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小学生整本书阅读的 “任务群” 与 “朋友圈”

2021-03-24蔡亚

中小学课堂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摘要】小学生整本书阅读已纳入日常教学体系,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是广大教师反复思考的实践难点。以自由选择不同主题“阅读任务群”为抓手,依偏好组建“阅读朋友圈”,以多样活泼的方式展示阅读成果,即可实现课内与课外、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阅读形态,达到较好的整本书阅读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已将课外阅读纳入了日常教学体系,并增设了“快乐读书吧”板块,以推动整本书阅读。这一变动旨在让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图书,并初步掌握基础的读书方法[1]。整本书阅读虽然强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放任低学段学生自行阅读并不能保证阅读效率,也无法引导、检测学生的阅读成果。此外,交流阅读体验更容易保持学生的阅读热情。主体单一、形态静止、交流场域狭隘的传统阅读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也无法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

为了改变学生的独立阅读状态,实现阅读效益最大化,笔者为学生建立“阅读朋友圈”,以自由选择“阅读任务群”为抓手搭建阅读成果展示平台,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个人与团队相结合的阅读状态,达到发展阅读思维、培养阅读技能、提升阅读品质的效果。下面以第三学段的小说阅读为例,阐述“阅读朋友圈”的实践方式。

一、建立“阅读任务群”,开展兴趣活动

低学段的学生因有限的自制力和短时间的专注力难以保证自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设立一定的问题或任务才能保证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阅读任务群”的建立细分阅读主题,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阅读选择,使得书籍的不同种类、风格、技巧得到强调,学生阅读起来更有兴趣,也更容易抓到同类文本的写作技巧,为学生整合、鉴赏、分类、提炼等阅读能力的提高搭设支架。

经过两届学生的试读和教学实践,笔者精选出一批教学价值高、易操作、学生感兴趣的小说作为阅读书目,并根据主题或风格分成几个任务群,有针对性地设计活动项目(见表1)。

如表1,笔者依据小说的不同类型设计了 6个任务群,丰富的群类更容易吸引阅读兴趣一致的读者,也给学生打开了思路。根据教师的示范和启发,学生依照自身喜好另外提出了6个任务群(见表2)。

因为有了教师的预设表,学生开拓思维,纷纷推荐自己曾经看过的,或是想看的同类书籍。有的学生看到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延展思维想到可以选定一个作者做专题(“成长小说”[DK]“侦探小说”),有的学生通过反向思维从男生想到女生(“校园小说”),或是从童话想到现实(“动物小说”[DK]“历险小说”)。看过的学生积极推荐书目,没看过的学生对感兴趣的书籍提出疑问,这些讨论内容都可作为活动项目的备选,学生也在一来二往的交流中逐步提升了阅读兴趣。由于大多数学生此时对书籍内容还不了解,学生增加的6个“阅读任务群”的活动项目可以留空,待后期学生触发新想法后再行增补。此时“阅读任务群”的建立已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与阅读兴趣,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从12个任务群中择一加入,形成一个个“阅读朋友圈”。

二、成立“阅读朋友圈”,实现智慧阅读

佐藤学认为,“21世纪的学校应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他提倡通过协同学习、倾听对话、分享构思以内化知识[2]。有意思的是,阅读实践中,已经具有较强独立意识的第三学段学生对“共同体”的名称表达了意见,他们认为这一称呼过于严肃,且显得目标性、任务性太强,希望以当下流行的“朋友圈”来交流阅读感受。如此一来,“阅读朋友圈”便成立了。

“阅读朋友圈”(以下简称朋友圈)是阅读喜好相似、“阅读任务群”相同,由4~6名学生组成的,相互倾听、合作共享、共同成长的学习共同体。个体的阅读经验在朋友圈中得到尽情分享,在思维碰撞中生发出新的研究话题,使得“阅读任务群”不断发展。经过师生讨论,最终确定朋友圈以下几个岗位:讨论组长、活动组织员、活动记录员、任务监督员、成果展示员。工作分配完毕后,各岗位成员通力合作(如图1),共同完成活动项目。

朋友圈活动项目的开展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双重保障。在形式上,我们建议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线下为“阅读课+午读+其他在校碎片化时间”的结合。线上时间就由每个朋友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QQ群、微信群等线上联络方式自行研讨,频率大约每周2次。教師作为协调者加入每个朋友圈的线上交流群,起到指导、督促的作用。学生通过自我监控,实现个性化阅读,通过整合提升推进团队共读,实现个性与共性的协调发展。

(一)自我监控,实现个性化阅读

朋友圈的建立首先要保证每个学生实现个性化阅读,才能保证后续的团队共读。个体阅读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小说内容、初步感知小说人物特点、及时记录自己在阅读中的感受,对“阅读任务群”中的活动项目进行简单思考,发现想要在朋友圈中深入研究的新话题等。

小说篇幅较长,完成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为避免个体阅读速度差异造成活动项目无法按时完成的情况,学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制定阅读计划,以表格的形式记录自己每个时间段的阅读量和阶段性成果,并在朋友圈中互相督促以保证阅读的持续开展。阅读开始后,学生首先为小说情节所吸引,若想要对人物、环境、主题、语言风格等有更进一步的感知则需要通过一定的阅读策略进行思考。这时就需要学生利用自己积累的阅读经验和技能,有意识地调节和监控自己使用的阅读策略。如为了完成制作“人物名片”的活动项目,学生需要经过“筛选相关信息—整理信息—梳理人物主要历程—提取表现人物特点的典型事件—概括性格特点”的一系列实践活动才能完成任务。这一过程考验检索、推断、归纳、概括等多种阅读策略的选择使用,需要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对自己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调整(见表3)。

(二)整合提升,推进团队共读

团队共读建立在个性化阅读的基础上,是朋友圈各成员结合活动项目共同攻克研究问题的阶段,也是学生再次深入阅读文本的过程。团队共读使各有侧重的个性化阅读在普遍、平等、充分的交流中形成更有深度的团队认知,让个体享受合作阅读带来的愉悦体验。

团队认知的产生需要朋友圈各成员通过反复阅读和交流达成共识。学生在选择一个任务后,依据初读印象启动知识储备形成假设,在反刍阅读中寻找内容验证假设,然后在团队交流中进行验证。如果伙伴们见解相异,则总结原因,调整假设,再次阅读,直至得出共识(如图2)。

有了个性化阅读的深度思考,加上朋友圈交流的思维生成,“阅读任务群”的补充书目和活动项目逐渐得到完善。如选择了“动物小说”阅读与交流1任务群的小组经过阅读和交流,增加了三本阅读书目,设计了充满童趣的团队合作项目——连环画、电影片段配音(见表4)。

又如选择“历险小说”阅读与交流1(童话历险)任务群的小组,在完成《绿野仙踪》“人物名片”这一活动项目时,通过集体商讨逐步丰富名片上的元素,分别制作后又发现每个人设计的名片各有优势,有的图文并茂,有的很好地提炼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还有的写了经历的主要事件。将这些优势整合起来,一个集全员智慧的名片就完成了。由于补充项目是学生自行补充,所有新项目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任务,所有新发现都是学生深度思维的体现,一切个性和共同阅读的积累都会触发后续更精致独特的创作。

三、成果展示,促进多重对话

阅读成果的展示,需要教师尝试以更新颖活泼的方式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平台,构建能令学生自由展示阅读成果、交流氛围浓烈、达成知识共享的阅读分享活动,最大限度地使整个班级的阅读技能得到提升。朋友圈要在这些活动中建立起交互式、开放性、合作化、共享型的立体式阅读生态系统,使他人的经验成为自己的新经验,也使朋友圈处于增值状态,形成多个朋友圈的共同发展。

为了达到全体获益的目标,教师设计展示方式时首先要考虑将实体的阅读成果多角度呈现,形成开放共享的分享会。如为每個朋友圈设置一个专有的展示空间,随时更新“项目新进展”及“困惑集中营”等,采用自我激励的策略,推动朋友圈之间的共享与友好竞争。除了静态展示,教师还要面向班级开辟主动交流空间,如举办“小说人物秀”“小说大讲坛”“小说推荐站”等。以“小说推荐站”为例,有学生通过“精美海报”“创意腰封”“不得不读的十大理由”“短书评”等方式向全班学生推荐自己喜欢的小说,不仅锻炼了自身的总结归纳能力,也对下一轮“阅读任务群”的选择、朋友圈的加入产生良性竞争效果。

核心话题的选择能将展示活动推至更活泼热烈的方向,一些建立在多元认识、理解差异基础上的疑难探究就是很好的话题。如选择“成长小说”阅读与交流2 (黄蓓佳专题)任务群的学生可能发现,“黄氏宝贝”中不都是典型的“优秀少年”,其中也有叛逆、残障、自闭性的少年,呈现出孩子成长状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我要做好孩子》里的金玲成绩中不溜,她觉得自己不是好孩子;《今天我是升旗手》中的林倩倩性格孤僻,过于看重学习分数,对学习以外的事情都不感兴趣;《艾晚的水仙球》中的艾好是个百年一遇的神童,生活自理能力却让人瞠目结舌。“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就是一个直指小说核心的问题,可以组织多个朋友圈集体辩论。学生可以就书中的人物进行思考,也可以联系现实生活或自己的真切感受展开辩论。团队辩论最容易打开学生的视域,引领他们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各种观点的交融中,大家最终形成共识:成长之路上的儿童,只要肯努力向上,就是好孩子。这样的深度思辨使得阅读交流焕发出勃勃生机,不仅关乎阅读技能的提升,也关乎于价值观的形成。

阅读成果的展示要以学生为舞台的聚光点,以阅读技能的习得与阅读品质的提升为最终目的。只有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才有出面干预的必要。同时,教师也可以从侧面提供专项的学习指导。如选择“历险小说”阅读与交流1(童话历险)任务群的学生,在完成《绿野仙踪》“踪迹地图”这一任务时可能会有一些困难,教师可以从地图绘制比例、地理方位、色块区分、图像表现等方面引导学生完成地图绘制。但是,这些教学都只是辅助学生完成任务的推力,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展示阅读成果,万不可为了得到高水准的展示物以供炫耀强行插手,以成人刻板规范的“完美成品”替代儿童瑕疵却散发勃勃生气的习作。

整本书阅读可以系统完整地领会作者的创作思想,感受逻辑的多样,这对学生完善思维、发展语言、培养阅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一种开放的阅读姿态,“阅读任务群”与朋友圈的建构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提升阅读技能与品质,还可以充分发展情感、人格、价值观。如何让线上线下活动的结合更为融合,实现多人的时时互动,如何进行立体的评价,给出更公正多面的评分,都需要教师在整本书阅读实践中深入思考,期待能以“阅读任务群”和朋友圈引起更多教师对整本书阅读的实践方式进行关注。

参考文献:

[1]温儒敏.用好统编本教材,切实提升教学质量:使用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的六条建议[J].语文建设,2019(16):4-9.

[2] 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朱晓灿)

【作者简介】蔡亚,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