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中华优秀文化传承相融合

2021-03-24吴亮璇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21年2期
关键词:青年学生自媒体德育

[摘要]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报告均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教育部连续下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将今后德育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衔接,优化相关内容。鉴于此,本文围绕自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践行视角,从文化引导、自信培育、为人处世、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层面,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自媒体;青年学生;德育;优化文化

[作者简介]吴亮璇(1992-),女,汉族,陕西省岚皋县人,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科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企党建。

[中图分类号] D64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1)02-0066-0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合理的解决政治与道德、文化与生活、法律与经济、思想与教育等等各领域的关系建设问题,首要强调的就是“民主法治”,兼顾各方利益,才能确保社会公平正义。其中,关于青年学生教育正能量和价值观培育问题,成为了重点关注内容。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这是近百年来的不争事实和真理所在。就目前来看,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思想价值成长环境面临着繁纷复杂信息的冲击,并游离于“现代”与“传统”的纠结之间,同时也是众多学校在德育教育管理层面需要正视和重视的新问题。尤其是受到自媒体时代的影响,不仅改变着青年学生社会化的路径,还影响到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一、自媒体视域下当代青年学生的道德信仰危机

(一)自媒体发展概况

从2004年Dale Dougherty开始提出web2.0至今,互联网的发展逐渐趋于强大。Web2.0的最大特点就是交互性,而在现如今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交互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发展到今天,在微博、B站上把个人品牌做得小有名气的自媒体博主数不胜数,从美貌与才华集一身的“papi酱”到能够和故宫合作,被粉丝称为人间仙女的“李子柒”,这些都是成功的自媒体代表。自媒体对人们生活产生重要影响,为政府与民众提供了更多交流的机会,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分享自己的信息。

不可否认,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自媒体的成功之处就是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甚至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均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与此同时自媒体网络兼具网络虚拟性、发布公共性、用户匿名性等特点,也就是在公共舆论领域,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的主体单位,逐渐与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媒体脱离。除此之外,自媒体也引发了许多社会性问题,如网络恶意谣言、诈骗信息泛滥等,不利于社会正向舆论的传播,对国家的长治久安造成严重影响,增加了政府管理公共舆论的难度,尤其是一些负能量、腐朽文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侵蚀。

(二)自媒体信息传播与社会影响

其一,自媒体环境下各类新闻信息传播速度快。其二,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将形形色色的人汇集在一起。大家彼此间原本可以互相交流,畅所欲言,但也有很大部分网民面对新闻时,习惯性的在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的情形下,便妄加评论。正因如此,近几年中国网民也拥有了另一个自嘲的称号“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

从互联网经济与自媒体产业整体发展态势来看,自媒体发展历程中的问题和矛盾,缺失一套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网络不良信息预防机制,对于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来说,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局面。因为当前与以往不同,随着互联网的全面普及,自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也造成社会形态发生变化。通俗理解,就是指人与人面对面信息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随之而来的是个人信息传播时代。借助媒体平台,一条信息,甚至可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传遍大半个中国。

此外,从网民群体受众来看。据2019年央视新闻专题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每月活跃于各大网络平台上的8—9亿网民用户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10%。从年龄分布来看,18—35岁的中青年人群占比超过7成。因此,完全可以说,网络社会早已与现实社会不可分割,已然成为了当下青年学生主要生活、学习、工作及消遣阵地。理论而言,这是一种进步体现,但由此也催生了一系列新问题。例如,刚刚过去的2月份,四川一名24岁青年学生在出租屋辱骂国人、恶言污蔑钟南山院士,可谓是全网皆知。尽管这种现象属于一种极端,但很大程度上也表明了自媒体环境下新一代的青年学生早已出現了道德信仰危机与文化自信危机,故亟待重塑。

二、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社会在发展,时代也在变迁。历史的经验教训不断提出警示,强国的根本在于教育、在于文化、在于人才。进一步看,当今社会是一个以多元思潮为主的多元文化时代。诸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即来自青年学生自身群体利益诉求与思想感情共鸣。从加强社会管理、培养社会青年人才的综合视域来看,达成群体的趋同性是引领青年学生思潮的关键所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演变

从优秀文化自身发展来看,其是与腐朽文化相对立的。作为一种文化,无论是任何历史时期、任何社会环境,都有优劣两面并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文化层面上的优劣并存并不是独立性的,而是与异类文化对比中区分而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内容中的优秀部分,主要就是通过与其他民族相对比后充分展示出来的长处,并且这种文化内质优势对于人类社会与历史的进步,的确起到了促进作用。

综合来看,优秀传统文化主要还是以儒家为代表,譬如,“仁爱、孝亲、礼敬、诚信”等。以上述内容为代表的传统道德文化,对于处在人格和道德意识养成关键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意义深远,且实践效果很显现,指引着学生积极主动改掉既往的陋习,以“孝敬、尊重、谦恭、诚信”等优良的道德传统作为着力点。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具体来看,中华传统文化实际上属于一种伦理型文化,按照古代的说法,伦理文化就是“崇德”文化,并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一直作为社会平稳发展的根基。通俗点来概况,就是指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其对于当时社会的发展及其历史进程的影响,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政治结构及其意识形态。

第二,重社会和谐与民族统一。中国的文化形态是以人伦关系为中心,以人为主体,无论是团体主义还是家庭主义,均是围绕着个体发展的价值思想,并在不违背整个社会发展准则框架之下,追求自己的行为与权利。换言之,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如此,这也是中华民族比较突出的典型特征之一。通俗点来概况,将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尽可能置于一个协调而又平稳的社会状态之下。

第三,重实际,过于追求稳定和人文教养。注重实际,追求稳定。但是,追求稳定并不等同于一成不变,而是在人类社会根基稳定的基础上,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继而在原有旧文化的基础上延伸与壮大。

三、自媒体环境下青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融合路径

(一)借助自媒体将传统政治文化融入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教育

文化是孕育道德的土壤,与教育关系更为密切。这也是早期研究中形成的观点。进一步来看,在人们所认知和认可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括了许多可促进德育发展的优势条件。

首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中来,有助于增强公民文化自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这也是华夏儿女引以为傲的地方。五千多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并发挥着其价值,激励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不忘过去、勇往直前。

其次,可积极主动出击,应对当前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多元文化思潮对青年学生的负面影响。当下新一代青年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缺失。故此,通过德育来对青年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各地方主管部门、各学校、各单位,应积极组织网络舆论引导和正能量宣传。以共青团为例,从2017年开始,共青团官微先后进驻抖音、快手、B站、贴吧等社会青年、大学生主要集聚的网络平台,进行引导和监督、互动交流与人性化关怀。通过定期推出优质的新闻、文章、视频等,积极迎合青年学生才能在引导并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新面貌方面,占据主动。及时发现一些典型问题,具体分析问题,强化后续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主导与内容多元紧密结合原则

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大家的主要任务仍然是学习,学习是根本所在。对于已经毕业的青年学生来说,更需要围绕着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人生价值。除了要学习专业科学知识外,还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约束自己,加强思想层面的学习。明确了自己今后发展的方向,就需要从观念意识上、从行为表现上加以转变。在此基础上,适当丰富内容的多元与方式的多样,确定其可推进性。

进一步看,要想切实达成这一目标,就必须紧紧围绕着社会发展实际,了解当代青年学生、关注当代青年学生。传统的教育与活动组织模式之下,很难通畅的完成任务和实现既定目标。相当程度上还是体现出了制度体系的固有缺陷。更为深入一点来挖掘分析,即教育平台与推进路径的匮乏。但是在互联网多媒体开放的环境下,尤其是信息的传播及其有效性,首先就较好解决了既往的局部难点。借助于多媒体信息技术,丰富内容、创新形式,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积极主动了解青年学生实际。

(三)自媒体时代下创新学校教育机制

在当前互联网自媒体时代,青年学生对于人生、社会、世界、生活的认知,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而这一切均源于“微生活”的入侵。通俗讲,即当代青年学生早已与新型社会环境相互融合发展,即社会环境本身就时时刻刻影响着每一个人。故此,只有因势利导,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分析当代青年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生存发展空间,包括学习、生活、交际、情感、娱乐等各个层面。所以,很有必要对教育者提出新要求,即对青年学生的行为特点实现全方位的教育引导。

在实践中,各专业教师应当一改以往的灌输角色,相互间形成“平等、互助”的关系。譬如,通过微信、微博等各类交涉工具,相互关注、评论、转发等,进一步倾听青年学生的心声,了解所思所想所需所动,才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

(四)借助“两微一端”,打造立体化的教育平台

所谓“两微一端”,是指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即当代青年学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最高效、频率最多的社交媒体平台。但是,包含并不局限于此,包括其他自媒体新媒体,均属于可尝试进驻的平台资源。譬如,共青团官微进驻全网较火的B站平台,结合近两三年的实际成效来看,B站在积极引导社会青年正能量学习、宣扬传统优秀文化和正确的价值观层面,公众比较认可。

借助一切可利用的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开展实时互动。移动互联网的崛起,使手机成为青年学生的贴心“伙伴”,通过移动终端,学生可以浏览网页、查询信息、了解时事热点、开展社交活动。对此,2019年央视新闻发布的一项数据调查中显示,各大网站、论坛活跃的用户中,70%以上均为90后。其中,本科以下学历占到9成左右。与此同时,90后活跃用户中,19岁以下的未成年群体占比超过了4成,换言之,至少1/3的网络活跃用户基本都是小学、初中、高中的尚未进入社会实践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涉世未深,并且处于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与信仰最关键的养成期。故此,需因势利导,借助两微一端,尝试着从学校教育和管理角度,打造立体化的教育平台。

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青年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德育教育的重要资源。譬如传统文化中包含的习惯养成、修身养性、天人合一等内容,对于塑造青年学生良好的品德、提升道德修养具有较强的契合之处。尤其是当前正面临西方不良文化侵入的危险期,塑造并保障青年学生不脱离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思想取向很关键。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社会德育课程紧密衔接,的确属于当下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提升青年学生道德水平修养与保持主流价值观的直接路径。应充分立足社会背景环境,紧随自媒体时代下的信息大融合、文化高效传输等既定特点与发展规律,重点围绕着青年学生的课堂教育,借助B站、快手以及各类新闻媒体、直播平台、社交论坛等,因势引导。

[参考文献]

[1]孔尚.思想政治工作中自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J].青年与社会(下),2018(12):166-166.

[2]吴宇灵.自媒体时代下青年符號消费现象及原因探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2).

[3]袁文华.“佛系青年”社会心态的现实表征与培育路径[J].当代青年研究,2019(2):45-50.

[4]张鹏飞.优秀传统文化和敦煌文化促进学校德育教育的思考[J].课外语文,2019(7):184-184.

[5]周政龙,龙郁华,樊泽慧.关于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对策研究述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8(1).

猜你喜欢

青年学生自媒体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论社会实践对农业类院校青年学生的素质提升的作用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