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管理优化

2021-03-24李灿美

大学教育 2021年3期
关键词:空间分布中外合作办学优化措施

李灿美

[摘 要]在中外合作办学逐渐成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重要形式背景下,基于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提供的项目办学数据,综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法(GIS)和核密度估算法,讨论了全国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空间格局及特征。结果表明: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分布格局总体上是东多西少,东部省份集聚着较多的中外合作办学资源,西部省份的中外合作办学资源较少,部分省份没有中外合作办学,全国分布失衡。未来,可以通过有效执行国家宏观战略设计及利用“一带一路”机遇,有序引导中外合作办学的中西部互动,优化中外合作辦学的空间布局。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分布;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1)03-0126-03

一、概述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高歌猛进和自由贸易的繁荣昌盛,国际化人才日益成为赢得发展的核心。作为高等教育“三驾马车”之一的中外合作办学肩负着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创新人才、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中心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提升国际化水平、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办学发展不断扩大,受原有高等教育资源、地区经济及自然环境等差异的影响,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出现比较明显的“地理分层”,其区域间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也日益凸显。而科学合理的办学布局,对于顺利实现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目标具有基础性作用,也是解决西部地区中外合作办学快速发展问题的关键。

随着ArcGIS软件的开发,利用GIS技术对教育空间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合理的配置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问题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例如,刘宁宁探讨我国城市高等教育资源时,利用GIS分析全国288个地级以上城市的高等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特征[1];王树松等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探讨各省域高等教育规模的排名情况及地理空间分布特征[2];汪凡等利用GIS的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中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时空格局趋势进行研究[3];高新才等通过GIS空间分析法探讨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及协调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立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内在机制[4]。既有研究基于GIS分析技术,从空间分布等角度,提出了教育空间布局的具体情况和优化措施,通过优化促进教育布局结构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取得了很好的研究效果。但相关研究基本没有涉及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问题,对于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问题关注不足。

基于此,本文以教育部审批通过的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研究对象,以每个省所辖区域的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为分析单元,利用ArcGIS软件与技术,从2019年6月份的统计数据入手,研究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空间分布实际特征,揭示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分布的规律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可达性,为今后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布局优化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研究发现和发展对策。

二、研究对象

依据《中外合作办学条例》以及《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获得政府审批、依法取得办学资格的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据统计截止时间为2019年6月。本文收集了经教育部审批的包含全国28个省、121座城市的共计1915个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数。所涉及的全国性统计数据未包含台湾省、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数据。

三、研究方法与数量规模的确定

(一)研究方法

应用SPSS统计分析平台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应用ArcGIS分析技术与方法对各省及直辖市的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制图分析;应用核密度分析法实现各省及直辖市的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数量的密度分析工作。

(二)数量规模的确定

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考虑到中外合作办学层次不同,其申请项目办学的难易程度不同,故这里用专家打分法对不同办学层次进行了标准化系数处理:办学层次为博士教育项目系数为1,硕士教育项目系数为0.891,学士教育项目系数为0.756。

四、基于GIS的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分析

(一)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分布的总体格局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可视化方法,笔者绘制了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空间分布图。通过该图可知,从中外合作办学在全国的总体分布上看,全国1915个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多数集中在东部地区,西部分布比较稀疏,部分区域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减少的分布特征,全国范围内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从具体区域划分来看,其空间分布呈现出从东部沿海、中部地区、东北地区、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趋势。从各省及直辖市的总量数据来看,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苏、河南等省会及直辖市;第二层次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山东、浙江、湖北等省会。对比高值区,中外合办学发展的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新疆、云南、甘肃等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青海省与西藏自治区目前还没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从个别省份来看,由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与俄罗斯的合作办学历史较久,其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上均达到甚至超过东部地区的某些省份。这种布局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有关,同时也与我国悠久的高等教育发展历史密切相关。东部平原多,西部山区多的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东部地区良好的经济环境和优质的教育资源,最终形成了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集聚于东部沿海的空间格局。尽管我国近年来不断加大对青海、新疆、宁夏、贵州和西藏等西部地区及边远省份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倾向,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高等教育基础薄弱等条件限制,这些省份仍处于中外合作办学的“洼地”。

(二)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分布的空间密度分析

为了更加清楚地发现各省、直辖市的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的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的集聚性,笔者通过GIS的核密度分析法进一步对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空间集聚状况进行分析。根据核密度分析结果,从整体分布密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数量规模的集聚趋势明显,空间分布不均衡性突出,其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热点区”与“冷点区”分布格局。通过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对比发现,东部和中部地区核密度相对较大,东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已初步形成连绵集聚态势,中部地区主要集聚在省会城市,呈现出“小集聚、大分散”的格局,还未形成较大的集聚规模,西部地区由于本科高校较少、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间短、对外交流合作信息相对匮乏,中外合作办学的数量较少,没有形成集聚态势。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密度总体呈现“东部—中部—西部”逐渐递减的趋势。从省际分布密度看,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与城市群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呈现以城市群为依托的多核心集聚特征,尤其是直辖市及省会城市是中外合作办学集聚的核心区,核密度较高的“热点区域”主要为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附近,其次是江苏、重庆、河南、湖北、吉林等省和直辖市地区,第三层次为天津、山东、浙江、广东、河北、黑龙江等;“冷点区域”主要集中为宁夏、新疆、甘肃、青海与西藏等省会。

五、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布局结构调整优化策略

(一)有效执行国家政策,改善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布局的结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国家教育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国家连续出台的相关政策法规也为中外合作办学均衡发展提供了保障。但要推进中外合作办学更均衡发展,还必须坚持在国家宏观政策的背景下加强对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有效执行。如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就指出:“国家鼓励在中国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5];2016年4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完善教育对外开放布局,支持中西部地区不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引导沿边地区利用地缘优势,推进与周边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形成因地制宜、特色发展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6];最新修订的《教育法》也明确要求:“国家采取措施促进教育公平, 推动教育均衡发展”[7]。相关政策的出台,反映了国家促进中外合作办学均衡发展的政策目标。当然,目标的实现还将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努力和地方高校的配合。很多时候,国家政策只能是原则性的,政策的价值实现更多体现在操作化上。相关政策出台后,执行中需着力解决权责脱节问题,将政策落实在执行层面,切实提高政策执行的效率。

同时,中外合作办学本身也是一个需要不断建设与积累的过程,其不均衡的基础条件和历史因素也需要相关人士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根据办学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区域发展特点进行梳理。总之,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要明确发展目标,提高区域政策执行的精准性,让政策既符合现实的需要,也符合长远发展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进一步合理化。

(二)借助“一带一路”机遇,突破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分布的惯性发展

在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形成过程中,由于原本科高校资源相对比较固定化,而在原有本科高校基础上申请的中外合作办学也会受历史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导致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由于惯性路径的影响分布极不平衡,尤其是西部地区原有高校资源本身较少,发展规模上一直落后于其他区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新一轮对外开放体系[8],这为中西部的中外合作办学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发展机遇。而教育作为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9]。2016年7月,教育部牵头制定了《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阐述了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所提供的支撑作用,并提出中国教育要行动起来,倡导沿线各国建立教育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带动了沿线地区文化的对外交流,也为高等教育国际交流拓展了空间。在开放主体上,借助机遇,充分调动沿线地区的积极主动性,让西部地区从以往对外开放的边缘地区变成开放的桥头堡,这将为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带来新的动力。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上,要摒弃相对闭塞的发展观,充分利用现有的高等教育资源,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差异化政策支持,加大对外教育合作的频率与深度,积极主动加深与周边国家的中外合作办学,从而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进西部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发展。

(三)内涵与外延互动共生,形成中外合作办学的地区合作机制

内涵式发展是一种依靠自身的优势实现发展,而外延式发展主要是借助外在力量推动事物本质的变化与创新,注重事物规模扩大、资源优化分配等外在供给[10]。加强内涵式发展与外延的推动应是中外合作办学解决空间分布不均衡的重要路径。新时代中西部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需要通过内生与外推的共同力量来实现战略发展愿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优化教育资源区域布局,加快中西部地区教育发展,完善区域教育协作机制,引导高等教育资源布局由东向西梯度转移相衔接[11]。

基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及历史原因的综合作用,我国东、中、西地区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中存在较大差异,沿海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空间分布相對密集而中西部相对落后。作为中外合作办学薄弱环节的西部地区,对内要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借鉴其他地区的理念与思想,改善交通条件,拉近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及沿线国家的距离,创新办学理念,因地制宜,挖掘独特的文化底蕴,为西部地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增添一定的软实力;对外,搭建东部高等教育与西部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平台,汇集多方智慧,凝聚多方力量,创新西部中外合作办学开放共生的发展模式,通过由点及面、由线到片的辐射效用促进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分布,形成东西互济的空间分布新格局。

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的空间布局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参与全球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中国倡导与发起的多边合作机制和平台必将不断增多,地方政府应该借助机遇,为中外合作办学搭建发展平台,解决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区域高校本科层次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整体水平。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宁宁.我国城市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水平及空间格局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19(1):82-89.

[2] 王树松,范海燕.省域高等教育规模发展水平比较研究:基于2011年和2015年截面数据[J].高教学刊,2019(3):179-181.

[3] 汪凡,白永平,周亮,等.中国高校科创新能力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J].经济地理,2017(12):49-56.

[4] 高新才,杨芳.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测度:兼论其协调性[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6-92.

[5] 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实施办法[Z].2004-06-02.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Z].2016-04-29.

[7] 中国社会科学网.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新修订2016年6月1日起施行[EB/OL].(2015-12-28)[2019-11-18].http://unt.cssn.cn/gx/gx_gxxx/201512/t20151228_2801994.shtml.

[8] 王義桅.“一带一路”的中国智慧[EB/OL].(2015-08-04)[2018-04-16].http://cpc.people.com.cn/n/2015/0804/c191095-27410091.html.

[9] 郄海霞,刘宝存.“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构建与区域教育治理模式创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8(6):37-44.

[10] 瞿振元.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实现途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3(21):12-13+21.

[11] 国务院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EB/OL].(2017-01-10)[2019-11-18].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701/t20170119_295319.html

[责任编辑:刘凤华]

猜你喜欢

空间分布中外合作办学优化措施
白龟山湿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其来源分析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医院工资薪酬分配及优化对策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江苏省臭氧污染变化特征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
中外合作办学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