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春节”记忆
2021-03-24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建设国家的政治理念与延安古老的民俗民风相结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红色春节文化,留下了许多值得回味的红色记忆。
年画和春联
年画和春联,是人们用以表达美好愿望最直观的载体。传统旧年画以民间传说或历史故事中的神仙悍将为主角,门神以钟馗、秦琼、尉迟恭为主。1938年年初,艺术家们创作木刻年画《五谷丰登》《保卫家乡》发给农家张贴,开始了新年画的创作并逐步推广。1942年,年画研究组的成立,不断改进了年画创作工作,在技术上运用民间形式,力求适合当地民众欣赏习惯。内容上则以歌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主,充分展示边区军民的新生活新风貌,深受群众喜爱。
春节的对联,从内容的选择到张贴的时间,在传统延安民俗中都有特殊要求,与年画相比,寓意更深且讲究个性,更能传达民众关切,也更具宣传教育价值。在边区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延安民众自发创作了许多以抗日战争与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新春联。例如:自由平等除旧岁,民主政治过新年;过新年坚持抗战到底,除旧岁反对妥协投降;有牛有地有劳动家家足食,自种自纺自织布个个丰衣。
这些春联遍布边区,勾勒出延安人民内心的自信与激情,切实起到了识字课本与政治课本的教育作用。
“新秧歌运动”
陕北有许多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如打社火、闹秧歌、说书、唱酒曲等,是欢庆节日或婚丧嫁娶中广为运用的表演方式。其中闹秧歌群众基础最为深厚,是延安传统春节文化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往往要从大年初一延续至元宵节。延安时期,秧歌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延安红色春节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文艺界掀起文艺大众化的新高潮,一场“新秧歌运动”应运而生。在“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指引下,大批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学习和采用传统陕北秧歌的艺术形式并加以改造,以边区军民实际生活为主题,创作《拥军花鼓》《兄妹开荒》《摇花篮》等一批新秧歌,于1943年春节期间亮相延安街头。为配合“双拥运动”,延安各界举行了军民联欢会、拥政爱民大会,延安文艺界在金盆湾、南泥湾举行劳军慰问大会,新秧歌剧的演出成为所有活动中最抢眼的文艺节目。
政治宣传
在陕甘宁边区以外的蒋占区,共产党各级组织、各级部队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力量,积极利用春节民俗开展政治宣传活动。1947年春节期间,晋中多地群众向阎(锡山)军发动宣传运动,大束传单、贺年片、年画送到阎军官兵手中。投诚到解放区的阎军40师2团的一位连长说:“大家抢着看八路军传单,当看到‘你父亲、妻子等你回家团圆,替阎锡山送死太冤啦时,许多人都哭了,不久就有40多人開小差。”阎军41师1团的运输兵张根富等4人跑过封锁线后,兴奋地取出藏在衣袋内的“通行证”,对民兵说:“你们发得太少了,想走的人太多了。”阳曲某村阎军武装20余人,经群众慰问、捎话后,全部投诚到解放区。在有力的春节政治宣传下,许多国民党官兵毅然放下武器,站到人民这边来,瓦解了国民党军队,对战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组织人事报》《中国档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