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嬗变与重构
2021-03-24武蕾陈猛
武蕾 陈猛
摘要:媒介技术的更迭与新型传播载体的出现导致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出现了诸多新变化,主要表现为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嬗变、传播内容从“导向明确”到“指向不一”的演变、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到“环形发散”的改变、传播环境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面对如此态势,强化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亟须从科学打造传播团队、努力推进话语转型、合理构造传播矩阵及净化网络传播环境等四个维度加以思考,以期提升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微时代 网络意识形态 网络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随着现代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型传播媒介得以广泛运用,人类社会随之进入微时代。在这特殊时代背景下,作为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延伸,网络意识形态研究逐渐引起学界关注。要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这场硬仗,就要切实做好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这既是维护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主导地位的实际要求,又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然选择。然而,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规律、方法、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认识仍显欠缺,致使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还存在较大不足。因此,科学认识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水平,努力做好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工作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紧迫而现实的任务。
一、微時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嬗变的表征
任何一种新技术、新媒介的使用必将带来传播范式的改变,从而影响既有传播方式的实际效果,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亦是如此。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评论、微主播、微视频等微形式的出现无不致使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而影响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1.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嬗变。在传统的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中,传播主体多为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他们普遍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与共产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忠实传播者与践行者,由该类人群构成的传播主体相对单一;此外,传统媒体时代,信息的掌控者多为政府机关及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的话语表达权利是通过自身特殊的身份所赋予的,普通民众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传播主体的单一化。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倒逼赋权方式发生变化,传播主体一元化的传统格局被彻底打破。微时代背景下,网民凭借自身掌握的信息传播技术获取了相应的话语表达权利,完成了从“身份赋权”到“技术赋权”的转变。而微信、微博及抖音等新媒介的广泛运用及其使用门槛的降低,致使各类网民可以根据自身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在网络空间肆意传播信息,其中不乏部分“非马”甚至是“反马”的思想观念凭借隐晦的方式在网络空间肆意流布,进而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号召力与主导地位。尼克松指出,如果我们在思想战争中输掉,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对外援助以及文化纽带都将无济于事。而微时代传播主体从“单一主体”到“多元主体”的嬗变,正好给某些敌对势力提供了发动思想战争的新契机,影响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2.传播内容从“导向明确”到“指向不一”的演变。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本身便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其特殊性体现在传播内容的政治导向与价值取向等方面。传统时代传播主体的单一性决定了传播内容的基本导向,进一步推动了传播内容的既定性与理性化,即传统时代传播内容大多经过选题确定、素材整理、新闻写作、新闻审核、编辑排版等诸多过程,在这一系列程序中传播内容的导向性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与确认。此类传播内容往往篆刻上了社会主义烙印,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路线,时常有意识地通过对典型事例的集中报道来传播和服务于主流价值取向,进而确保传播内容的明确导向。然而,新型传播技术的发展与传播媒介的更迭极大冲击了原有传播方式,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传播渠道的立体化、传播环境的虚拟化,致使传播内容的管控困难重重,其中虽然有代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但西方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错误思潮也都在利用新型传播载体肆意传播,扰乱了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对人们政治信仰的坚定与价值取向的培育造成较大干扰,进而严重冲击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长期以来建构的价值规范。
3.传播方式从“单向灌输”到“环形发散”的改变。传播方式是人类为某种特定目的而传递相关信息所采用的方法和形式的总和,在信息传播效果的呈现上具有突出作用。传统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过程基本上是一个思想理论与理想信念的单向灌输过程,传播主体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利用手上掌控的传播媒介对受众进行意识形态灌输,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随着技术的更新与媒介的更迭,信息传播方式逐渐完成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转变。正是由于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与微信、微博等新媒介的出现,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应运而生,并且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渠道。如前所述,传播主体的多元多样、传播内容的指向不一加剧了传播方式的改变。微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主体的去中心化促使传播方式逐渐演变为一个环形发散的过程,加大了相关部门对信息管控的难度,传播主体与传播受众同一化趋势的日益深化与圈层化传播的出现更使得传播方式日益凸显“环形发散”的特点,一些反动思潮借机肆意流布,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既有影响。
4.传播环境从“物理空间”到“虚拟空间”的转变。传统时代,信息的传播往往借助报刊等媒体进行,此种传播环境作为“物理空间”,无不凸显出现实可控的特征,为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效力提供了基础。尤其是在传统科层制传播模式下,传播内容往往呈现出明显的排他性与非兼容性,较少出现失范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掌控。而技术的不断更迭与网络新媒体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金字塔”式的传播格局,愈加凸显出传播环境开放性的特征、虚拟性的特点。一方面,网络空间作为一个不可视化的传播空间,彰显出强大的模糊性与不可控性,不少意识形态属性不明的思想在虚拟网络空间传播,加大了把关人的管控难度,削弱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主导权;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作为一个虚拟的传播场域,具有明显的兼容性和非排他性,众多思想观念、价值观点可以凭借虚拟化的方式在此传播,其中不乏西方腐朽的社会思潮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挤压了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空间,滋生了网络空间的乌烟瘴气,加大了网络空间的治理难度,制约着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凸显。
二、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重构的四重维度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网络传播技术的日益更迭,互联网已经成为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而这也必然带来了既有传播范式的变革。面对如此局势,政府、学界、业界等多方主体要更新观念,转变思想,主动推动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的高效传播。
1.科学打造传播团队,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力。传播团队是指有着同一传播目标的众多传播者按照系统优化、合理配置的原则所组成的传播群体。微信、微博等微媒介的使用,催生出了诸多新的传播主体,正是在这种特殊境遇下,相关部门就愈加要依靠多样传播主体、构造科学传播团队,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主导力。一是发挥传统主体的主导作用。传统传播主体始终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共产主义信念,传播的内容系统完备、科学合理、导向清晰,较少出现失范行为,可见,传统传播主体依旧是网络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中坚力量。二是注重网民群体的主体作用。广大网民常常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介参与各类话题的讨论与分享,继而催生了网络话语传播的群聚化现象,而大量的点赞、转发、评论使得话题的传播速度呈核裂变式发展,影响力呈指数增长。为此,微时代背景下的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要重视网民这一特殊群体的主体作用。三是重视“把关人”的兜底作用。“把关人”在整个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确保传播内容导向正确的兜底工程。为此,要重视与发挥“把关人”的兜底作用,通过主动导帖、积极跟帖、适时结帖、合理删帖等方式加以影响,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领导权。
2.努力推进话语转型,提升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亲和力。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确保网络意识形态能传开、传远、传响的首要前提就是要在传播内容上做文章下功夫,而话语作为内容的外在承载方式就成了重点突破口。首先,推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的生活化。互联网的日益风靡致使众多生活层面的东西被迫纳入了政治视野,话语成为意识形态的客观承载者。只有贴近受众生活的话语才能更好地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努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话语的生活化是吸引传播受众、提升传播效果的基础前提。其次,推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的形象化。意识形态的表达往往借助抽象、严肃的话语得以呈现,凸显出强烈的理论色彩与学术气息,显然,此类话语业已脱离了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实际。为此,相关部门、媒体人員等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通过图片、表情包、H5等形式将原有抽象、晦涩的意识形态话语转变为形象、生动、活泼的话语,努力推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的形象化。最后,推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的网络化。实践证明,推进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工作必须认识到网络语言的重要性。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及“蛮拼的”“点赞”“朋友圈”等网络热词,并取得较好的反响,为此,相关部门应整体谋划,研究受众,切实推进网络意识形态传播话语的网络化,有效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实效性。
3.合理构造传播矩阵,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渗透力。微时代背景下,传播主体应顺应信息传播发展大势,改变既有的传播方式与传播模式,合理打造新型传播矩阵,努力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渗透力。首先,牢牢掌握传统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必须要把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摆在首位。比如,《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传统主流媒体凭借其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与完整性,能够系统完整地传递相应的思想观点与价值观念,切实起到了党的喉舌作用,对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的传播大有裨益。其次,有效发挥新媒体的重要引导作用。微信、微博等新兴传播载体的出现完美契合了人们阅读习惯的变化,借助移动化、简短化的传播方式,新媒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占据了较大优势。为此,相关部门要抓紧时间研究新媒体的特点,利用其特有的传播优势,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真正入脑入心。最后,切实发挥移动短视频的促进作用。网络技术的更新迭代催生了移动短视频这一新的传播方式,相较于既有的传播方式而言,移动短视频拥有强大的交互性与感染力,能够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极易引发受众的“二次关注”,从而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
4.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保障力。鉴于网络传播环境对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重要影响,净化网络传播环境成为确保社会主义网络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的根本保障。首先,大力研发网络监管技术。微时代的到来进一步拉低了信息传播门槛,网络空间的信息对网民的价值选择造成了一定困扰。要大力发展语义分析和情感分析技术,研发关键词过滤等技术,充分利用网络爬虫、大数据关联等手段强化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确保网络空间的风清气正。其次,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能够起到较好的事前约束效果。通过制定与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安全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网络信息传播的准入门槛,提升网络内容的质量与水平。
三、结语
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网民制作、传播信息的质量,要提升网民群体的媒介素养,继而影响网络传播环境的和谐稳定。相关部门要抓紧研究,通过开设相关公益课程、网民素养培训等手段提升网民的媒介素养,从源头上提升信息的质量与水平,有效提升网络意识形态传播的保障力。
作者武蕾系重庆邮电大学新闻中心电视广播台负责人
陈猛系湖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
本文系2020年度重庆市教委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媒介场域视角下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嬗变与重构”(项目编号:20SKDJ005)、2019年度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微时代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9YBQ05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尼克松.1999年:不战而胜[M].王欢声,郭健哉,李建英,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2]习近平.习近平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 2014-2-28.
[3]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4]白毅,贾茹.网络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传播困境与对策[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