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识圈:群体谐振下的未来境况

2021-03-24王旖旎

画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谐振书写社交

王旖旎

2020年的跨媒体艺术节中,姚大钧教授指导50余位来自中国美术学院开放媒体系(Open Media Lab)的年轻艺术家,推出“意识圈 Noosphere”展,用近60件充满科技感的大胆创想作品重新诠释了俄罗斯宇宙论学者维尔纳茨基(Vladimir Vernadsky)与法国神学家、思想家德日进(Teilhard de Chardin)的“意识圈”理论。之所以将“意识圈”设定为本次展览的主题,是因为姚大钧认为这个百年前的理论在当下具有独特的意义,尤其在后疫情时代,其所探讨的人类继地质圈、生物圈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新地质力量改变着地球的自然环境,促使地球进入进化的新阶段,这是个颇值得反思的议题。

德日进和另一位“意识圈”理论奠基人爱德华·勒·罗伊(Edouard Le Roy)将“意识圈”定义为一个新的思维层,一个高于并超越生物圈的精神领域,人类的精神将以独立于物质生命的状态运行,并最终汇聚成欧米伽点(Omega Point,指人类心智融合的最终状态),形成“超有机体”。这个颇为乐观的预见在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下,似乎虚与委蛇地另择叙事线发展:社交媒体从情感和认知上通过不断地协同校正,潜移默化地将一个个奇观转为日常又快速代谢遗忘,在无所不在的巨大网络社会中形成莫可名状的意识圈,却又逐渐趋同。这也引出了“谐振”作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一个批判性视角,而这些正是艺术家抵抗性创作的对象。

九大板块中的意识漫游

生态、灵光、刺点、戏弄、对视、书写、吊诡、消解、谐振,是本次开放媒体“意识圈”展览的九大板块,也是57位艺术家在对“意识圈”的思考中呈现出的9种创作形态。九大板块顺应对称上升的展览空间结构,它是对意识圈游历路径的空间模拟,从平面轴到垂直轴,从物质(生物)到意识扬升过程中的屈折和吊诡,最后以谐振的方式走向合一。观众在其中行走的行为,也意指个体融入意识圈过程中的状态流变。

本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均为开放媒体系的研究生和本科三、四年级学生。这些年轻人除了艺术创作者的身份外,与其他行业、地区的年轻人一样,共同存在于中国当下的数据生活场域中。群体与个体、爱与亲密、自我与他者、地缘与身份都被这个社交媒体代理所有肉身社交的特殊时刻置入混沌。从创作形式上看,这些作品迥异并多样:以赛博格设计、激光、AR增强现实、VR虚拟现实、面部捕捉、游戏、机械装置、手绘文学、伪新闻等媒介,对中国社交媒体、未来书写、意识网络、后真理、后人类、未来生物学、虚拟化身、虚拟现实、游戏理论、体外感知等议题进行剖析。

社交媒体的谐振现象

以社交媒体为方向创作,是开放媒体系自2010年成立后推出的第一个系列作品展览“社会媒体艺术现场”至今10年来,坚持以中国未来学为主轴开展研发教学方向中的重要一环。而“谐振”对应“社交媒体”,体现了开放媒体对意识圈思考的一大切入点:当下的社交媒体,使肉身区隔在2米安全范围外的个体以纯意识的存在形式,在电子终端显示的沟通进程中共鸣。它构建起的强大人际网络,形成了意识的“谐振”效应。

本次展览带来多件探究中国社交媒体的作品。开放媒体本科三年级艺术家们的“中国社交媒体赛博格”的系列创作,是以“中国社交媒体”为主题的研究型创作课程成果。课程从社交媒体平台的运作机制分析出发,以图绘形式对中国的代表性社交媒体进行解析,将沉潜于碎片表象下的社交媒体深层机制厘清。之后进行从元素抽取、草图造型、三维建模到实体雕塑的赛博格设计,将该社交媒体的机制以视觉造型的方式转化,使平台、用户、信息和意识以人机一体的状态“现形”为赛博格形象。此外,蔡宇潇在《另我宣言》中,用面部捕捉技术的互动装置让虚拟化身“另我”,与观众肉身“本我”同时互动诵读“另我宣言”文本,因由虚拟人本身的面部骨骼和面部捕捉下的真人表情同时运动产生的错位关系,向数字人类大潮诘问虚拟主体的存在之处;杨思韬在《网络观音窟》中以伪游戏的方式呈现中国声音交友软件中的情感和欲望的场景;王茜在《谁是水军?》中以三维影像和低频长音构筑社交媒体水军行为的具象化视听空间,塑造当下充斥异见旋涡的社交媒体水军情境的另一奇异感知版本。

在意识圈中书写未来

当下可见的意识圈现象,为我们指向了某种被动的未来路径。开放媒体的年轻艺术家们同样本着“未来导向”的坚持,立足当下的意识圈现实书写未来。

在“生态”板块,刘奕雯在《未来网生物》动态机械装置中,遵循生物分类法的“域、界、门、纲、目、科、属、种”进行推想,设计并在现场“养育”了一种虚构硅基生物在“种”层面的实体;赵润东的《野餐之后》《沙漠,将死之蜥》《狩猎队凯旋而归》铺开迷幻图像风格的未来图景,将自我偶像置入到科技意识的悖论荒野中。“嬉弄”板块中,余阳丰、李韵婵的《南方高速》援引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的小说集名,用伪新闻的形式,结合科幻叙事和中国网络“土味”素材,呈现因由技术分配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产生的虚构日常变态奇景。“刺点”板块中,王嘉辉、刘炜彬长达25分钟的VR作品《愿旅途漫长》,让观众的虚拟视点在多个不具名角色的对话和遍布刺点的高清实时渲染日常场景中巡游,提示后疫情时代的人之困境;罗心聆、申一涵的互动装置作品《脏数据黏着主义》面向支付宝的数据霸权,她们为如何轻松制造“脏数据”(错误数据)污染支付宝的数据池制作了教程,观众用手机扫描现场的支付宝小白盒,就能产生一条汇入数据池的“脏数据”,成为个体的平淡反抗。

如果说以上作品板块是艺术家们在意识圈中对未来的书写与形塑想象,那么“书写”板块就更加明确地关注“中文书写”在未来的形态。陈欣的《阿留边畿夜宇和机器学习书写》通过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的机器学习模型,从噪波信号中以极少的人为干预的方式萃取汉字符这一精神本体,用伪汉字符昭示汉字字形在人工智能参与下意义消解后的流淌和迭代。温辰旻的声音诗影像《直到吐出清澈的软骨》选取了人类历史行为中的“关键词”,这些语词由二人以方言念白抛出,在一个灭烟的日常现场暗潮汹涌地博弈。彭艺伟的《能工智能發展审讯署》则以空间互动游戏的方式研究超文本叙事与自主意识的角力。作品虚构了一个人工智能本位的劳工公司,以游戏进行员工的意识形态合格度测验,然而迷宫一般的空间建构,使超文本选择行为陷入被牢牢控制的无效循环的陷阱中。

在这个也许将成为历史转折的年份,我们尚不知未来终极的欧米伽点将会以怎样的形式突然出现。意识圈下的数据生活、社交媒体和它们生成的大众文化及线上经验,覆盖着当下社会群体,是本次展览的重要关切。而基于当下中国现实的未来推想和书写,作为方法,一直贯穿在本次展览中。

猜你喜欢

谐振书写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书写要点(十)
养成书写好习惯
无需设置箝位开关的箝位谐振直流环节逆变器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分析电路中谐振的原理与应用
关于RLC串联谐振电路Q值的测量お
书写春天的“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