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021-03-24吴存英
摘 要:高考是学生人生的重要转折点,想要提交一份满意的答卷,需要学生在提高自身问题分析解决能力的同时,更应注重基础的夯实。而阅读是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对提升学习水平与学科素养意义重大。但阅读教学是教师最容易忽视的环节,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因此教师应当积极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掌握更多学习方法。
关键词:新高考;阅读习惯;培养
高考改革背景下的教材阅读文章类型增多,对学生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与平时的阅读训练是分不开的。但影响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因素较多,包括阅读量与教学方法等,因此教师应当加强教学理念与手段等方面的改革,积极迎合新高考与素质教育等教育制度的改革要求,快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重要意义
(一)符合课程目标要求
新课标强调学生知识掌握,更注重培养学生阅读与通过多途径获取学科信息的能力。通过对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等认证活动,进一步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而阅读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最应当具备的一个基本能力,也是学习各方面能力的基础。唯有提高阅读能力,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从而带动其他能力提升,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快速、全面实现。强化阅读能力是学生智能发展的重要前提,阅读在学生综合能力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阅读习惯培养意义重大。
(二)利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新高考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教育理念范畴逐步拓展,培养、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成为了课程与教学新理念的核心内容,要求任何课程教学都应当将提高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重心。各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的品质与能力不同,要求学生除基本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外,还应当具备理论实践综合能力与判断性思维及沟通合作能力等。而阅读能力是形成这些能力的基础,表明了阅读能力对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养成的依托作用。
(三)符合高考要求
高考改革步伐从未停止,从20世纪90年代的知识立意,再到21世纪初的能力立意,最后到当前的素质立意,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再到人文素养要求的积极转变。当下高考更注重学生文字表达与阅读理解以及论证等能力的提升,其中阅读理解能力是其他能力提升的基础,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也已成为了當前备考复习的关键点。
二、 阅读习惯培养对策
(一)强化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坚持自主学习的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产生阅读愿望的引导,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机,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但阅读兴趣培养不能一蹴而就,应当掌握以下几点:首先应当加强学生知识背景研究,迎合学生能力要求,灵活使用教学资料与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层面上展开教学引导,立足学生知识基础与思维层次,合理选用教学模式,确保选用的教学材料可以有效拓展课堂容量,以切实发挥课程补充作用。其次加强教材与课标要求的研究,实现教学资料合理运用。当学生看不懂阅读题中的专业术语时,表示当前的阅读要求俨然超出传统阅读教学的水平,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对文本中重点词语与专业术语的讲解,减少学生阅读理解障碍。合理运用课堂教学补充材料,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带动学生能力提升。教材内的阅读文章虽然是精心编写的,但学生的语言知识与兴趣爱好及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为确保阅读材料的合适性,教师应当围绕教材重点难点等综合影响因素合理取舍材料,迎合知识技能等教学目标合理使用与呈现教学材料。最后优化教学方法,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示范,利用教师思维活动,带动学生思维自然过渡。切实发挥课前预习功能,教师须在课前明确预习目标,清晰学生教材阅读方向,充分把握教材内容与知识的关联,指导学生在预习中发现新的问题,记录不懂的问题,交到课堂上讲解。加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计引导,指导学生根据预习内容自主构建知识结构图,教师评论学生设计结果,引导学生明确学习重点难点,间接带动学生阅读概括与观点提炼等学习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概述所学知识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预习内容,围绕时间与地点及事件等学习要素概述课本知识,并通过文章显性信息猜测文章写作意图,间接带动学生归纳与概括能力提升。
通过课堂讨论带动学生思维启发,围绕教材重点难点,根据学生预习提出的问题,或是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拓展学生思路。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实现与加强阅读能力训练。
(二)加强阅读方法指导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与掌握更多阅读方法,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前提。从立足课本的阅读方法入手分析,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单元目录或导言,对章节知识有整体印象,把握知识整体联系,利于梳理模块知识与章节知识结构的关联,从而掌握全章总体结构。或是从导言中明确单元重点难点。其次阅读课文,课文阅读是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基本途径,通过阅读子目录,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结构。阅读教材文字与图片等材料,强化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带动自身阅读能力提升。图片可生动补充说明教材内容重点,提高学生对图片阅读与识别及分析的能力,辨别图片的特征、结构与要点,继而丰富知识结构体系。最后阅读教材的练习内容,教材的练习内容与类型丰富,教材练习是本节课的基本知识,通过阅读练习内容能够促使学生获取更多新的技能,同时可以达到知识巩固与深化理解的作用。
为尽快实现阅读目标,可组织学生做以下尝试:第一是关注标题与文章长度及反复出现的语言等文本基本特征;第二是读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第三是读每段的第一句与最后一句,明确主题句;第四是围绕段落中的衔接与句间关系,对段落大意进行分析推断与概括,加强对文章内信号词的关注;第五是读引句与总结语;第六是帮助学生分析文本体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故事大概;第七是读文章后的阅读理解题目。除此之外,带着练习阅读文章,在教材中寻找答案,将无法解决的问题设计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解决。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做到边阅读边批注,按照不同符号进行标记与注释,通过批注实现所学知识一目了然,从而加深学习印象,提升学习效果,间接带动阅读能力提升。在阅读材料时,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摘录重点知识,根据自己理解加以评价运用,实现知识学以致用。学生阅读能力与习惯培养是系统性工程,长期计划与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还需教师围绕学生实际做到因势利导,确保训练的系统化与有效性。
从背景材料的阅读方法入手分析,首先可运用結构分析法,找出背景材料的构成要素,初步理解背景材料的时间与地点及人物等构成要素。在阅读构成要素时挖掘出背景材料的表象信息等价值信息。其次利用句读法,将背景资料划分成句子,尤其是篇幅长的资料,根据语句顺序阅读,逐句进行分析,挖掘出资料的重点句与关键词,明确句子间的关系,通过资料的关键信息与核心要点,撷取资料外延信息。同时加强背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整合,实现信息有效迁移。比较课文与背景资料间在评价与观点及叙述等方面的异同点,筛选背景资料有效信息,实现资料信息有效利用与迁移,切实发挥课文与背景资料间的补充拓展作用。尤其是将背景资料中的有效信息整合至课本中,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与系统性的理解课文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概括背景资料中心思想,撷取背景资料中的内涵信息。在阅读中加强与课文内容的联系,通过关键词挖掘隐性知识,帮助学生准确理解知识点的涵义。
从阅读方法示范入手分析,第一是提纲式阅读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阅读提纲,梳理关键知识点,明确学生阅读方向。第二是采取线索式阅读法,围绕教材内容线索进行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第三是采取问题式阅读法,教师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并根据疑点难易程度及时提供思路,让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在阅读中快速找到答案。四是疑惑阅读法,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师生共同解决问题,逐步培养学生问题发现与分析的能力。五是比较式阅读法,针对于同题材教学内容,为避免学生出现混淆等情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可采取比较式阅读法,并采取归纳异同等分析归纳方式明确规律。
(三)加强练习训练
坚持课前阅读与课后阅读,将教材内容作为读本,采取先读后讲述的教学顺序,提高学生对阅读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自习等时间进行阅读,逐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阅读理解题目,检测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拓展学生对文章的体验与观点。合理布置与批改阅读性质的作业,落实课外阅读写作一体化形式的作业,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文本材料与作者篇章布局等,分析文章主旨要义,合理运用语法与结构样式论证自己的观点,以此达到写作目的。作者提供文本表层信息的同时,会向读者发出交际意图,学生应当通过文本信息看清作者真实意图,确保阅读理解中的交际顺利展开。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或重要信息进行总结,深层次理解与评价文章标题,并提出不同的观点,或是围绕文章情景或人物等发表自己的看法。向学生推荐优秀读物,积极展开读书活动,通过评选树立阅读榜样,不断提高学生阅读积极性。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编辑小论文等,组织学生参与小报评比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切实强化学生阅读能力。
三、 总结
阅读是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吸取教材理论知识的重要途径。但影响阅读能力养成与阅读效率提升的因素较多,同时高考阅读题的思辨性与扩展性也是意想不到的。教师在清楚认识新高考学科阅读难度的基础上,还需加强实践经验总结,积极围绕新高考改革对阅读教学的要求,加强教学理念与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同时加强学生阅读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实现阅读能力有效迁移,帮助学生积极、轻松地应对新高考的学科试卷。
参考文献:
[1]王艳华,袁蕴,魏芳芳.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实现“海量”阅读的研究[J].文学少年,2019(18):1.
[2]李黎励.新高考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李黎励[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8):42.
[3]胡娟.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J].考试周刊,2019(66):32.
作者简介:吴存英,甘肃省兰州市,甘肃省永登县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