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境学习法在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2021-03-24丁璐冯艳妮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1年3期
关键词:社会文化艺术素养音乐课堂

丁璐 冯艳妮

[摘 要]新课标对音乐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传授规范的乐理知识,又要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与从前相比,当代小学生是基于网络时代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艺术素养和信息融合能力大大增强了,所以音乐课堂必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为小学音乐教师,可通过创设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与音乐产生联系、享受音乐,并用音乐美化人生。

[关键词]情境学习;音乐课堂;社会文化;角色意识;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9-0013-02

情境学习理论研究者早就指出,情境与人的学习行为密切相关,学习就是不断参与日常生活以增进理解实践的过程。这就意味着,第一,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复杂多变的;第二,学习与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第三,获取知识不是简单地灌输。因此,笔者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坚持情境化教学,因为只有情境化才能产生意义,才能生成素养。

一、“去情境化学习”与“情境学习”

要将情境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先阐述“去情境化学习”。“去情境化”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论:第一,“去情境化”使学习可以独立于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活动,这也是学校产生的原因。第二,“去情境化”使用知识授受这种途径就可以得到传递。也就是说,因为知识是客观的、中立的,是可以独立存在的,即“去情境化”的知识,那么学校自然就能成为传递知识、训练技能的场所,教学自然也是能够独立进行的,不受场所的影响,与情境无关。

但是,事实证明,学习是具有情境性的,尤其是艺术学习。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梵高就无法创作出举世瞩目、流传至今的作品;如果不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也难以诞生。这种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证明知识不是孤立于社会、文化之外的,而是广泛联系着的,即“情境知识”或“实践知识”。那么教学也必须情境化,必须从实践中学习,学习本身就是情境化、社会化的过程。然而,情境学习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存在于学校之外,因此人们通常认为它们不属于学习的范畴。但笔者始终认为,如果艺术学习看起来不费吹灰之力,那只是其中的艰辛不被察觉而已,情境学习应该是人类学习的本质。

二、情境学习与小学音乐课堂应用

1.强调社会文化

情境学习理论提倡将社会文化吸收、融合于其中,强调学习者身份的转变,通过合法的边缘性参与逐渐进入实践共同体的中心。将其运用到教学之中,就是要让学习者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活动,就是要让所有学生在参与、互动、交流中学习。

根据上述观点可知,蕴含在经验中的知识必须在情境中传授。这对于小学音乐课堂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我们不能把学生置于枯燥的、乏味的理论知识重复中,这显然是不全面的。但我们更不能让学生仅仅做简单重复的练习,这样教学,不仅不能训练学生的技巧,更是对音乐教学的扭曲。笔者认为,相对于技巧而言,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态度,培养他们在不同情境中进行分析、做出判断、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

因此,笔者在音乐课堂中尝试以“小乐团”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形成若干个学习共同体。在组建的初级阶段,笔者首先在课堂上逐个介绍各种乐器的演奏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尽可能地对这些乐器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笔者让学生先自己报名,再对报名的学生进行节奏和音高的测试,再将乐器按照学生的自身条件进行分类。最后,笔者提供给每个“小乐团”充足的学材,给学生更多尝试的机会,使他们逐渐形成学习共同体。

2.重视角色意识的体验

传统课堂一般使用这种教学方法:教师要求学生记住术语和正确答案,学生书面考试作答。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笔者认为,当前我们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课堂。这绝不仅仅只是改变一下教室的物理环境,如课桌的摆放、学生分组、学生合作等,在热热闹闹、轰轰烈烈的课堂背后,学生是否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真正得到了改变,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我们应精心设计情境化的、有角色转变或冲突交流的活动,这样才能建构有意义的理解。通过参与课堂,学生在转变角色的过程中,运用之前习得的知识和技巧,不断提高运用技能;通过参与课堂,学生把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不断内化积累。情境不是教师随意创造的,而是将有意义的生活搬进课堂。转变身份、社会化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扮演好导演的角色,创造适当的情境,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成精彩。

比如,在听赏《广东狮子锣鼓》时,笔者请学生思考舞狮的地域、时间,请学生表演舞狮的动作、技巧,请全班学生进行现场布置,开展“迎国庆,舞狮子”活动。这种参与,这种创造,这种交流,这种体验,这种快乐,是言语无法表达出来的。

3.艺术素养的自然生成

在杜威看来,艺术不是普通的经验,而是一种臻于完美的经验。杜威认为,想象在艺术的生成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说:“审美经验是想象性的。想象的经验比起其他任何种类的经验都更加完美地显示出经验的运动与机构本身。”杜威还认为,艺术是灵动的,包含着交流、想象、融合、反思、节奏、意象、情感、创造、秩序、选择、情境性等特征,“简言之,人类经验的历史就是一部艺术发展史。科学从宗教的、仪式的和诗歌的艺术中明確地突然显示出来时的历史,乃是一种艺术分化的记录,而不是与艺术脱离的记录”。

笔者认为,音乐课程不应该隔断学生现在生活和过去生活以及将来生活之间的联系,而应该在一个最为自然的过程中将这些都串连成一个整体。学生的生活本身就是完整、持续生长的艺术化过程,教育的最终使命就是重新赋予学生艺术化生存的权利。

总之,新课标对音乐课程提出了更高要求,既要传授规范的乐理知识,又要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而课堂无疑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与从前相比,当代小学生是基于网络时代的新生力量,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对信息的融合能力大大增强了,所以音乐课堂必须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作为小学音乐教师,笔者通过应用情境学习法,创设自然、愉悦、美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引导学生与音乐产生联系,引领学生去享受音乐,并用音乐美化人生。

[ 参 考 文 献 ]

[1] 王文静.人类学视野中的情境学习[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04).

[2] 肖晓玛.约翰·杜威论艺术的生成[J].美与时代(下),2012(08).

[3] 约翰·杜威. 艺术即经验[M].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4] 冯艳妮.职业教育项目课程中的项目活动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 冯艳妮.基于情境理论的职业教育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8(03).

[6] 张俊列,金心红.课程·经验·艺术——杜威课程思想的美学意蕴[J].教育学报,2015(10).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社会文化艺术素养音乐课堂
关于 “机械复制”的思考
小学音乐课堂中音舞结合教学措施的分析
六曜与日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