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能够增强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利于学生在离校就业后与领导、同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对毕业生创新能力的影响

当前,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其核心是提升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因此,教育受经济及其他方面的影响最主要体现为教育形式的个性化转变。教育形式的个性化转变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上发挥其潜能,这与我国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并不冲突,个性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传统教育模式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人才教育模式的单一性方面,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对学生的创新程度与创新能力重视程度较低。好奇心、探索精神与质疑态度是认识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基础。针对学生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与突发奇想,高校辅导员应给予关注与辅助,不应对其的“不务正业”进行训斥或不屑一顾,这种做法只能泯灭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高校辅导员应按照自身职业能力的衍变策略在教育过程中使学生对于未知事物保持质疑态度,给予其充分鼓励与肯定,令学生敢于创新与质疑。

三、结论

为提升高校学生就业质量,本文研究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影响,从高校辅导员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等方面出发,提升其职业能力衍变,继而分析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衍变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交流能力、创新能力产生的积极影响,以进一步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石红梅,丁煜.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J].人口与经济,2017(3):90-97.

[2]王蓉霞.首届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分析:基于四川省6所国家示范(骨干)高职院校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8):52-58.

[3]韩春光,许艳丽.高职学生就业质量因素影响调查分析:基于北京地区数据[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3):56-64.

[4]黄兢.省域大学生就业结构特征与质量评价:基于47所高校2015届毕业生的实证调研[J].现代大学教育,2018(1):79-84,99.

[5]袁翔,何静,李婉.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与专业化发展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3):68-70.

[6]季俊杰.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异质性测度与提升策略[J].教育与经济,2018,34(3):91-98.

[7]滕玉军,王建伟.对高校辅导员职业认知和素质能力提高的几点浅见[J].当代教育论坛(校长教育研究),2007(8):32-33.

[8]王江红,刘乔.高职高专院校辅导员职业认知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8(6):16-19.

[9]胡燕生.高校辅导员职业情感的生成与培育[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3-137.

[10]周频.论辅导员职业心态建设的三大支持系统[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3,32(3):114-116.

[11]唐兵,朱久宜.浅论职业能力标准视角下高校辅导员职业价值观[J].改革与开放,2015(10):97-98.

[12]Rodolfa E ,Webb C ,Horn J . What Does the Examination for Professional Practice in Psychology Step 2 (EPPP Step 2) Mean for College Counseling: The ASPPB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therapy,2017,31(1):4-11.

[13]Burns S T,Garcia G. Education Level,Occupational Classification,and Perceptions of Differences for Blacks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Employment Counseling,2017,54(2):51-62.

[14]Kull R M,Kosciw J G,Greytak E A . Preparing School Counselors to Support LGBT Youth: The Roles of Graduat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 Professional School Counseling,2017,20(1a):13-20.

猜你喜欢

就业质量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民办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的思考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
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