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微课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2021-03-24吴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逻辑思维学习效率微课

吴娟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颖、灵活的教学辅助手段,将碎片化的课程展现为情景化、易于理解的视频资源,充分满足不同教学内容、时段的需要。通过微课将纷繁复杂的知识以有序化、结构化的方式组织和呈现,将多重复杂的条件关系以简单化、明确化的方式梳理和展示,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关键词]微课;逻辑思维;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8-0085-02

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在这个过渡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在分析与解决问题时,依然要借助具体形象思维的帮助,即借助直观事物作为支撑。下面,笔者就借助微课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几点思考。

一、巧用微课,让思维更顺畅

在小学阶段,尤其是高年段的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面对多种旧知交叉的新知教学情况。此时学生已对旧知生疏或遗忘,如果教师直接教学新知,往往容易引起学生思维混乱、卡壳。还有一些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在课堂上难以进行实践操作,也会导致学生观察脱节,无法进行全面想象。引用微课,在充分考虑新知生长点的基础上,将旧知经过梳理再呈现,或者将难以动手操作的实验以微视频展现,可以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聚焦,使思维顺畅。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圆柱的体积”时,考虑到高年段学生需要掌握的图形计算公式越来越多,且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公式都很相似,于是笔者制作相对应的课前复习微课。如,先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再拼成长方形,由此引出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最后出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作对比。这样,通过课前两分钟的微课,帮助学生在一种直观、动态的情境中观察和理解各公式之间的联系,唤醒学生脑海中与新知有关的内容与结构,以及体积公式的探索方法,为新知迁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将圆柱转变成长方体的方式推导出圆柱的体积公式,这个操作过程在现实课堂中难以实现,但在这节新课的教学中,笔者利用微课动态地将转变过程展现出来,顺利引导学生找出长方体和圆柱的联系,自主推导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笔者设计这样主题鲜明、直击难点的微课,学生的思维逐渐变得顺畅。

二、巧用微课,让思维更清晰

在日常的復习课中,教师常常会提问:“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如果仅仅是让学生说知识点、背公式,那么达到的只是对概念和解题过程机械记忆的目的,学生就会成为学习的单向接受者。通过微课,将复习范围的知识点罗列整理,并以框架结构直观呈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清晰的了解。微课可助力学生拔高复习的高度,让思维更清晰。

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总复习”中的可能性知识时,教材提出“你是怎样理解可能性的?”并且要求“举例说说什么情况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什么情况下不相等。”因为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乎没有涉及概率的实质性内容,只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一些简单的随机现象,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面对这些问题会觉得有些突然,尽管能明白问的是什么,但却不知道怎样回答。此时,通过微课提供现实的背景或具体的游戏,将曾经进行的实验、活动快速重现。如让学生在摸球的情境里说说摸出某个球的概率,在转盘的情境里说说转到某个区域的概率。

这样的微课,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小学阶段所学的可能性内容进行清晰回顾,降低思考和回答的难度,促使学生的思维向清晰化发展。同时,微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能有效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习活动迅速切入主题,提高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三、巧用微课,让思维更灵活

数学是一门极具巧思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时,既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规律的能力,又要注意防止学生形成思维定式。教师可以结合知识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微课设计一系列的相关题组,锻炼学生的分析应用能力,促使学生在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模式中获取辨别、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度。

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解决问题的策略”时,根据例题“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笔者设计了一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度,并通过微课展示:(1)一个长方形长25米、宽15米,如果长增加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2)一个长方形长25米、宽15米,如果宽增加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3)一个长方形长25米、宽15米,如果长和宽都增加5米,面积增加多少平方米?在解答题(3)的时候,由于学生受到题(1)、(2)的影响,容易出现思维定式:长和宽同时增加,只要将题(1)、(2)的结果加起来就行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学生独立思考、解题之后,继续利用微课视频以示意图的方式向学生解答题(3)。如此,学生直观增加部分面积的组成后,便豁然开朗。此后,笔者通过微课的多屏展示功能,将这三道题的示意图一并呈现,有助于学生及时梳理思维、积累经验。其间,微课通过内容环节的设计、技术性停顿等方式,实现了与学生思维的同步性,每一次环节之间的过渡,每一次停顿中的等待,都是学生逻辑思维展开的过程。这样的微课作为一种课后的延伸和拓展,帮助学生拓宽眼界、活跃思维,能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四、巧用微课,让思维更深刻

马云鹏教授指出:“小学数学深度学习是基于数学学科核心内容,组织学生在深度探究中发展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是一种基于理解的学习。” 在深度学习的教学设计中,重点体现的是对学科内容的深刻理解,对学生学习的切实把握,对教学活动的精心设计,使有意义的学习活动真正发生。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丰富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理解学习过程,高效达成指向数学本质的学习,最终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一年级“认识10以内的数”时,教材安排了让学生体会“双数”与“单数”的教学内容。有不少教师认为,一年级学生只要能够理解1、3、5、7、9是单数,2、4、6、8、10是双数就行了。事实上,大多数一年级学生都已能熟练地说出20以内的单数和双数。但是,怎样的数是单数?怎样的数是双数?学生不甚理解。笔者通过微课,先出示生活中大家熟悉的“一双眼睛”“一双鞋”等,让学生明白“2个就是一双”,再结合具体的数,播放2个2个地摆小棒的操作视频,让学生感受“2个2个地摆,没有剩余的是双数、剩余1个的是单数”。对于认知能力、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微课对抽象的数以图、文、音相结合的形式来表达,使他们对单数和双数有了清晰的认识。学生的认知不再仅仅停留在数一数的浅表层面,而是直达数的本质。这样的教学,既让学生理解了数的意义,又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地促进了思维的深刻性,并且为以后奇数、偶数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巧用微课,让思维更缜密

学生在学习中,由于思维不够缜密而引发的错误比比皆是。教师、家长口中的“小马虎”“粗心鬼”,都是那些看似都会,一不小心还是做错了的学生。究其缘由是学生缺乏缜密的思维。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在很大程度上与平时读题、思考、解题的习惯有关,这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培养和提升的。因此,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是教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例如,教学苏教版二年级“认识几时几分”时,学生经常将“6时”看作“12时30分”,将“1时55分”看作“2时55分”等诸如此类因观察不够认真、分析不够严谨而出现的错误。针对这一现象,笔者收集学生的典型错例,设计“小个子马虎和大個子细心”的微视频,先将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穿插在“小个子马虎”一天的生活中,然后将正确读取时刻的方法、过程和步骤融入“大个子细心”的生活情境中。当学生看到“小个子马虎”因为粗心而引发的各种错误时,哄堂大笑;当看到“大个子细心”精准的表达以及正确的推断时,拍手称赞。同时,学生还热情地向“小个子马虎”提出了很多改进的意见,可见学生已经正确认识到仔细观察、细心分析的重要性。心理学认为刺激的强度和时间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将非缜密思维的“经常性”融入微课设计中,巧妙地将课堂负面评价转化为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我体会、自我感悟。同时微课直观的特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厘清思维,以达到促进学生思维更完整、更严谨的目的。

综上所述,微课充分发挥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且操作简单灵活,省时高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唤醒学生的已有认知,借助微课能促进学生的深度思考,通过微课构建知识网络,能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信息化的支撑下加速提升。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微课的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研究”(青年专项136)阶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S/2019/ZX0215-05661。】

(责编 覃小慧)

猜你喜欢

逻辑思维学习效率微课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
浅析例题法在高中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通过认知规律进行逻辑思维训练刍议
浅析高中数学解题方法和技巧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