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增长的“反噬”

2021-03-24梁将军

销售与市场·渠道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瑞幸心智品类

梁将军

瑞幸的闪电战被浑水截断;OYO的红色风暴因为数据造假被扒皮;众多新消费品在下一轮融资时,也面临着巨大的利润拷问。这些都暗示我们:只是一味地往前跑,不一定能跑赢对手,但一定会遭遇“增长的反噬”。

为什么有些品牌可以健康增长,有些却遭遇了反噬?这是因为大多数品牌只追求“外增长”,而忽略了“内增长”。

外增长VS内增长

增长到底是在增长什么?

是用户量、销量、利润、市场份额,还是市值?这些看得见的增长,是外增长的范畴。只追求外增长可以赢吗?可以,但前提是外增长可以带来“规模效应”。

什么是规模效应?就是你越大,用户越难离开你;你越大,竞争对手越难和你平等竞争。比如微信,当你的好友都在用时,你就不可能卸载微信;比如沃尔玛,当销售额比对手大1倍时,就可以从供应商那儿拿到更便宜的价格,其他商超就更难和它竞争了。

但如果外增长无法带来“规模效应”,我们必须想办法让外增长转化为内增长。

什么是内增长?供应链能力、技术研发能力、组织运营能力、产品孵化能力、资金运转效率等,这些外界看不见的能力就是内增长。假如你想扩张产品品类获取新一轮增长,但发现新品上一款死一款,这是产品孵化能力没有增长;假如你想通过开更多的店铺获取新的增长,但发现新开店铺营业额差别巨大,新任店长水平参差不齐,这是人才组织能力没有增长。

无法形成内增长的外增长都是“虚胖”,体重越大、战斗力越弱。举个例子看超级品牌是如何获得良性增长的。百度大字版App推出最新广告片《你妈要啥》。疫情让很多人没法回家过年,于是外地的我们就用“买买买”来表达孝心。但百度告诉我们:年轻人的尽孝,不仅要“尽力”,还要“尽心”。

《你妈要啥》上映后,百度大字版App下载量激增。百度的这种增长方法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这种增长方法,就是场景化的产品开发+人文关怀式的创意。说它难,是因为就算你明白了百度的增长方法,如果你洞察不出准确的场景,提炼不出犀利的创意,你一样没法获得增长。

显然,百度式增长的关键不是预算和技术,而是百度能不能持续、稳定地输出高质量的洞察。

回看百度在2020~2021年的所有创意,我们会发现百度一直在用这种模式做增长。

六一:孩子今天不想补课,百度的“拍照搜题”为了孩子表示“不想营业”。

七夕:很多人会在百度上搜“七夕节送什么礼物合适?”,百度搜索页面显示:别问!感情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重阳节:如果你当天搜索“重阳节”,百度会用一条叫《你说啥》的说唱告诉你:别总让父母自己去百度,你才是父母最好的答案。

春节:百度推出大字版App,号召回不去家的年轻人,把声音放在父母的手机里,随时随地给父母一个陪伴。

当百度有了“连续输出高质量洞察”的内增长实力,才会有百度App外增长的可能性。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增长瓶颈,都是因为我们在内增长实力不足时,企图获得外增长。这就好比没练过长跑就去跑馬拉松,以为靠意志力就能撑下来,结果只会是半路猝死。而且,当我们不明白内增长的道理时,最容易错估增长的速度。

真正的增长不是下象棋,而是下围棋

多数人以为的增长,就是每个季度都保持匀速增长。尤其是上市公司,在财报的压力下,更会粉饰每个季度的增速。

下象棋和下围棋,是对“劣性增长”和“良性增长”最好的比喻。下象棋时,我们在乎的是每一个棋子的输赢。象棋的终局一般只剩下几颗棋子,一般而言,哪一方吃掉的棋子越多,他获胜的概率就越大。但下围棋则是相反。下围棋讲究的不是“吃子”而是“布局”,可能有人一直下得不温不火,但一旦在某一刻完成了棋子的布局,对方即便吃掉他再多的子也无力回天。

那么,现实生活更像下象棋,还是下围棋?显而易见是下围棋。在棋局里,我们不能过分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在商战里,我们也不能过分在乎一季一年的增速。真正的增长,不是匀速的,而是跳跃式的。

增长是需要能量的,而能量是需要储备的,这个能力储备期,就是内增长的周期。如果内在能量不足,拼命增长只会拔苗助长。

所以,不增长是增长的必要步骤。一直不停地增长,必然是畸形的增长。

当我们眼中是棋局而不是棋子时,就会明白:增长不是目的,战略才是目的,增长是战略实现的结果。而一切战略性的增长,都需要长期的布局,都需要忍受不增长的平淡。

还拿百度举例。大家都看到百度的《你说啥》疯狂刷屏,但很少有人看到,百度围绕“人文关怀”,已经输出了一整年的创意。用不同的创意聚焦同一个战略定位,百度经过整整一年的能量积蓄,才真正唤醒用户对百度的品牌感知。直到2020年10月底,才有了第一个刷屏爆款《你说啥》。

如果前两个创意没刷屏,百度就放弃“人文关怀”这个品牌战略,还会有《你说啥》的刷屏吗?而且,即便有了《你说啥》的刷屏,百度依然围绕“人文关怀”这个大的战略点,持续输出创意《你妈要啥》。

在《你说啥》里,代沟是从“你妈看不懂你的朋友圈”开始的;而《你妈要啥》里,代沟是从“你以为你很了解你妈 ”开始的。

创意不同,落点一致。所以,好的市场人只对战略执着,不对增长着迷。

不同增长周期,不同增长动力

增长不难,难的是持续增长。

大部分创始人的焦虑都是起初增速不错,然后某一刻突然失速了。于是,增加更多的产品线、铺更多的货、加更多的班,虽然增速上来了,但利润掉下去了。这是很多B轮企业的现状,问题出在哪呢?

问题在于,很多人没想清楚自己的增长动力是什么?不同品牌周期,会有不同的增长动力。

当我们进入另一个增长周期时,必须及时切换增长模式,才能获得新的增长势能。

一般而言,一个新品牌要经历四个增长周期,分别是:品类型增长、流量型增长、运营型增长、心智型增长。

品类型增长

品类型增长就是人们有了新的消费需求,但是还没有哪个产品能够满足这个需求。如果你推出某款产品填补了市场空白,你将获得天然的增长动能。

举个例子,新消费品牌“奶糖派”的slogan是“专注大罩杯”,专门给大胸女生研发内衣。大胸女生不仅很难买到合适的罩杯,而且一般都不舒适。所以,大罩杯的内衣一直是一块市场空白。“奶糖派”这个时期的市场增长,就是品类型增长,享受的是品类红利。

品类型增长最适合新创品牌,在没钱没流量的情况下,主要依赖产品就能获取增长。

但品类型增长最大的问题是:一旦成功,就会遭遇竞争者的模仿。

如果一个新品牌,没能捍卫自己的品类地位,被大品牌快速复制、弯道超车,它的增长就会停滞。所以,获得品类性增长之后,我们必须用流量来扩大品类战果,霸占品类地位。

流量型增长

流量型增长的逻辑是,利用外部流量渠道,快速扩大市场战果。流量的阵地总共有三个,分别是:产品、渠道、媒体。

90%的企业在做流量增长时,都先从外面的媒体下手,再做渠道经营,最后再调整产品。

我想说,这个顺序反了!

真正厉害的增长,都是先在产品和渠道下功夫,外部媒体只是辅助。

拼多多是靠产品的裂变机制来获取增长的,外部的综艺采购、信息流采买只是辅助;可口可乐是靠“昵称瓶”焕发青春的,媒体投放只是扩散信息的渠道。

流量型增长是品牌扩张期的核心手段,品牌要借助外部流量,快速、及时地壮大自己。但如果你的行业足够热、你的对手足够有韧性,你早晚会陷入同质化的竞争僵局。这时,流量型增长并不能帮你赢得胜利。

新的竞争,不取决于你从外部争夺多少资源,而是取决于你能从内部降低多少损耗,集合多大的战略物资。这个时候,就要用到运营型增长。

运营型增长

运营型增长是通过精益生产来降本提效,形成从内而外式的增长。

美国有一家叫卡麦克的电影院,它专门在小城镇建影院。它如何获得增长,与知名影院竞争?

这种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一定是走低价战略。但是,大影院也会放低价,你的现金流耗光怎么办?走低价,能不能赚到钱?卡麦克影院启动了一套运营策略,把自己的成本打下来,才获得了市场增长。

首先,卡麦克影院购买小荧幕,不买大城市里的大荧幕;然后,卡麦克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每个影院只聘用一个经理;最后,卡麦克走社区营销路线,靠熟人销售提高上座率。

这些做法看似和增长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正是这一系列的运营活动,才降低了卡麦克影院的成本,让其可以卖出更便宜的票价。也就是说,运营式增长的关键不是外部的布局,而是内部的改善。

运营型增长布局要早,但是收益相对较晚,一般在竞争高压期才显现出增长势能。但一切长效增长,最终都要回归到心智的争夺。心智才是消费的第一入口。品类创新、流量布局、运营提效,最终都是为了占据心智入口。

心智型增长

所谓心智型增长,就是激发消费者的自主购买欲,在消费者心理达成预售。我们对比一下瑞幸和星巴克就能看出端倪。

刨除瑞幸財务造假的问题,瑞幸用大师级营销,做出了超人般的增速。巅峰期的瑞幸积累了3000万左右的用户,平均每个月有900万以上的用户有交易行为。这绝不是单纯依赖用户补贴就能达成的增长。

但在2019年Q1季度,瑞幸用户出现了增长停滞,月度销售额出现下滑。是瑞幸不重视品牌心智建设吗?不是的。我认为是因为瑞幸增速太快,用户的认知速度追赶不上市场的增长速度。

所以,瑞幸必然会遭遇的增长反噬是:用户补贴还没让用户养成消费习惯,而心智认知还没有强到用户愿意花原价去复购。心智型增长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时间慢慢发酵。

而星巴克是时间发酵出的品牌,它虽然没有瑞幸式的增长,但它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把品牌忠诚度转换成产品复购。

尤其是这两年,当星巴克业务全面数字化后,它的会员增速惊人。光是星巴克会员卡的充值费,就可以占到全年销售额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意味什么呢?意味着星巴克可以把自己变成半个金融公司,用账面现金去投资,赚取更大的回报。

以上,就是不同周期下的四个增长模型。

结语

没有内增长的布局,终会遭遇外增长的反噬。当我们求而不得时,往往不是我们不够努力,而是我们还不配。先让自己配得上,才是真正的增长捷径。

2021年,你不仅要增长,还要小心增长的“反噬”。

猜你喜欢

瑞幸心智品类
瑞幸日内两度触发熔断股价收跌近13%
瑞幸财务造假
瑞幸奇袭: 咖啡平权者的下一步
瑞幸唯一的对手,是用户?
运动员心智游移特点研究:来自静息态和任务态思维取样的证据
让学生的基础心智在课堂中成长
大学生心智的二次构建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
孤独会加速老年人的心智衰退
2013年三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