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创造高质量民生
2021-03-24郑旭
郑旭
“在主要指标设置上,草案中有7个是民生福祉类的,是历次五年规划中最高的,覆盖了就业、收入、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民生领域。”国务院新闻办3月8日上午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就“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相关内容,同与会媒体作了介绍。
审查、讨论“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是今年全国两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指导今后5年及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纲要草案自两会开幕以来备受各方关注。
去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按照《建议》,国务院通过深入论证、细致研究,精心编制了纲要草案。
今年1月20日,国务院召开第五次全体会议,决定将纲要草案(征求意见稿)发往各省(区、市)和中央国家机关有关部门、单位征求意见。
胡祖才在3月8日的发布会上指出,纲要草案锚定了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了“十四五”阶段性任务,既注重贯彻新发展理念,与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充分衔接,又充分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注重使广大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
有评论认为,这份纲要草案顺应亿万群众的期盼,为增进百姓民生福祉、改善百姓生活品质实化了重大任务,量化了主要目标。新时代号角催人奋进,高质量发展重任在肩,唯有齐心协力干、加油好好干,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3月11日下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决议。党的主张、人民意愿,在这个春天里,通过法定程序转化为国家意志,成为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依据。
民生福祉新水平
《民生周刊》记者梳理发现,提请今年两会审查、讨论的纲要草案共19篇、65章、192节,约7.4万字,“民生福祉”独立成篇。
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制定促进共同富裕行动纲要,自觉主动缩小地区、城乡和收入差距,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纲要草案强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明确“十四五”时期,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控制在5.5%以内,并提出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关于新近5年内的新任务、新举措,纲要草案强调,要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机制,全面清理各类限制性政策;统筹城乡就业政策,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就业;完善小微创业者扶持政策,支持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等群体勤劳致富。
收入是民生之源。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基本同步,持续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纲要草案给出的具体举措有:一是强调“拓展居民收入增长渠道”,包括健全工资决定、合理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完善国有企业市场化薪酬分配机制;改革事业单位薪酬制度;规范劳务派遣用工行为,保障劳动者同工同酬,等等。
此外,还有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包括实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行动计划,以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等为重点,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等等。
纲要草案同时还强调要“完善再分配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等。
除了就业、收入,纲要草案在民生其他领域,也有明确安排。
纲要草案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教育改革,实施教育提质扩容工程,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构建强大公共卫生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以“一老一小”为重点完善人口服务体系,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提高到95%,优化社会救助和慈善制度;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不仅如此,纲要草案还提出,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基本权益。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儿童优先发展,提升残疾人关爱服务水平,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残疾人等群体发展权利和机会。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全面发展,提升未成年人关爱服务水平,加强家庭建设,提升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能力。加快补齐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著力增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努力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完善公共服务政策保障体系。
农村农业优先发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根据国家统计局新近发布的全国人口数量数据,随着城镇化进程推进加快,目前我国约有农村人口5.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量41%。
纲要草案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纲要草案要求,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
纲要草案还提出,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持续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稳步解决“垃圾围村”和乡村黑臭水体等突出环境问题。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健全农业农村投入保障制度,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出让收入、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农业农村力度。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主要帮扶政策和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要求,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实施脱贫地区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广泛开展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深化拓展消费帮扶。
共同富裕新要求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描绘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时,明确提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今年1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进入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更加注重共同富裕问题。
关于共同富裕,纲要草案明确的目标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提出的要求是:“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
该如何理解这一目标和要求?对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至少要从四方面来进行整体把握:一是,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是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二是,共同富裕是“全面富裕”,既包括物质上的富裕,也包括精神上的富裕,还包括环境的宜居宜业,社会的和谐和睦,公共服务的普及普惠。总之,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
三是,共同富裕是“共建共富”,实现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人民辛勤劳动和相互帮助,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共建美好家园,共享美好生活。
四是,共同富裕是“逐步共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既要遵循规律、积极有为,又不能脱离实际,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實现现代化过程中不断地、逐步地解决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