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文物保护
2021-03-24尚琪
尚琪
摘 要: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且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各民族间的地域独立和融合,使每个民族的特色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明不可或缺的部分。文物能够从侧面展现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为传承民族文化留下丰富的研究资料,对于了解民族历史、弘扬爱国精神、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使用文献研究法,通过分析总结相关文献,指出了现阶段制约民族文物保护的主要因素,有利于提升当前文物保护水平。此次研究对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民族文物;保护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性越来越体现出来。一个民族的发展要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民族文物是民族持续发展的根基。中华民族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得益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我们通过各种历史文物了解我国古代人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民族文物涵盖不同历史时期的方方面面,是时代的缩影,为我们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客观资料。文物按材质分类可分为石器、玉器、字画、金银制品等类型,按属性分类又可分为社会属性、科学文化属性等,其用途和深层含义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反映,由此可以看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有5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同样重要,少数民族在发展中与汉族融合的同时还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共同组成中华民族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物这一客观存在为我们了解民族文化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随着文物保护技术的不断发展,文物保护水平显著提升,但文物多样性对保护环境的苛刻要求,使民族文物保护在很多方面仍需要我们不断改善。
1 民族文物概述
民族文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特点和特色。一个民族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程度都能从文物中反映出来。民族文物是民族文化的体现,是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灿烂物质遗产,民族文物是研究民族特点、民族艺术发展的基础资料,是民族发展的价值性遗产和遗迹。民族特色文物有利于后輩研究本民族发展历程,特别是有利于研究少数民族历史文化。文化源于人民,通过文物了解文化,不仅仅展现了我国文化的丰富性,更对祖国未来接班人继承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物作为文化的缩影,保护民族性文物,有利于推动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各民族间相互融合、和谐发展,更有利于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
2 保护民族文物的重要性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的物质载体,起到传承各民族文化的作用,是灿烂的中华文明最直观的体现。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并逐渐形成了极具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精神,丰富多彩的历史文物中蕴含爱国精神、团结合作精神。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和管理水平,有利于青年一代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了解中华文明,拥护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民族精神的不断强大,有利于增强本民族人民的荣誉感,增强当代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在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通过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提高中华文化在世界各民族文化中的影响力,将中华文明发扬光大,让世界人民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喜欢上东方文明。文物作为特定历史时代下的客观记录者,是显示国家文明、主权的重要证据,所以对民族文物进行有针对性的保护至关重要。
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烦琐、复杂,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除了需要政府和专业人员的参与,还需要人民群众有意识地参与民族文物保护工作,只有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使文物保护工作可持续、高水平发展。民族文物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全国各族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更有利于对青年一代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熏陶。加强民族文物保护,以客观存在的形式使人民群众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目前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通过参观文物、了解历史来对社会公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保护民族文物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发挥文物的爱国教育作用,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 民族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不断发展和完善,为中华儿女保留下了宝贵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保护是指在确定价值的基础上,对有价值的对象实行管理和维护。保护文物就是保护文物本身的信息和组成信息的来源,在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可靠性的基础上,对文物的整体进行完整保护。最重要的是,文物保护工作要依托文化特征和渊源进行合理的保护,凸显中国特有的民族文化,使文物的保护逐渐过渡到文化遗产保护方面,这也是多年来我国文物保护思维、保护方法发展变化的历程。在不改变文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证文物的真实和完整,中国文物保护工作借鉴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积累的经验,进行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注重对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以展现我国璀璨的历史文明。
经过多年的文物保护经验积累,我国文物保护工作者对民族文物保护提出了以下方法:
第一,对民族文物进行初步筛查、分析和整理。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在文物保护方面的各项投入和政策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关部门就已经协同合作开展了多次文物征集活动,中央向各民族集聚地区派出慰问团、访问团和调查小组,收集了大量极具民族属性的各类文物。
第二,建立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文物研究、保护单位作为民族文物保管、展出宣传、研究、教育的场所,建立健全民族博物馆和相关保护单位的运营和管理体系。筹建民族文化博物馆的工作在国家各级领导的积极努力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正积极进行。国家直属单位、学校,如民族文化宫、民族大学等都拥有民族博物馆或民族文物研究室,省区级博物馆有各省民族博物馆、民族文化宫等,民族文物保护呈现出地域性保护特点。
第三,举办风格各异的民族文物展览活动。宣传教育是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基本职能之一。民族博物馆和民族文物保护单位在广泛征集具有民族特色文物的基础上,举办民族文物展览,如新中国成立初期,大学举办的“少数民族文化展览”、西南地区举办的“西南少数民族文物展览”、中央举办的“中国少数民族文物展览”等活动。
第四,建立健全民族文物保护法律法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针对文物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地方性行政规章,它们系统阐述了民族文物保护的相关内容,民族文物保护有法可依,使民族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有了客观依据,更具执行力。
4 保护民族文物出现的问题
4.1 人民群众参与保护意识淡薄
由于文物离人们实际生活相对遥远,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触及文物,不了解保护文物的重要性,文物保护意识缺乏。经常会出现相关新闻报道,我国著名名胜古迹、风景区中部分游客随地扔垃圾、在名胜古迹上乱写乱画等,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文物的完整性和观赏性。
另外,相关部门对于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不够大,形式单一,人民群众对民族文物没有清楚的认识,不能认识到民族文物的重要意义,两者的叠加造成了人民群众不能自觉地去珍视和保护民族文物,文物保护主观能动性缺失。
4.2 缺少对民族文化的了解
部分文物保护工作者在对民族文物进行整理和保护时,未能做到实地调研,对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物质、精神文化方面的特色、意义等没有深入了解,有时可能丢失了一些重要民族文化信息。
4.3 缺少保护和研究的经费支持
文物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此为依托才能加强保护文物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监测监控设备的引入与运用。目前很多博物馆很难达到文物保护的标准,主要表现为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差、文物防潮保护不到位、警报监控系统不完善等问题。对于无法移动必须保留在原地的文物,因缺乏保护经费,缺少专业技术支持,文物在原始环境中不断被侵蚀,甚至无法修复,最终失去保护价值。
4.4 民族文物保护工作不受重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为民族文化意识的淡薄,城镇化发展使中国民族文物所处环境不断恶化,大量民族文物加速消失。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民族文物的生存环境,民族文物岌岌可危。许多反映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的生产生活工具,逐渐被现代的机械化产品代替。如佤族使用的锯木取火、拉祜族的擦竹取火等各种取火器已经被火柴、打火机等现代化的工具代替。又如傣族代表性建筑村寨,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对传统寺庙以及白塔进行翻修或重建,有的还保留着原有面貌,有的则完全按照现在的建筑形式进行重建,失去了原有建筑文化的特点。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精美的地面建筑在自然环境的侵蚀下,已经出现腐朽或风化严重的现象,缺乏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民族文物随着时间流逝逐渐淡出人们视野最终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5 保护民族文物的措施
5.1 提高人民群众保护文物的主观能动性
培养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同保护修复文物一样重要。只有让民众对文物有更多了解和情感投入,整个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才能聚合在一起,否则文物保护工作仍然是不可持续的。文物保护修复专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把自己的时间都用在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如果人民群众的保护意识薄弱,不对文物加以保护,那么修复文物的速度远没有人为破坏文物的速度快。因此,提高人们的文物保护主观能动性是基础工作,同花费高昂的财力、物力和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去修复一件古文物同样重要。相关部门要制定有力的文物保护法规,保证法规的刚性执行能力;要经常进行文物保护常识的相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全社会的文物保护认知能力。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保护古建筑、古文物的完整,让文物长存于世,才能使后辈了解我国文化的发展历史。
5.2 普及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
对信息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发现信息技术需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色彩问题。要利用数码科技和扫描仪才能确保色彩完整、准确输入,而图片的质量问题则需要专业的图片管理团队。第二,技术难题。信息技术应用于博物馆中,运用FRID技术需要解决文物的安全问题,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运行速度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三,网络问题。博物馆藏品在面向公众进行展示的同时也必须加强对文物信息的保护,否则出现文物信息泄露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失。第四,知识产权问题。文物藏品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在文物图片化、数字化的推广中需要注意版权问题。第五,人才储备问题。因当前高校专业的划分,很少有人能够同时具有博物馆学和计算机技术两项技能,因此博物馆必须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升文物保护信息化水平。
5.3 国家加大经费扶持力度
一方面,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对文物保护有足够的认识,要具有长远的文物保护规划,逐步加大文物保护工作的资金扶持力度。政府及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可根据当地文物的产出量、经济发展水平、文物保护人力资源结构等因素制定相应的资金投入标准,同时积极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文物保护工作中,为全员参加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及相关文物保护部门需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限制其对文物知识产权的过度利用。
5.4 重视民族文物
文物是我国各民族发展过程中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同时更具有良好的文化鉴赏价值。文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文明瑰宝,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经过数千年的风雨和战争洗礼,有许多文物已经丢失。文物不同于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日用品,我们使用的日用品坏了还可以再生产制造,文物却不同,文物损坏后,文物本身带有的文化印记也就消失了,是无法复制的,即使再生产出来也是仿制品或赝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文物一旦损坏,就永远不能复原。没有众多的民族文物遗迹,文明古国也就名存实亡,失去其风采和内涵。要对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宣传,充分利用当地民族博物馆资源,采取丰富多样的宣传方法,让人民群众意识到保护文物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高群众对文物保护工作重要性的认知程度,引导人们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形成人人保护文物的良好社会氛围。
不同时期的民族文物是一部物化了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文物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水平和文化底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加强民族文物保护工作,让国人了解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政君.中国文物保护原则的发展与演变[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2):88.
[2]汪波.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要求探讨[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9):130-131.
[3]黄瀚东.我国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民族博览,2018(8):210-211.
[4]常平.基層文物保护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3):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