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共同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中的创造性运用

2021-03-24何建津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

何建津

〔摘要〕 近代以来,以原子论、机械论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世界秩序建构产生了较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世界历史已发展到用共同体思维扬弃原子论、机械论思维的时间节点。共同体思维,并不是要简单回复到过去那种没有分化、抹杀个体与部分的混沌整体,而是要根据自然本有的系统整体性和人类社会因普遍交往而形成的系统整体性,以及人类实践活动面临的现实困境,在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共同体的对立统一中,超越和扬弃原子论、机械论思维对部分与个体的片面强调和对整体、共同体的忽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时代命题,是对共同体思维的创造性运用,为化解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对立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 原子论和机械论思维;共同体思维;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这一辩证关系广为人知。思维方式塑造行为模式,进而影响秩序建构,便是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具体表现之一。近代以来,以原子论、机械论为代表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对人类的行为模式和世界秩序建构产生了较大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和对立。世界历史发展已经到了扬弃这种思维方式的时间节点。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命题,提供了用共同体思维扬弃和超越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可能,是共同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人关系中的创造性运用。

一、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的消极后果呼唤共同体思维出场

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是一种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表现为把事物的部分和片段从整体和过程中分割开来,停留于表象与直观,把世界当作僵死的事实的汇集,并遵从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对待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相对于古代朴素辩证思维的进步意义在于,它克服了认识上的模糊和混沌,有利于深化对局部的细节和某个发展环节的认识,使思维结果具有确定性、明晰性。它对于应对日常经验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是完全必要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初看起来,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来说似乎是极为可信的,因为它是合乎所谓常识的” 〔1 〕396,因而是“正当的”“必要的”,甚至是“极可尊敬的东西”。但是,这种思维方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首先,忽视事物不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部分从整体中割裂出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落入片面。其次,满足于认识事物的现状,不能立足当下沟通历史与未来,陷入直观。这种思维方式源于近代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但“这种考察方法被培根和洛克从自然科学中移植到哲学中以后,就造成了最近几个世纪所特有的局限性,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1 〕396。直接将自然科学这种片面、直观的研究方法渗透、移植到哲学领域的具体表现之一,就是近代以来原子论和机械论思维方式取代传统的有机论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领域被普遍运用。

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的普遍运用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对待人类自身方面,先将原本属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组成部分的“人类”,以“主体”的名义从生态整体中凸显出来,然后再将人类个体以原子式“个人”的名义从社会整体中凸显出来。第二,在对待自然方面,先从实用功能出发,将自然物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种属性,以“客体”和“对象”的名义从自然整体中割裂出来,然后再对从整体中割裂出来的那一小部分进行深入分析,一直探求到无法进一步分析的最小单位——原子、基因等。如今的技术发明大都建立在这种思维方式基础之上。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深入了,技术手段在某些方面的运用更有效率了。但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自然系统内部不同部分之间的有机整体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却被遗忘了,甚至被破坏了。这种思维方式的片面运用,必然导致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都变得日趋紧张,自然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失衡、断裂日趋严重,并且引发矛盾冲突和各种危机。

面对当今世界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支配和主导下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和日趋恶化的生态问题,全世界有识之士纷纷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正如习近平主席于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的主旨演讲所说,“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2 〕537这个“世界之问”预示着人类已到了不得不对支配了自己数百年的、表现为原子论和机械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作出自我反省并逐步扬弃和超越的时候了。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时代问题呼唤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实践困境催生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习近平总书记面对世情、立足国情,积极回应时代呼声和实践要求,通过创造性地运用唯物辩证法,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两大命题,为化解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的片面发展带来的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共同体思维。

共同体思维,并不是要简单回复到过去那种没有分化、抹杀个体与部分的混沌整体,而是要根据自然本有的系统整体性和人类社会因普遍交往而形成的系统整体性,以及人类实践活动面临的现实困境,在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共同体的对立统一中,超越和扬弃原子论、机械论思维对部分与个体的片面强调和对整体、共同体的忽视,按照执两用中的辩证法要求,在实践中超越“过”与“不及”。因此,概括地说,共同体思维包括三方面含义:第一,系统、整体由不同部分或个体组成,而不是没有分化的混沌整体。第二,部分之间或个体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而不是机械的拼装。第三,部分与整体、个体与共同体既对立又统一,而非片面地对立或统一。

从上述意义上讲,共同体思维其实是一种扬弃了原子论、机械论的辩证思维。作为一种辩证思维,它并不以共同体的名义否定个体或部分的意义与价值,而是认为各个组成部分从属于由部分构成的整体,如果将部分从整体中机械割裂,不仅会造成部分之间的彼此伤害,也会带来整体性伤害。同时,认为个体必须在尊重个体共在和维护共同体和谐的前提下追求自身利益与价值,如果用某一个特殊个体否定其他个体,或突出特殊個体优先,甚至将特殊个体置于共同体之上,不仅会造成个体间的紧张与对立,也会使共同体成为虚假共同体,或导致共同体解体。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时代命题,是对共同体思维的创造性运用,是化解当今世界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的中国智慧。

二、共同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运用: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面对近代以来工业化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和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失衡与断裂,有两种极端思维支配着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反思,即神学思维和技术思维。前者把自然界当作神性的存在,认为自然界本身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价值,因此,主张回归古代社会原始的天人合一状态。这种思维完全没有将人与自然区分开来,自然与人仍被当作一个浑然不分的整体。后者看到了现代技术对人与自然关系和自然系统内部关系的破坏,但认为只要发明更先进、更节能环保的技术,生态环境问题便可迎刃而解。这种思维没有看到支配现代技术的思维方式的重大意义,没有认识到如果仍然是由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支配现代技术,即使技术进步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也不会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绝对量。1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就已将这一发现称为“杰文斯悖论”。因此,回归原始天人合一的神学思维和仅仅着眼节能降耗的技术思维,都无助于人类走出目前的生态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命题,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神学思维和受原子论、机械论支配的技术思维的扬弃和超越,是共同体思维在人与自然关系领域的创造性运用。首先,该命题承认人与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共生共存的系统整体,二者存在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 〔2 〕394,“人与自然共生共存,伤害自然最终将伤及人类。空气、水、土壤、蓝天等自然资源用之不觉、失之难续” 〔2 〕544。这些话道明了人与自然之间并非人对自然的单向改造与利用关系,更不是人仅从物质财富的意义上对自然的利用和占有关系,而是一种利害与共、尤其是与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内涵和意义息息相关的关系。其次,该命题认为自然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相互联系的系统整体,而非彼此独立的机械组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 〔3 〕363这就意味着我们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3 〕363,而不是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式修复生态创伤。这也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与国家范围内的其他建设不同,需要超越地区、国家的范围,促进世界各国责任共担、协调合作。再次,该命题承认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但主张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人开发、利用自然的主体作用,追求一种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2 〕525,但“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3 〕39,“工业化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 〔2〕 544,“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3 〕39。这意味着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并不是要回归原始的天人合一状态,而是要通过改变人的实践活动方式,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从主体人与客体自然、部分与整体的辩证关系出发,一方面,承认人在自然面前的主体地位,承认对自然进行分门别类、深入细致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立足工业化实践活动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特别强调必须唤醒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人是在自然界产生的,因此首先是自然存在物,进而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与自然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如果整体被破坏,部分必然也会受到伤害。二者只有建立和谐关系,才能共生共存。同时,还使人们认识到,人之外的自然本身也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和循环的系统整体,人对自然的改造不能破坏这个相互依存和循环的系统整体。应该说,“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命题,从根本上超越了数百年来人类在工业化进程中对待自然的思维方式和利用方式,为人类正确看待自然、合理利用自然、有效修复生态创伤,提供了根本的思维方法。

三、共同体思维在人与人关系领域的运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各种层次和范围的社会关系,如个体人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之间甚至文明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本文主要从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关系来理解人与人的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化解国家之间、文明之间的对立、对抗而提出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 〔3 〕45。这意味着当今世界存在“一体”与“多元”的矛盾,即人类一方面因“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而越来越融为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一体”,另一方面又因为“政治多极化、文化多样化”,而表现为“多元”。其实,“一体”与“多元”的矛盾,是近代以来人类历史从民族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所包含的一对基本矛盾,只不过一体化与多元化矛盾关系的具体内涵在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不同。

近些年来,一些国际社会组织在处理“一体”与“多元”的矛盾关系时,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受原子论和机械论思维方式的影响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片面强调多元以及多元之间的差异与对立,忽视多元之间的有机联系所形成的整体利益和多元之间的必要合作,用“多元”否定“一体”,用差异否定同一,用对立否定合作。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无视各国在普遍交往中形成的共同利益,而以自身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最高原则,与其他国家展开竞争、争夺、对抗。面对当前日益复杂的世界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当今世界,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还能走得通吗?答案是否定的” 〔4 〕91。他代表中国共产党给出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于经济全球化这一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面对近200个主权国家和其中具有世界影响的多极政治力量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形态这一现实状况,为超越国际关系领域盛行了数百年的原子论、機械论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妥善处理近代以来世界一体化与多元性这对基本矛盾关系,提供了一种包含辩证法智慧的新思维、新思路。

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国际关系领域中的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的自觉超越。苏共垮台、苏联解体之后,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支配下形成的旧国际秩序逐步解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旧的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时期的集团对抗不复存在,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都再也无法单独主宰世界事务” 〔4 〕5。这意味着,当今世界正走向以主权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多元、共生局面。在这种局面下,追求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愿望。因为“历史告诉我们,战争好似魔鬼和梦魇,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和痛苦,必须高度警惕;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必须精心维护” 〔4 〕108。因此,“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4 〕91。

当此旧秩序瓦解、新潮流到来之际,世界一体化与多元化的矛盾关系也深入发展。这就是,一方面,“这个世界,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十几亿、几十亿人口正在加速走向现代化,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逐渐形成,国际力量对比继续朝着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方向发展” 〔4 〕5。这说明一种多元共存的世界格局正在形成。另一方面,“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 〔4 〕5。这说明全人类一体共生、命运与共的程度空前加深。这两方面的新情况意味着,整个世界一体与多元的矛盾关系,已经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

对于如何妥善处理新形势下的这对矛盾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这个世界,人类依然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此起彼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争、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依然任重道远。” 〔4 〕5-6但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的老路是绝对走不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 〔4 〕6。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一种超越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跨越所谓修昔底德陷阱的世界秩序建构新思路。

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共同体思维在国际关系领域的创造性运用,为当前身处百年大变局中的人类处理世界历史进程中“多元”与“一体”的基本矛盾关系提供了符合时代潮流的新思路。思维方式决定思路,思路决定行为逻辑、行为准则、行为目标和行为结果。共同体思维方式作为处理“一体”与“多元”基本矛盾关系的新思路,必然导致在国际关系领域与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不同的行为逻辑、行为准则、行为目标和行为结果:共同体思维在行为逻辑上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而原子论、机械论思维则试图延续国强则霸的传统逻辑;共同体思维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行为准则,原子论、机械论思维则崇尚零和竞争、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共同体思维以追求多元平等、公平正义的节点网格秩序为行为目标,原子论、机械论思维以追求内外有别、强弱有序的中心—边缘秩序为行为目标;共同体思维得到的是多元并存、一体共生的行为结果,原子论、机械论思维得到的是多元对立、一元独霸的行为结果。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虽然是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课题,但在传统社会,由于人类实践活动方式和范围的局限,上述两种关系,尤其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总体和谐的,或仅表现为局部范围的紧张与对立。近代以来,随着人类实践活动方式的改变和活动范围向全球拓展,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与对立日益表现为全球性问题。如何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紧张和对立,今天已不再是一个初露端倪的课题,而是真实地关系到人类前途命运的实际问题。马克思当年对于资本主义的替代方案——共产主义,曾极富前瞻性地這样写道:“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5 〕可见,直面和破解这个问题,早已是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自觉承担的伟大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以来,对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关注得相对较少、较晚。但是二战以后,伴随着以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为主导的现代化运动的全球扩展,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矛盾关系成为无法回避的全球性问题,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必须考虑的时代问题。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命题,便是对这一时代问题的创造性回答。另外,对于如何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共产党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但这种探索大多着眼调节社会关系中的阶级关系,对于如何化解这种矛盾在主权国家之间的表现,比如如何处理社会制度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国家之间的矛盾关系,一度则是以基于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的结盟或对抗等方式占主导。1955年我国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实现了对结盟或对抗的国际关系准则的超越。冷战结束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成了命运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超越国际关系领域中盛行数百年的原子论、机械论思维方式,超越结盟和对抗的国际关系准则,成为化解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世界、立足时代为化解这一矛盾而提出的中国方案。总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大命题,创造性地运用了共同体思维,回答了当今世界人们普遍关心的时代之问、世界之问。现实地变革现实世界当然是破解现实问题的根本手段,但是用共同体思维扬弃原子论和机械论的旧思维方式,未尝不是实践手段所必须的理论自觉和思想解放。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4〕习近平.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1.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治理新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代表着中国外交未来的方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展现了中国的历史担当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容、价值与作用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时代性观照下理想社会的现实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