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大学博物馆对陆家嘴老旧社区的介入:从社区规划到艺术社区规划

2021-03-24王南溟

画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上海大学陆家嘴景观

王南溟

“艺术社区规划”是对以前“社区规划”在概念上的一种提升和具体工作上的新要求,它的重要性在于提示出之前的社区规划要转型到艺术社区规划。从创新学科来说这也是在新文科和新理工科上同时进行了拓展。

围绕着“艺术社区规划”形成的三个关键词——“硬微更新”“软微更新”和“再微更新”,也是在这类工作的概念上进行的必要区分,特别是后两个关键词,它们是对以前的“微更新”范围和方法的突破,代表了“微更新”的不同内容、“微更新”的过程和“微更新”新的评估系统。

每年的上海市城市空间艺术季容易让有些人产生做各种景观的欲望,我参加过的“2021年上海市城市空间艺术季”方案征集会议上就有不少这样的方案,好像一个个都在争着做包工头、做设计业务。我做“藝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的社区规划的时候,则将其置于艺术社区规划的实践中。就我们考察来看,陆家嘴不适合再做景观,特别是陆家嘴金融区,因为景观已经形成(设计景观更适合在乡村和待开发的平地),如果没有观念艺术的导入,仅做视觉上所谓的景观设计,即便拼死拼活地做,也还是不懂怎样进行在地性的思考。

在2020年的“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项目中,我策划的两场论坛(一共有八场),主题一个是“社区微更新与社会建筑:创意的历史在地性与主题多样化”,还有一个是“上海乡村与新江南:景观与图像的文化记忆与艺术乡建”。当代无论是建筑体还是景观规划,在被归之于“艺术社区”中的时候,已经不是简单制造一个形式主义的造型和环境,而是要将形式通过意义指向来转换,包括与记忆相关的痕迹、挪用的设计与情境对话后的形式重组及其功能生成。就像公共艺术中我们反对将雕塑做成行活,在建筑景观上我们也反对做设计行活。当然,今天的事实是建筑景观行活与雕塑行活一样多地充斥在各大城市之中,即便它们每每让专业界吐槽,但在运作系统中还是屡屡出现。

景观设计在陆家嘴楼宇周围是多余的,但它周围的老旧社区与商务楼宇群形成的鲜明对比,倒是陆家嘴社区整合的一个难点。社区微更新是陆家嘴地区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从景观的角度来看,社区微更新中很难有什么大而独立的景观可实施:第一,它首先不可能是大资本运营;第二,它的楼与道的空间余地本来就不多。陆家嘴社区除了高档楼盘之外大都是这样的老旧社区,走在陆家嘴金融区背后,老旧社区与商务楼宇群本身就形成了一个互为衬托的景观。只不过这样的景观不只是艺术设计的景观,更是一种人类学和社会学景观。回到陆家嘴老旧社区的微更新的问题,它其实已经构成了如何在微更新基础上进行再微更新的讨论:如果说社区微更新需要社区动员的工作,那么这样的再微更新就是一步一步地实现民主化,让社区微更新真正落实到社区自治的环节上。这也是“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根本程序,如果我们希望在政策上实现参与式社区规划的话。

社区微更新从原本主体上的由包工头和主管对接,转而为专业艺术家(设计师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求是艺术家型的)与市民的互动共生,除了通常与建筑景观设计在一起的“硬微更新”(我这样用词是为了做出一些区分),更需要重视的是“软微更新”,即我们通常讲的艺术进社区以后的“艺术社区”内容的生长。也许“硬微更新”是艺术家的一件社区作品,能让市民参与其中,而“软微更新”则是让艺术家成为市民的助手,这样的社区微更新是从内部生长出来的,一定包含了在社区中互动的内容。在今天,谈论“参与式社区规划”,那一定要涉及“软微更新”,它是一种不太容易见到表面效果的微更新,却是很切实的启动机制,同时从程序上来讲也是一种公共意识的培养。从软微更新开始,到一部分硬微更新的呈现,它不只是外观上的微更新景观,或者是单方面的设计师景观企图。事实上在这样的软微更新的前提下,景观企图反而是第二位的;或者说,为了能产生更好的景观,要先从非景观层面上来思考。景观设计容易让我们只看到表面而不考虑如何进入内部生活空间,比如对社区内部的结构(包括楼道)中的艺术营造能否成为社区微更新的一种,如果这样的微更新在社区规划中还没有更充分地被意识到,那么我们能不能用“软微更新”这样的概念来强调一下?我们先从软微更新开始思考,再转到设计师喜欢的硬微更新(如果是作为他们的作品,那么艺术家的话其实就会更偏向于软微更新本身)将是我们“艺术动员:当社区成为作品”项目所要实践的一个方向。也可以说,这样的社区微更新在这个项目中已经是设计中的非设计,并直接带来了这样的结果:设计是从社区中生长出来的物体,而不是外搭出来的,尽管在表面上它们同样是设计。

我在做社区枢纽站后特别关心哪些社区空间是可以做社区美术馆的。陆家嘴东昌新村的居民停车棚,现在叫星梦停车棚,原来是一个垃圾乱堆的地方。在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运作下,它从小区垃圾堆微更新到外有墙绘、内有秩序的一个停车棚。当地居民把它当作自己的星梦实体,因为停车棚对面的陆家嘴金融区地标建筑——上海中心、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东昌居民称为三件套)就像布景一样地在停车棚后面耸立着,夜色降临以后,高楼的灯光更是与小区形成了反差,所以小区居民自发起了“星梦停车棚”这样一个名称。2021年1月22日,上海大学博物馆举办了“‘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进陆家嘴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活动,地点就在这个居民区微更新出来的“星梦停车棚”。尽管受到了疫情管控的限制而取消了原定的论坛和新华网直播,上海大学博物馆的副馆长马琳还是为小区居民做了一次专业导览。这不但让上海大学博物馆参与了社区治理,而且也是“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与陆家嘴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故事的联结。为了体现居民停车棚与博物馆空间之间的平等,上海大学博物馆李明斌馆长要求星梦停车棚的展陈也要做成创意设计,委托与博物馆展陈同一家专职机构的设计人员进行展陈设计。在一个明显不具备展览条件的地方设计展陈,显然比在条件完备的博物馆空间来得不可把控,也困难得多,更有不按常规出规划的必要性。面对种种问题,设计团队在这样的居民区的停车棚中完成了空间的利用,他们在第一次考察后就做出了迅速反应:用停车区域分割的挡板所形成的空间作为展陈区域,这样三星堆的定制展架就与停车棚挡板彼此利用和呼应起来。这些图片的展示没有被考虑如何悬挂在空白的墙上,而是被放到定制展架的固定板上悬挂起来,正反两面都有。每当居民推车出去或者回家停车的时候,其实也就自然会直面“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中的这些文献图片内容,并与它们形成交流。整个停车棚原来的感应灯照明比较暗,这次因为是定制展架,内藏照明,形成了停车棚的光效应。图片展在星梦停车棚中的A区和B区展出,星梦停车棚微更新的文献图片则在C区展出。同时,三星堆考古发现的视频文献被制作成投影在停车棚播放,这更增加了展陈的变化。此外,设计团队还将原来停车位前贴着的红纸打印编号改为白色亚克力立体字制作,让灰色的挡板与白色的号码数字组成非常文雅的色调。“‘三星堆:人与神的世界特展进陆家嘴东昌新村星梦停车棚”活动首次挖掘出了居民停车棚作为展厅兼用的可能性,停车棚门口的海报栏,从海报设计到海报栏固定框制作都是博物馆式的水准,并且随着星梦停车棚首次引来上海大学博物馆的“艺术进社区”计划的助力推动,这些元素也塑造着居民停车棚中的博物馆气质,并告示着一种社会力量正在形成——如果引来专业的博物馆(美术馆),层层累加的微更新也是一种社区微更新的运作方式。通过博物馆学术项目的植入又产生出对星梦停车棚的“再微更新”的实践,上海大学博物馆足以代表着一种社区“软微更新”的力量。如同星梦停车棚在形成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支持和资助,这次它又增加了一个与社会建设职能部门完全不同的博物馆领域的进驻。令人惊喜的是,致力于平等与社区治理的博物馆(美术馆),已然进入了曾被认为是“份外之事”的社会建设之中。

猜你喜欢

上海大学陆家嘴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谢文利作品
长沙版“陆家嘴”崛起湘江西岸
韦萍作品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出版 聚焦老上大的红色历史
中东政治景观——阿伦德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