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探索*
——以西昌学院为例

2021-03-24叶长青曾陈萍朱洪浪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工程应用型学院

◆叶长青 曾陈萍 朱洪浪

0 引言

我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人工智能”“5G”等重大倡议、战略实施以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更高要求[1]。为了深化我国工程教学改革,2017年6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号召各高校对新工科教学进行探索[2]。自此,各高校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竞相开展新工科教学改革探索,从“复旦共识[3]”“天大行动[4]”“北京指南[5]”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6],逐步推动新工科建设,促使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

西昌学院地处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该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四川省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也是中央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学校坚持应用性、地方性、民族性办学特色,扎根民族地区辛勤耕耘八十载,面向四川,辐射西南,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务实创新、体健心康、尚美爱劳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立足攀西地区各产业发展对电子信息技术人才需求,同时结合自身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学科交叉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等学科改革模式,使得人才培养得到质的提升,培养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1 学科体系建设

西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研室共有专职教师14人,其中高职称教师3人,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13人,外聘教师8人。该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通信工程、数据通信工程、物联网工程以及嵌入式工程,由于师资力量限制,前期发展滞后,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高,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随后,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改革过程中,学校充分利用地市、产业、企业以及学校内部各专业的优势,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校企合作联合培养方式,请企业优秀工程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及实践课程教学环节,并将学生送到企业产品开发、设计一线进行实习。最终,学校通过协同多方资源,合理搭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体系,构建四方联动的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保障高质量应用型人才队伍的培养。四方联动学科建设运行机制包含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建设内容、多样化培养模式以及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平台,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多方协同的人才培养结构图

1.1 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学校在学科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过程中坚持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核心,紧跟凉山州产业发展步伐,主动对接地方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和布局,围绕凉山州农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农业”的学科交叉融合,全面提升本学科的专业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学科改革过程中,学校坚持以企业知识需求为导向,通过对不同企业进行深入调研,依照国家学科专业认证以及企业用人标准,由企业优秀工程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组成学科人才培养委员会,确定本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并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与修订产教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企业案例式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统一,在培养过程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导,也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1.2 基于OBE的课程教学大纲制定

学校学科改革坚持以成果为导向的教育模式[7],采用顶层设计方法,落实学校、二级学院和学科三层级的大纲制定。在大纲制定过程中通过学校提出宏观层面的发展要求,二级学院设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然后各任课教师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出本课程的预期学习目标,让学生具体理解、掌握知识并了解知识运用。制定课程考核评价模式,应针对课程的学习目标,制定出规范的评价标准,确保学生在每一个学习目标上都能得到合适评价。通过该评价模式,能够判断出学生是否达到应掌握的学习目标。

1.3 混合式课程教学改革

2018年6月,教育部发布通知,提出“各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8]。学校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采用MOOC+SPOC的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授课过程中注重课前教学、课堂教学以及课后教学的分层次开展:通过设定课前学习任务,让学生能够充分利用MOOC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完成既定目标,发现课程中的重难点部分;在课堂教学环节,课程改革摒弃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针对学生课前学习的难点进行案例式分析讲解,真正让学生掌握课程理论知识;在课后教学环节,通过习题和文献阅读,加深学生对于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了解当前所学知识的研究前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学校构建企业微项目和课程项目相结合的课程专业培养模式,通过引入企业工程师进行项目式实践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接企业人才需求,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此外,在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积极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落实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不畏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科学严谨的态度。

1.4 以ICT产业学院为支撑的创新创业大赛

学校紧跟当前信息技术发展浪潮,于2018年以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为契机,建设“西昌学院—讯方技术ICT产业学院”,引入企业优势资源融入学科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在学生竞赛方面,将优秀企业工程师作为学生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校外导师,不仅增强学生竞赛项目的前沿性,开阔学生的视野,而且激发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企业导师通过开展微项目教学,为学生营造市场情境,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潜质。

1.5 企业导师制教师的培养

学科建设过程中以ICT产业学院建设为契机,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主导作用,为学科中青年教师搭建起工程化的教学平台,培养一批实践教学能力强、教学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在培养过程中,教师以助教的形式参与企业工程师授课环节,不仅仅是学生的老师,还是企业工程师的学生。经过一学年的跟班学习,本学科的师资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2 学科建设成果

西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自学科改革以来,教学成果显著,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学科团队成功立项教育部应用型高校“信息技术+农业”教学改革。借助ICT产业学院和各类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参与“电子设计大赛”“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比赛,共获得省级、国家级奖励80余项。此外,该学科共建设20余门翻转课堂教学课程,创新了学科专业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提高了各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强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设计动手能力。

3 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西昌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改革的良好开端为学科后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但是该学科教学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学科整体实力不强,层次较低,现阶段只有本科层次教学,缺乏硕士学位授权点。目前,该学科尚未立项省级及国家级科研项目,整体科研水平有待提升。

2)学科缺乏学科带头人,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方向,教师还只是以教学为中心,缺乏科研前瞻性。

3)由于学校地处民族地区,缺乏学科经费筹措渠道,学科投入力度不大,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较少,学科改革难以向纵深发展。

4 结论

西昌学院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建设上突出应用型学科特色,加强产教融合下的人才培养,以学科建设为导向,积极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从顶层入手,着力改善专业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特别是引入企业工程师,从多维度提高学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取得较好的成绩。

猜你喜欢

信息工程应用型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江苏高速公路信息工程有限公司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信息工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计算机网络在电子信息工程中的应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学院掠影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