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汉代印章赏析
2021-03-24杨阳
杨阳
摘 要:在考古工作中,印章是一类重要的文物标本,印章是墓主的第一身份证。济南市考古研究所20余年的发掘工作共获取多枚珍贵的汉代印章标本。这些印章不仅可以帮助考古工作者顺利揭开墓主身份,而且其小巧精美的造型和潇洒俊逸的篆刻艺术更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关键词:济南;汉代;印章;赏析
篆刻(印章)与书法、绘画、诗歌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艺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印,执政所持也;纽,印鼻也。”“印”字,形声字,左右结构,左半部是个“爪”字,即手,右半部是个“节”字,在古代有符节、凭证的意思,合起来就是手握凭证、印信,代表诚信。①现将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汉印介绍如下。
1 汉代印章的基本类型
古代印章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官印为官方用印,造型严谨稳重,上方有鼻纽穿孔,用以穿引绶带。汉官印分为文官印和武官印,印面一般為2.3~2.6平方厘米。文官印为铸印,武官印为凿印(为武官急赴前方战场佩带所用,也称“急就章”)。私印印面一般为1.1~2.3平方厘米,其形制、材质、大小、样式、内容没有硬性的规定,多体现主人的审美特点和印工的创作理念,因而是古印中数量最多、形式最为丰富的一类。
除名章外,还有闲章、收藏章和肖形章等类型。本文未作涉及。
为使印章便于携带,古人会在玺印的上方穿孔,系上绥带佩于腰间,这就是佩印。印纽,也称“印鼻”,最早只是为了实用,没有观赏价值。后来,随着印章的不断发展,印纽逐渐成为一种雕刻艺术和寓意象征。虽印面形状中规中矩,但纽制极为多样,有螭、龟、辟邪、虎、狮、象、驼、豸、羊、兔、凫、蟾、蛇等。其中以坛纽、鼻纽、覆斗纽为最常见,是印章的点睛之笔。有了造型生动的印纽,印章变得更加灵动,富有美感,显示了汉代工匠的巧思妙想。
2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汉代印章
2.1 汉男性官印
2.1.1 汉铜印章(M4∶8)
覆斗形印体,鼻纽。印面方形,有边栏,边长1.7厘米,通高1.2厘米,重11.95克。印章锈蚀严重,阴文篆书“曹王鈢”三字,模糊不清。“鈢”即印章,同“玺”。
2.1.2 汉铜印章(M50∶7)
方形印体,桥形纽。印面边长1.6厘米,通高1.5厘米,重11.51克。阴文篆书“鲁史临印”四字。
2.2 汉男性私印
2.2.1 汉铜印章(M90∶5)
方形印体,桥形纽。印面方形,边长1.7厘米,通高1.6厘米,重18克。阴文篆书“但(作为姓氏时音同“谈”)穫之印”。
2.2.2 汉铜印章(M120∶9)
方形印体,龟形纽。印面方形,边长1.6厘米,通高1.5厘米,重18.92克。阴文篆书“但诵之印”。
此龟形印纽极为精致,龟以四肢及尾巴撑地,前肢弯曲,后腿蹬地,肌肉结实,矫健有力,龟首向上高高扬起,眼睛炯炯有神,嘴巴以弧线表示,背甲纹路清晰,脖子、四肢及尾部鳞片皆以细线圆圈表示,造型活泼生动。龟甲右侧两腿之间有布纹痕迹。
此印章与同时期汉代龟纽金、银、铜质印章十分相似,推测为倒模铸造而成。
2.2.3 汉铜印章(M128∶15)
锈蚀严重。矮覆斗形印体,龟形纽。印面方形,边长1.4厘米,通高1.3厘米,重3.64克。阴文篆书“但贤之印”。
此印形制与M120∶9铜印章相似,但龟纽锈蚀严重,纹饰已模糊不清。
2.2.4 汉铜印章(M143∶17)
方形印体,兽形纽。印面方形,有横竖分栏线,将印面分为田格形,边长1.5厘米,通高1.4厘米,重10克。通体有布纹痕迹,纽内残有绶带痕迹。阴文篆书“但防之印”。
根据汉代印纽的类型来看,此纽应为辟邪、虎、狮或蟾,因锈蚀严重,无法辨识,在此将其描述为“兽”。兽首高高扬起,似仰天长啸,身姿矫健,前腿粗壮有力,后腿呈蹲坐状。
2.2.5 汉铜印章(M163∶11)
方形印体,桥形纽,纽的两侧似有两只四脚瑞兽向上攀爬,由于锈蚀严重,无法观其全貌。印面方形,边长1.7厘米,通高1.4厘米,重12.06克。阴文篆书“但□之印”。
2.2.6 汉铜印章(M165∶7)
锈蚀严重。穿带印,中间有长方形贯穿孔。印面呈扁长方体,长1.15厘米,宽1.14厘米,通高0.5厘米,重2.66克。一面篆体阳文“臣星晶”,另一面篆体阴文“但星晶”。此为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唯一一枚双面印。
除“曹王鈢”和“鲁史临印”无法确定墓主身份信息,魏家庄墓地出土的这些印章均为“但”姓人名章,推测此处曾为汉代一“但”姓家族墓地。汉代用印制度十分严格,帝王百官的身份常以龟、驼、马等印纽来分别。只有高级官吏才有资格使用龟纽印章。在但诵墓(M120)中,除这枚龟纽铜印章外,还出土了象征墓主身份的铁剑、玉剑璏和铁削,其中铁剑、玉剑璏和铜印章位于腰部东侧,铁削位于腰部西侧。①在但贤墓(M128)中,除龟纽铜印章外,另有铁剑1件,在腰部东侧;铁削3件,分别位于头骨西侧及腰部。②由此推断,沉睡于此的但诵和但贤二人可能是汉代武官,且官阶在一千石。在但防墓(M143)中也有铁剑、铁削各1件。除此之外,M128、M143、M165和M163中均出土大量禽类骨骼。M163中还发现了盛装禽类的红色漆器痕迹,说明“但”姓家族为当时贵族阶层。
除铜印章外,魏家庄墓地M106同出4枚汉代骨质章料。形制规整,呈长方体,边角略残。还有随葬陶罐2件,铁棍和铜带钩各1件,并没有直接表明墓主身份的信息,故无法判断这4枚章料的实际用途。
2.3 汉女性私印
2.3.1 汉水晶印章
印面边长2.4厘米,高1.7厘米,重18克。覆斗纽,贯穿孔,孔眼外大内小,喇叭状,由两端向中间对穿钻通,孔道呈“V”形。印体清澈透明,洁净无瑕,印面正方形。鸟虫书体阴文“傅恶女”三个字,庄重典雅,字体笔画线条粗细不一,雕刻行云流水,既有单腿直立的仙鹤,也有展翅翱翔的燕子,动静结合,栩栩如生(图1)。
2.3.2 汉玉髓印章
印面边长1.9厘米,高1.4厘米,重10克。覆斗纽,端正中有一个穿孔,孔眼外大内小,喇叭状,由两端向中间对穿钻通,用以穿引绶带。整体形制与水晶印章相仿,印面正方形,篆体阴文“妾恶女”三字(图2)。
这两枚印章代表着汉代高超的篆刻艺术。水晶摩氏硬度高,不易受刀,对篆刻者的技艺是一个极大的考验。这枚汉代水晶印章巧妙地将鸟的形象以概括、抽象的手法融于印文雕刻中,表现出一种轻盈柔美的神韵。将水晶的纯净透明和鸟虫体的潇洒俊逸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直观展示了汉代印工高超的篆刻水平。墓中同出的这枚玉髓印章,整体形制与水晶印章相仿,通体白色略显粉色,质地细腻莹润,光泽温和而不刺眼,材质与制作俱佳,为汉代印章精品。
除印章外,墓中还出土1枚封泥、7件陶鼎等随葬品。《汉书·路温舒传》中有言:“上善其言,迁广阳私府长。”颜师古注:“藏钱之府,天子曰少府,诸侯曰私府。”结合“诸侯七鼎”的汉代用鼎制度和封泥上“夫人私府”字样,可以推断出墓主为一位名叫“傅恶女”的汉代侯夫人。
2.4 汉吉语印
吉语印就是把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刻入印章,寓意美好。汉代是吉语印的鼎盛时期。济南魏家庄墓地M93出土汉代吉语印1枚。
汉石印章(M93∶5):深褐色,石质。覆斗形印体,无纽。印面方形,边长2.89厘米,通高0.91厘米,重18.42克。自上而下有阴文篆书“君宜官”三字,其中“君”字第二笔及第三笔雕刻时成为变体,向下延伸,将“宜官”二字包裹其中,三字巧妙地融为一体,具有较强的艺术感(图3)。印章边角分明,雕刻线条纤细,古朴典雅,整体光滑,应为使用频繁或经常把玩所致。
2.5 汉玉印
“佩玉”是古代贵族和士大夫身份地位和品位高雅的象征。由于原料稀缺,一般玉印均设计精致、雕刻精美,融实用性、艺术性和收藏性于一体。又由于玉质的状态稳定、不易腐蚀受损,故存世玉印的品相都十分完美惊艳。①
3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藏汉代印章的特点
3.1 小中见大,汉风巍巍
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汉代印章,不论何种质地的姓名印均布局合理,字体端庄平正、严谨浑厚,具有典型的汉代风格。
3.2 字体工整,古朴淳厚
以济南魏家庄墓地出土的姓名印为例,铸印的字体,朱文(阳文)和白文(阴文)都非常工整,平直方正,古朴醇厚,粗中见细。
3.3 玉印选料讲究,雕刻精美
腊山汉墓出土的水晶印章和玉髓印章选料上乘,水晶透明度极高且杂质极少,玉髓印章颜色均匀、手感油润。两者均属玉中佳品。潇洒的鸟虫体和端正的篆体更为印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3.4 寄情于印,把玩欣赏
吉语印印文有吉祥的寓意,或带有自勉的意味,印文少则一二字,多則十数字,形式、风格丰富多彩。
4 结语
汉代是我国印章的一个繁荣发展时期,由于开疆拓土,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印材种类丰富,加之冶炼技术和雕刻工艺的日益纯熟,汉印以其浓缩于方寸之间的精巧外观及其小中见大的内涵意境著称,是我国印章文化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汉印以其灵动的造型和丰厚的意趣,吸引着历代印章爱好者和收藏者们品鉴、研究,感悟这方寸世界中的手工雕刻技艺。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收藏的印章材料有青铜、水晶、玉髓、石质和骨质。所谓“方寸之间,气象万千”,作为中国篆刻艺术的典范和代表,小小的汉印不单是一件冷冰冰的权力象征,更透射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内涵。
(图片摄影:郝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