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釜底抽薪:从摄影出发的“去本体”实践

2021-03-24

画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本体论宁德物象

对任何人来说,第一次亲眼看见摄影都猶如目睹神迹,在须臾间纤毫毕现地复制眼前的物象,这种魔力属于上帝,所以人们叫它“上帝之眼”。因其如此神奇,总有人试图从哲学上赋予它一种排他式的界定。有关“摄影本体”的讨论到了近乎陈词滥调的地步,这种程度的本体论执迷大概是摄影所独有。关于这个“本体”,尽管难有定论,但是“客观复制外在物象”是最大公约数,在本体论者看来,这构成了界定摄影与非摄影的首要边界。

这种本体论执迷与当代艺术格格不入。当代艺术首先是反本体论的艺术,反对墨守成规、挑战惯常经验是题中应有之义。今天,摄影在当代艺术场域中无处不在,但是追问何谓纯粹的、独立的、本体意义上的摄影却越发像是刻舟求剑。相反,媒介的驳杂与混沌状态自身,构成了很多人创作的逻辑起点。这期特稿所邀约的6位艺术家,虽是从摄影出发,但是却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本体”与“实在”,转而寻求对虚空、抽象和不可见之物的表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图像不再是凝视某个外在之物的肉眼经验的视觉副本。所谓“釜底抽薪”,抽离掉的是对客观复制的依赖,对肖拟物象的迷恋,同时也不再有“决定性瞬间”的原教旨执迷。他们在各自的脉络上重新思考与实践着“摄影与物象”“摄影与时间”的缠斗。

王宁德的《有形之光》中,每一块碎片都是对银盐颗粒或者数码像素的模拟,但是更重要的是,这种模拟同时指涉了摄影的“物性”与“虚幻”。在这个意义上,或许王宁德才是那个了悟并且清晰阐述了摄影“本体”的人,尽管他同时解构了它。

黎朗在与父亲有关的照片表面写满了父亲在世上生活过的30219个年月日,用一种“以时间换时间”的笨拙,完成了让已经一笔勾销的生命时间显现与永驻的救赎。

蒋鹏奕的作品生成于一个取消了具体对象和光学折射的化学反应中。《亲密》让荧光纸和感光胶片在暗处“亲密”接触,《预见》则是把食物残渣直接置于相纸上催生出一种不可精确度量的反应。

骆丹把《回光》称为“一次艺术的‘伪科学实验”,激光发射器在黑暗中照射到光洁曲面时产生的“爆炸式”反射,提示了一种如同置身全息宇宙图像面前的超自然体验,由此触发一系列关于空间、秩序、结构、实体、虚幻的思考。

董文胜的《波澜恣意》是在持续打开的相机快门前手持激光笔恣意挥洒,光的轨迹变成了底片上的水纹。“‘水本身就是时间与记忆的载体,骚乱的流动线条则是植入了古代绘画的视觉经验。”

李舜的《林泉高致》和《格物致知》则把光轨迹作为素材,经过无比繁复的选取、比对,组合成了“抽象水墨画”和“书法名帖”。

这6位艺术家的创作都致力于一种对肉眼经验的消解、重构与拓展,致力于突破而非守护“摄影”作为一种自足媒介的边界,超越了时间的破碎与不可见,也超越了摄影作为单一媒介的自洽逻辑。“这还是摄影吗”不是他们要去寻找答案的问题,而是让作品生效的语境。(郑梓煜,本期特稿策划人)

猜你喜欢

本体论宁德物象
宁德时代为何是新“股王”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宁德时代新技术或使电动车续航超800公里
宁德车里湾锂离子 动力电池基地已开工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本体论视域下大学本体要素及资源分类探析
“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之术语辨析
浅议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思维方式
庄子美学思想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审美关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