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处理儿童“秘密”的策略
2021-03-24喻静雯
喻静雯
摘 要:处理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环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慢慢形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开始有自己的“秘密”,但是家长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结合马克思·范梅南的《儿童的秘密》,为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当如何处理孩子的秘密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关键词:家庭教育;秘密;亲子关系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1)01-0034-02
【Abstract】Dealing with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amily educa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age,children gradually form an independent individual and begin to have their own “secret ”. Combining with Marx Fan Menans “Childrens Secrets”,it provides methodological guidance for parents how to deal with childrens secrets in family education.
【Keywords】Family education;Secrecy;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1.秘密是儿童区分内外世界的标志
“秘密”是个人人生成长的关键,“秘密”的出现是儿童开始区别内外世界的标志。在范梅南看来:“秘密是人生成长的一个关键的方面,日常生活中普普通通的秘密不仅能让孩子们明白和意识到自己逐渐拥有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同时也帮助他们形成一种自我感。能够拥有并保守秘密是儿童走向成熟和独立的一个标志,能够与自己最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秘密更是儿童成长和成熟的表现。”
家长出于对孩子“关心”,都会追问孩子的秘密。在实际情况下,如果家长没有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儿童并不会直接把秘密告诉家长,而是转向与同伴分享。一旦家长发现自己并不是其最信任的人,会与儿童产生关系危机,影响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后续的教育。
2.儿童秘密的意义
从儿童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期的儿童处于同一性与角色混淆,秘密的发展关系到儿童自我与他我的形成,对儿童个人发展有重要意义。
(1)促进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自我概念
的获得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表现。秘密可以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儿童在分享秘密的同时也在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儿童在思考儿童选择与何人分享、儿童选择何时分享、以及儿童如何与人分享。在保守秘密的过程中培养了责任感,同时也与他人因为秘密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在与别人分享秘密、帮别人保守秘密的过程中承担了不同的社会角色,儿童在这种社会角色的承担中,逐渐社会化。
(2)体会到自我角色的不可确定性和可塑性。对于秘密的持有人而言,知道某个秘密的人和不知道某个秘密的人形成了两个群体,因为秘密把这两群人划分成了两个空间,这类空间的划分帮助儿童认识同学和朋友是可以分类的,形成更完整的个人性格。同时,对于不同的群体,儿童可能会有所保留或者分享各样的秘密,在这个选择过程中,儿童意识到自己有多样的丰富人格,形成不同的角色观,有助于儿童形成正常的世界观。
(3)透视自我的内在性情。秘密可以让儿童真正认识自己,儿童在持有秘密而不告诉其他人的时候,可让他们了解自己内在的想法,思考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对自己形象的思考和审思: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想法?别人会知道我这些秘密吗?我在别人眼中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慢慢意识到,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可以偷偷放在脑子里,别人并不会知道,并且开始形成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
秘密对儿童的个人成长以及人格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利用好“秘密”、妥善地处理与儿童秘密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培养儿童形成正确健康的性格。
3.如何对待儿童的秘密
(1)尊重儿童。家长对于儿童的监督是必要的,这是其必须履行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家长并不是儿童的“代理人”,秘密是属于儿童的,作为家长,只能询问而不能通过自己与儿童的地位差距或权力获得。使得儿童告诉你他们的秘密的前提是家长与其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这就要求家长充分了解儿童的思想,增加与儿童的沟通频率,为儿童在成长和发展提供支持、指明方向。家长需要与儿童保持一定的距离,需要靠自己的教育敏感性来判断何时应该与儿童保持距离,何时应该与儿童亲密相处。
一般而言,只要不涉及原则性的问题,家长最好让孩子自行处理,“或多或少,在孩子们与其父母、教师和照看他们的人之间总是存在隐私和监督的紧张感。比如,成年人必须平衡社会和个人之间的需要:逐渐向孩子介绍社会生活惯例的需要和孩子拥有自己的秘密及愿望的需要。”这些都需要家长自行判断,但是首要前提是尊重孩子。在此基础之上,再引导儿童与自己分享他们的秘密。
家长要意識到自己与儿童自诞生以后就与母亲分离,他们就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家长,应当尊重儿童。
(2)意识到秘密是不可知的。儿童是否愿意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家长,是亲子关系的晴雨表。儿童一般对教师的意见更在乎,对同伴的说法更在意,但是却容易与家长产生争执,如此家长对儿童的秘密更在乎。教育的“南风效应”告诉我们:温暖胜于严寒。家长对于儿童要有“隐私权”的意识,并且承认儿童的“隐私权”。承认儿童的隐私权,意味着儿童没有义务告诉你他们的秘密,会让家长减少对儿童的不合理期望,对待儿童更加宽容,为亲子双方的发展提供了良性的生长空间。一旦家长意识到儿童的秘密是不可知的时候,他们就会放弃“刨根究底”的想法。
承认儿童的隐私权表现在双方相处的各个方面。如家长进入儿童的房间应当敲门,且不应该过多关注孩子在里面的事情;如果询问孩子的秘密,不能说“我是你的媽妈(爸爸),你就应该告诉我,万一学坏了呢?”尊重儿童隐私权的前提是相信儿童,对儿童以充分的、天然的信任。这种无条件的爱来自父母与儿童天生的血缘关系,也来自家长对儿童能够学好并且会努力学好的信念,心理学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已证明,这种信念会改变家长的实际行动,最终促成儿童的成功。
(3)教会孩子分享秘密。既然秘密不是儿童一定要告诉家长的内容,那么“父母不应该过分地刻意挖掘孩子的内心生活。通过挖掘暴露出来的隐私不可能有益于成人与孩子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相反却更可能破坏亲密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儿童一开始是愿意将父母作为分享对象的,但是父母不适宜的回应以及其他让儿童反感的行为,让家长从儿童分享秘密的名单中被剔除。儿童秘密分享对象的转向已经能够说明亲子关系出现了问题,在这一背景下,家长如果继续追问儿童的秘密,最终只会加速亲子关系的破裂。
家长如果要引导儿童主动分享自己的秘密,就应该教会儿童如何分享秘密、给儿童机会分享秘密。在范梅南的观点来看,他把秘密当成一件礼物。“对孩子的个人感情刺探得太多不一定能保证成人与孩子之间的良好关系。这个秘密不只是一种关系现象,也可能被视为良好关系的雏形。”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主动分享秘密的场所和时机:一个轻松的交流环境、一份平等的亲子关系、一个融洽的沟通氛围等等。与儿童在书房正襟危坐,会对儿童的心理造成负担,营造一种紧张的氛围,家长可以在餐桌上,路途中对儿童进行平等沟通。
同时,家长要要注意自己的教养方式,一般而言“民主型”家长能和儿童平等正常地沟通,会更容易获得儿童的信任;而“放任型”家长因为平时缺少对儿童的关心、“专制型”家长制造的过于严苛的氛围,都让儿童不想或不敢分享自己的秘密。
(4)家长的自我暴露。儿童秘密分享对象的转向,已经部分说明家长已经失去了儿童的信任。如果要重建信任,家长可以尝试主动向儿童暴露自己的秘密,在心理学上称为“自我暴露”,自我暴露会主动拉近双方的距离。家长通过自我暴露,把自己的想法、秘密甚至缺点主动告诉儿童,会让儿童产生:“我的父母是信任我的,所以把这些他们的秘密告诉我,而没有告诉其他人。”的想法。当儿童知道自己获得了父母的信任,成为父母的秘密的分享对象的时候,这种秘密的分享者与被分享者其实已经默认形成了一个群体,他们有默认的规则需要遵守。让儿童与家长形成这类关系以后,儿童便会慢慢地尝试将父母转化成自己秘密的被分享者。
(5)知道秘密后避免过激反应。儿童可能是在与家长分享秘密后,家长的反应过激而导致家长与儿童的秘密绝缘,这与家长自身难脱干系。儿童之所以称其秘密为秘密,很大程度是因为如果这个秘密被其他人所知,会造成不良后果。如果你有幸成为儿童秘密的被分享对象,首先第一时间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他们的困惑和感受,提出处于个人经验的建议,而不是意见。即使儿童的想法或行为有悖于家长的教育原则,也不应在一听到秘密后就给出令儿童不悦的反应,在充分理解后共情,在合理共情后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儿童感受到家长是真正为他们考虑的,让他们理解家长的教育和爱。
除此之外,家长要帮助儿童保守秘密,儿童把秘密告诉家长即是与家长联盟,但是家长有时可能需要与其他人共同商讨解决,如果直言是自己孩子的问题,可能后面儿童会从他人口中知道家长并未保守秘密,而后双方的信任关系破裂,再建亦难。
4.总结与思考
在教育方面,家长总是不合时宜地把儿童在当成“小孩”与“大人”之间切换,有些教育手段违背了教育规律,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造成了不可逆的影响。对于儿童的秘密,家长应当首先做到尊重儿童,具体体现在尊重儿童的人格,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等等;自觉地形成秘密是儿童赐予的礼物这一意识,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前提,引导儿童愿意自觉与家长分享秘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范梅南等著,陈慧黠等译 .儿童的秘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