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生联动,方能走向有效

2021-03-24吉沐成

启迪与智慧·上旬刊 2021年2期
关键词:联动优化

吉沐成

【摘  要】  名画是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些教师仅对作品的构图、线条、色彩、肌理等进行剖析,顺带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作品内涵的人文性、技法学习的实践性和欣赏过程的愉悦性涉及较少。本文旨在通过青年教师自我同课异构,优化课堂导入、活动组织、实践方式等方面,提高了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优化;有效;联动

为了将扬州市“五个一百工程”之名画欣赏教学走向深入,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2020年10月份组织开展了“名画欣赏课优秀教学设计评选活动”,12月份又推荐教学设计一等奖获得者中的部分教师进行时长为20分钟的公开课教学展示。其中的公开课,上课教师先给县内骨干教师进行了一次展示,在研讨后进行修改,然后向全县中小学教师进行展示。笔者有幸参与,观摩了四位教师的两次展示,其中年轻的张老师《西斯廷圣母》一课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一、优化导入方式,学生激动

课堂导入是一堂课的起点,不同的导入方式对学生兴趣的激发、课堂新授内容的期待、注意力的保持等方面出现不同的效果。

第一次:张老师PPT展示《蒙娜丽莎》,询问学生认识这幅作品吗?知道作者是谁吗?在学生回答后,教师阐述“今天老师就来介绍一位和达·芬奇同一时期的大师拉斐尔的作品《西斯廷圣母》。”

第二次:教师课前播放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上课后问:“同学们,你们刚才听到的歌曲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说道:“是啊,妈妈——我们的母亲,她含辛茹苦、无私奉献,提供我们吃穿住行,陪伴我们成长,教育我们成为有用之人。”(讲述的过程中播放母亲陪伴孩子的照片)“歌颂母亲的艺术作品浩如烟海。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著名艺术家拉斐尔创作的名画《西斯廷圣母》,认识他笔下的母亲形象吧。”

两次导入比较:《西斯廷圣母》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小学生缺少相应的历史、文化等知识储备,理解起来很困难。第一次张老师利用家喻户晓的达·芬奇作品《蒙娜丽莎》切入,再因势利导切入新课,这种方式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而非小学生的角度,事实也证实他们对《蒙娜丽莎》的兴趣并不大,进入课堂情境较慢。第二次张老师课前播放少儿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一下子触发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他们回忆起自己和妈妈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母亲陪伴孩子照片观看中,在教师朴实的言语、深情地肢体动作引导下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状态,对作品《西斯廷圣母》的理解充满着期待。

二、优化活动方式,学生心动

围绕新授内容,教师要运用不同的活动方式调动学生去观察、思考、交流、感悟,儿童视角出发的新颖活动形式有助于小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

第一次:张老师按照“结合作品,分析背景”“观察作品,分析内容和主题”“观察画面,找出构图”“分析画面,了解技巧”四个部分对作品进行解读。第一部分首先展示古罗马《尼禄像》、中世纪圣母像、文艺复兴《西斯廷圣母》三幅画,让学生比较哪一件更加逼真细腻?指出“背景——文艺复兴”;第二部分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西斯廷圣母》,看看有哪些人物,这些人物又有什么样的神情特征呢?明确“主题——人文精神”;第三部分请一位同学说一说这幅作品用了哪一种构图?强调“三角形构图”;第四部分提问我们从一年级到现在一共学习并动手操作了哪些绘画的种类?同学们有兴趣更深入的了解油画吗?教师补充说明这幅画成为了圣母画中的精品,这幅画成为古典主义美的典范,成为后来绘画标准之一!

第二次:张老师在简单介绍完“圣母”“西斯廷”后按照“一是画了什么?二是怎么画的?三是为什么画?四是画得怎样?”四部曲引领学生识读、评价。第一部曲让学生仔细观察作品,个别交流“画面上都有些什么?”第二部曲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画家是如何表现人物形象的?”第三部曲学生思考“画家为什么要画这样的一幅画呢?”第四部曲学生自主评价“这幅画画得怎么样?”

两次活动方式总体而言:第一次教师讲得多,专业术语多;学生听得多,附和得多,理解得少。第二次,教师引导得多,补充得少;学生看得多,谈得多,理解得多。

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处:

一是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第一次是从淘宝购买的70×100厘米的带框挂画,第二次是喷绘的265×196厘米挂画。两次挂画,都比书本中的作品大了,学生看得更清楚了,但第二次不仅是原作的大小,更触动了学生的心灵。

二是美术作品主题的解读:第一次,教师阐述作品塑造了一位人神结合的母亲形象。第二次,教师主题是阶梯性地升华“母子之情(小爱)-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大愛)-人类命运共同体”。

三、优化实践方式,学生行动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名画欣赏作为美术课的重要内容之一,有必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第一次:张老师分发给每一个学生一张《西斯廷圣母》的打印图片,让学生以线描画、名画卡通化、在名画上进行添加等方式进行创作,可独立完成,也可2-3人合作进行。

第二次:张老师首先抛出问题“我们如何学习名画呢?”,接着呈现国外画家杜尚的《L.H.O.O.Q》、达利《蒙娜丽莎》、博特罗的《蒙娜丽莎》,国内画家靳尚谊的《青年女歌手》、冷军的素描《蒙娜丽莎-关于微笑的设计》、严培明的《蒙娜丽莎的葬礼》及同龄人运用线描、摄影、手工等表现《蒙娜丽莎》的作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交流如何学习《西斯廷圣母》的想法,并在课后完成作品的二次创作。

两次实践方式比较:第一次的名画二次创作,感受其形,材料单一,方式传统。第二次,以中外画家对经典的学习作为范本,提供给学生专业的方式;以同龄人的线描、摄影、手工等方式拓宽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引领学生在课内、课外进行创作,教师后期的跟踪很有必要。

综述所述,名画欣赏课绝不是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教学任务,也不是为了纯粹地教授美术专业知识,而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美术教师只有不断反思教学组织方式,不断调整、创新、有序实施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富有生机,提高美术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铁梅.百幅名画欣赏[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18.

[2]陶旭泉.中小学美术有效教学模式[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联动优化
优化问题设计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大策划意识的实用型广告人才培养方式探究
大连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模式研究
多展联动:“新常态”下会展业发展的新思路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
创新创业人才“三区”联动培养体系探讨
CAE软件操作小百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