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四重维度

2021-03-24杨艳甘路有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价值取向

杨艳 甘路有

[摘 要]随着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个人就业价值观的方向化与具体化,是决定自身就业行为和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只有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构建起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联动机制,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工作才能在形成有效合力的基础上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1-0090-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1.016

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使得2020年大学生“空中就业季”,再度成为了社会公众聚焦的热点问题。作为实现“中国梦”的宝贵人才资源,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问题始终是政府关心、社会关注、民众关切的重要民生问题。如何才能够在这场“黑天鹅”事件背景下走出大学生“就业难”的阴霾?这既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又是一个需要探讨的理论话题。大学生“就业难”的缓解离不开“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1],更离不开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所谓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在一定社会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群体“在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2]。可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彰显着个人主体的价值追求,只有从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四个维度构建起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联动机制,才能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形成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实现“稳定就业总量,改善就业结构,提升就业质量”[3]的愿景。

一、加强政府在新時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中的导向作用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4],客观上需要大量能够满足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要的知识型、复合型、创新型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然而,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能够满足未来人才需求规格和标准的数量却明显不足,拥有高级技能的“大国工匠、能工巧匠”更是凤毛麟角,从而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与企业“用工荒”并存的尴尬局面,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窘境。政府是将高校、家庭和个人连接起来的枢纽,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政府需要在充分发挥其协调力、影响力和调控力的基础上,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就业价值取向标准,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的就业。由此,也决定了政府需要从社会舆论、就业政策和就业保障等方面发挥其积极的导向作用。

一是加强社会舆论导向,营造新时代大学生践行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良好氛围。由于长期受到西方实用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部分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出实用性、功利性和物质性等显著特性,导致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冲突,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相对立。这种个人本位就业价值取向导致他们宁愿选择待在大城市里忍受高房价、高物价、高竞争的长期煎熬,也不愿意到发展活力好、行业前景优、发展前途大的新行业、新领域就业,使得新时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愈演愈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5]基于此,政府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实践,充分运用社会舆论,引导大学生把就业价值取向融入到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时代大熔炉里。其一是规范媒体舆论信息引导,客观宣传报道就业形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引导新闻媒介理性、客观、真实地报道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避免因夸大误导造成就业恐慌。其二是鼓励媒体舆论批驳错误论调,大力宣传就业创业典型案例。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微博、微信、手机APP等新闻媒介平台,对扎根基层、乐于奉献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事迹进行广泛报道,努力形成就业有标杆、创业有底线的主流社会舆论氛围。

二是加大就业政策指导,创设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政策环境。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也从原来国家的“统分统配”转变为供需双方的“双向选择”,致使大学生直接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对大学生人才需求,已经从单纯追求数量的“低端型”转向了追求质量的“高端型”。为了更好地满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人才的需求,我国政府只有通过制订和落实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法规,才能在就业利好政策氛围的基础上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科学引导。

一方面,完善各项就业政策法规,创造公平就业市场环境。我国政府要通过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法》等法规来保障新时代大学生就业的同时,尽快出台《大学生就业创业促进法》来规范招聘程序,严惩违法行为,鼓励自主创业,为大学生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生成,提供良好的公平就业市场环境。另一方面,贯彻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拓宽大学生就业渠道。各级政府要把就业当成民生之本,鼓励新时代大学生通过“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中央基层就业项目扎根西部、服务基层,为大学生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践行,搭建起充分展示自身实力和价值的舞台。

三是健全就业保障体系,打造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制度保障。制度是一个系统中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章或准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由于受到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劳动人事、户籍管理和收入分配等制度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乡之间不同的资源配置、福利待遇、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从而直接影响着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许多新时代大学生过度热爱和追求大城市生活和铁饭碗工作,他们宁愿选择“慢就业”的“待定族”、不就业的“啃老族”,也不愿意委曲求全地选择一份没有基本保障的职业。为此,政府必须通过就业保障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制度效能在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中的积极作用。

其一是完善就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为了更好地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就业价值取向,政府必须加快养老、医疗、人事、户籍、编制、档案等制度改革,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制度体系,才能推动他们积极主动地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其二是规范人才招聘程序,促进招聘求职透明公开。政府要坚决杜绝院校、性别、户籍、民族等方面的就业歧视,坚持信息、过程、结果“三公开”的招聘原则,才能确保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进而有效地缓解“就业难”问题。

二、充分发挥高校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中的主导作用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政策推行以来,我国高校“精英化”教育模式逐渐转向了“大众化”教育模式。然而,高校人力资本供给结构的调整总是滞后于市场人力资本需求结构的变动,使得人力资本供给短缺和过剩并存,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成为了一种常态化现象。据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从2010年的631万人增加到2020年创历史新高的874万,就业形势只能说“没有最难,只有更难”。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阵地,高校必须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引导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重要责任。对此,高校只有通过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统一、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大学生就业价值观引导与培育体系,才能帮助大学生在树立良好职业理想、提升职业竞争能力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是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模式,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树立良好职业理想。就业价值观是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所持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表现为不同主体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与价值评价。由于受到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名利轻理想、重地位轻奉献、重享受轻奋斗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学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为此,高校只有通过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就业价值观引导模式,才能帮助大学生把“个人梦”的实现自觉融入到“中国梦”的时代潮流之中。

其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形成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职业理想。德国著名教育家雅思贝尔斯曾经说过:“教育必须有信仰,没有信仰就不能称其为教育。”[6]作为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通过开展理想信念、社会公德、诚信观念和责任意识等教育的基础上,生成服务国家与社会的职业理想。

其二是加大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力度,培育服务国家与社会的家国情怀。新时代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形成不是简单依靠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或灌输就可以完成的,因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7]。高校只有通过大力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基础上,产生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融合的家国情怀。

二是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的就业价值观培育机制,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提升职业竞争能力。高校是大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场所,也是提升个人职业能力的重要平台。然而,“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始终是我国高校的痼疾,并成为了制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生成与自我矫正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在于高校职能部门与任课教师在育人环节缺乏密切的良性互动,存在“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的现象,消解了大学就业价值观培养机制的运行效力。高校只有建立起课内与课外相统一的就业价值观培育机制,才能帮助大学生在提升职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价值观。高校要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强调任课教师要把职业理想、职业素养、职业道德等教育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之中。努力打造兼具思想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的优质“金课”,才能确保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观念更加贴近实际。

其二是完善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竞争能力。课外实践教学环节既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又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途径。高校要通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合理增加课程见习、专业实习、社会调研、文献搜集、资料查阅等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才能帮助大学生将课堂所学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能力。

三是坚持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就业价值观培育导向,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自从2008年教育部要求“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8]以来,高校通过增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来引导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正确择业、自主创业,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然而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仍然存在着重就业教育轻职业生涯规划;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重自我发展轻协同育人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以及合理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高校只有坚持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就业价值观培育导向,才能帮助大学生在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加大内引外联工作力度,形成就业价值观培育的合力。高校要按照分年级、分阶段、分步骤的原则,构建起覆盖大学教育全过程的“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并通过邀请优秀校友、成功企业家、专家教授、创业导师等开展线上线下的讲座、论坛、培训、咨询、答疑等活动,帮助新时代大学生在走出职业认识误区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就业价值观。

其二是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职業生涯规划。高校要按照“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健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和生产性实训等协同育人机制,让新时代大学生在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真实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进而在减弱“木桶效应”的同时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三、提高家庭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中的影响力

家庭既是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原初环境,又是传统价值观代际传承的重要载体。据相关调查显示,家庭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首要因素”[9]。由于受到“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衣锦还乡”等封建残余思想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都怀揣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希翼自己的子女能够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去获取一份稳定性强、社会地位高、福利待遇好的“体制内”工作。这种罔顾个人的性格、志趣、专业、理想而主观地把父辈的期望与梦想强加子女身上的做法,必将导致大學生在实现其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的过程中承载更多的压力、挫折和困惑。面对着人们对“铁饭碗”“终身制”的职业崇拜,家庭只有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灌输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和调整合理的就业期望值,才能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是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激励新时代大学生努力追求理性的职业理想。家庭环境是个人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关于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古人早就有“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的经典阐释,“孟母三迁”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般说来,在温馨融洽、民主理性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子女往往更懂得自己在选择职业理想方面的真正需求。反之,如果长期处于暴力争吵、专制强权家庭氛围的子女,则容易出现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误区与偏差。为此,家庭只有通过营造和谐民主的环境氛围,才能激励大学生在追求自己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创设和谐民主家庭氛围,加强交流沟通力度。家庭不仅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港湾,而且还是人们的心灵归宿与精神家园。为此,家长应当通过创设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摒弃越俎代庖的家长制作风,才能在跨越“代沟”的基础上实现与自己子女的坦诚交流,进而消除彼此之间在职业理想选择方面存在的误解与分歧。

其二是家庭成员彼此相互理解,共同克服现实困难。面对着自己子女的就业迷茫或创业失利,家长要从精神方面加大关怀与抚慰力度,通过耐心倾听、悉心指导来鼓励他们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既不悲观失望,也不妄自菲薄,只有努力克服目前暂时面临的困难与迷茫,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二是灌输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帮助新时代大学生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家庭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是大学生正确就业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环节。由于长期受到“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传统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家长在进行就业价值观灌输时既不考虑子女的性格是否适合、志趣是否满足、专业是否对口、理想是否现实,也不考虑个人主客观条件的差异,而一味地坚持要求子女选择高薪、稳定、清闲的“体制内”职业。家长这种不切实际的赶潮流、爱攀比、好面子的不良社会风气,必将进一步加剧我国“民工荒”与“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鉴于此,家庭教育必须通过灌输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才能帮助大学生在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培育优良家风,纠正就业价值观的偏差。良好家风培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要处处当模范、时时做表率,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把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子女,才能帮助他们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0],进而形成正确就业价值观。

其二是培养责任意识,抵御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家庭教育要有意识地培养子女报效国家、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责任意识,才能帮助他们在正确认识“小家”与“大家”“小我”与“大我”关系的基础上自觉抵御比地位、比收入、比身份等不良社会风气,努力形成符合时代潮流发展的就业价值取向。

三是调整合理的就业期望值,鼓励新时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期望价值理论认为,“个体完成各种任务的动机是由他对这一任务成功可能性的期待及对这一任务所赋予的价值决定的。”[11]新时代大学生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家长更是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对其子女就业的期望值,希望子女能按照他们心目中理想的就业地域、就业领域、就业薪酬、就业环境来选择职业。然而,家长过高的期望值往往会导致子女在确定就业价值取向过程中出现内心矛盾、心态失衡,取向混乱等问题,致使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进一步加剧。由此,家庭只有通过构建理性的就业期望值,才能鼓励大学生在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同时,及时地纠正就业价值取向的偏差。

其一是转变就业价值观,形成合理期望值。面对着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与国家就业政策的变革,家长只有形成“职业不分贵贱、行行出状元”的合理期望值,才能引导子女在进行自我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价值观,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

其二是正视现实就业压力,加强综合素质培养。家长要引导子女逐步克服“啃父母、拼爹娘”的依赖心态、“高不成、低不就”的摇摆心态,以及“怕受挫、惧失败”的恐惧心态,鼓励子女要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才能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的契合。

四、发挥个人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中的主体作用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新时代大学生发挥就业主体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激发了他们就业创业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既呈现出多元化、自主化、个性化、市场化等鲜明特征,又存在着理想化、兴趣化、功利化、实用化等诸多偏差。马克思曾经说过,职业选择是一种“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12]如果不主动地摒弃就业价值取向方面所存在的偏差,大学生就可能在就业态度、就业意愿和就业认知方面出现摇摆与迷茫,进而在其就业创业的道路上遭遇比别人更多的坎坷。由此,新时代大学生只有遵循“择己所爱、择己所长、择世所需”的原则,通过找准自我定位、加强自我教育和提升自我素质等举措,才能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一是找准自我定位,树立科学务实的就业目标。由于受到自我认知不足和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普遍呈现出理想化、兴趣化倾向,热衷于追逐“薪酬待遇好”“社会地位高”“发展前景优”的就业目标。大学生这种过度地强调实现个人利益和发展前途的就业目标,必将会进一步加剧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索取与奉献之间的矛盾。马克思曾告诫我们:“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13]为此,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在找准自我定位的基础上,树立科學务实的就业目标,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新时代大学生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目标的基本要求,围绕“我希望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能够做什么”的思维转变,制订好职业生涯规划,并在全面认识和评价自己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特长优势、短板缺陷的基础上,才能形成一个清晰的就业期望。

其二是改变传统的就业思维,形成正确的就业理念。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新时代大学生要在形成合理的就业期望的基础上逐步克服盲目跟风报考公务员、事业编、国有企业等“铁饭碗”的从众心理,努力将个人兴趣爱好融入到创新创业和服务基层的时代潮流之中,才能实现“好就业、就好业、成事业”的就业目标。

二是加强自我教育,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新时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功利化、实用化倾向。许多大学生对国家与社会需要置若罔闻,他们怀揣着“不着急”“不将就”“不顺从”“不差钱”的就业心态,宁愿待在大城市做“啃老族”“蜗居族”“赖校族”,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与行业建功立业。对此,马克思曾经尖锐地指出:“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却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14]可见,新时代大学生只有在加强自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才能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加强自我学习,努力克服功利化的就业价值取向。面对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人才需求结构的重大变革,新时代大学生只有通过对国家最新就业政策和法规的学习,才能更好地避免陷入盲目追逐薪酬、地位、待遇、前景等功利化的就业价值取向,并逐步融入到真正能够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其二是加大自我反思,不断提高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新时代大学生只有结合当前就业形势,对就业态度、就业意愿和就业期望进行深刻反思,并始终坚持把社会需要作为形成正确就业价值取向的出发点和归宿,才能在找到个人利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最佳契合点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三是提升自我素养,增强就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就业既是个人能力与单位需求相匹配的过程,又是个人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为核心的实力较量。由于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抗拒挫折的能力,新时代大学生一旦在招聘求职过程中遭遇碰壁或挫折时,就会因为情绪波动而更改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他们要么选择考研或出国深造来逃避就业压力,要么寄托于“拉关系、走后门”的捷径来实现就业。无论是暂时延缓就业还是依靠捷径就业,都反映出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综合素质与竞争能力。对此,大学生只有通过完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才能在不断提高自身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形成科学合理的就业价值取向。

其一是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新时代大学生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牢牢地把握住大学阶段这一人生中最为宝贵的黄金学习时期,通过完善知识储备,注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在不断提高其“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品格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15]的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其二是加大社会实践锻练力度,提升就业综合竞争能力。新时代大学生不仅需要刻苦钻研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需要他们通过参加技能培训、实习锻炼和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提升自身的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组织协调、实践创新等方面的就业综合竞争能力,才能在为就业增加砝码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的就业理想。

综上所述,新时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需要政府、高校,家庭和个人这四重维度来协同运作,才能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难”这个社会热点问题,以及目前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希望我们都能从理论实践上与参与好社会这部大机器的正常运转,从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19[02].

[2]李德顺.价值学大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3]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EB/OL].http://finance.people.com.cn/GB/8215/425547/431166/index.html.

[5][7][12][13][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8]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moe.gov.cn/s78/A08/moe_745/tnull_11260.html.

[9]彭豪祥,何伟军,张国兵.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J].社会心理科学.2010(5).

[10]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

[11]DORNYEI,Z,Csizer,K,Ten Commandment for motivating Language Learners: Results of an Empirical Study[ J]. Language Teaching Re-search, 1998(2/3).

[15]孙丽华.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3).

(责任编辑:劳丽丽)

猜你喜欢

大学生就业就业能力价值取向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
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
“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