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比较分析

2021-03-24李青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比较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

李青

摘 要:通过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期广西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比较分析,了解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为高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提供科学依据。采用自编的调查问卷,分别于2020年2月6日-12日,4月8-9日对广西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调查,结果表明:疫情后期大学生情绪状态比疫情初期平稳;疫情对本身就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影响较大;相较于男大学生,女大学生情绪受疫情影响更大;相较于其他培养层次的大学生,专升本学生受疫情影响最小,中职升本学生受影响最大。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11.039

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肺炎是一种突发性、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肺炎疫情确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情绪复杂多变,且易孤独、易苦闷,同时由于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还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本研究在疫情不同时期,对广西某高校大学生进行网络问卷调查,旨在了解疫情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为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采用便利取样的方法,即通过问卷星分别于2020年2月6日-12日,4月8-9日对广西某高校大学生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收集到疫情初期有效问卷4305份,后期有效问卷4339份。疫情初期,男生1222(28.39%)人,女生3083(71.61%)人;专科234(5.44%)人,专升本145(3.37%)人,中职升本122(2.83%)人,本科3804(88.36%)人;疫情后期,男生1228(28.30%)人,女生3111(71.70%)人;专科255(5.88%)人,专升本133(3.07%)人,中职升本114(2.63%)人,本科3837(88.43%)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编的《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人口学资料;(2)《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该量表共90题,包括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10个因子。

1.3 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对所收集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等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调查结果

2.1 不同时期大学生基本心态对比

疫情初期(表1),大部分学生(79.02%)心理状态总体较好,少部分学生出现紧张(11.38%)、恐惧(3.81%)和烦躁(4.11%)等不良情绪。疫情后期,绝大部分(92.58%)的学生情绪趋于稳定状态,紧张(2.79%)和恐惧(0.53%)情绪明显下降,烦躁(3.27%)情绪略有减少。

2.2 不同时期学生SCL-90症状检出情况对比

调查结果显示(见表2),疫情初期大学生SCL-90各因子轻度、中度和重度检出率分别为86.69%%、14.87%和1.39%,疫情后期分别为77.24%%、13.25%和2.11%,总检出情况差异显著(P<0.01)。各项因子症状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检出的各项因子中,重度症状的人数略有增长,其中,疫情后期,强迫、抑郁、敌对和其他4个因子的检出率均高于疫情初期。

2.3 不同时期不同性别学生SCL-90各因子分值对比

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见表3),无论是疫情初期还是后期,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慮、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8个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大学生。且相较于疫情初期,后期男大学生在强迫、躯体化、敌对和其他4个因子上的平均分呈现下降趋势,而女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平均分却呈上升趋势。

2.4 不同时期不同培养层次学生SCL-90各因子分值对比

对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见表4),疫情前期,除躯体化和敌对因子外,另外8个因子均存在显著的培养层次差异。疫情后期的培养层次差异主要体现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敌对、偏执及精神病性6个因子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方差分析的事后两两比较发现,差异主要体现在:无论是疫情初期还是后期,专升本的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其他等9个因子平均分均低于专科、中职升本、本科等组别大学生;而中职升本大学生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其他等6个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其他组别的大学生。

3 讨论

(1)随着疫情得到基本控制,大学生的情绪状态也趋于稳定。疫情初期,心理状态总体较好的大学生人数占79.02%,部分学生出现紧张、恐惧和烦躁等不良情绪。疫情后期,92.58%的学生情绪趋于稳定状态,紧张和恐惧情绪明显下降,烦躁情绪略有减少,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状态向好的方向发展。这可能与疫情得到基本控制,日常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有关。

(2)疫情对本身就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影响较大。疫情后期大学生SCL-90各因子重度检出率高于疫情

初期,即重度症状的人数略有增长。其中,疫情后期,强迫、抑郁、敌对和其他4个因子的检出率均高于疫情初期。这表明疫情期间,使本身就有心理基础症状的大学生症状加重。这可能与疫情防控期间,长期居家隔离,日常生活被打乱、生活空间受限、延期返校、社交减少等因素有关。

(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情绪受疫情影响更大。无论是疫情初期还是后期,女大学生在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其他等8个因子上的平均分都高于男大学生。且相较于疫情初期,后期男大学生在强迫、躯体化、敌对和其他4个因子上的平均分呈现下降趋势,而女生在这些因子上的平均分却呈上升趋势。这表明女生在此次疫情期间的情绪反应较男生严重。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如在SARS疫情中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男性。

(4)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的培养层次差异,专升本学生受疫情影响最小,中职升本学生受影响最大。无论是疫情初期还是后期,专升本的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最好,10个因子的得分都比其他组别的学生低。中职升本学生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其他等6个因子上的得分都高于其他组别的学生。这可能是由于中职升本学生学习基础相较于其他组别的较差,面临的学业压力更大。

4 结论

综上所述,此次疫情对该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建议高校应根据当前疫情防控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动态监测,强化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多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心理辅导等相关讲座,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加强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不同培养层次大学生群体的培养差异化;创新心理育人形式,定向开展各类心理健康教育线上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展示的平台,促进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等。

参考文献

[1]程冉,王玉锋.领悟社会支持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6):907-908.

[2]李虹.健康心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305-317.

[3]苏斌原,叶苑秀,张卫,等.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时间进程下民的心理应激反应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5):79-94.

[4]时勘,李文东,乐国安,等.华北5 城市民众SARS疫情中心理行为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9):1025-1028.

猜你喜欢

比较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大学生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