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区域联动发展的美丽乡村精品线构建
——以义乌市“多彩华溪”建设实践为例
2021-03-24陈楚文
陈楚文
金敏丽
金荷仙*
程秋怡
2003年,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历了示范引领、整体推进2个阶段以后,2009年开始,为了解决村庄、城镇、农业园、农家乐、景点等各自为政、点状分散布局的种种现实问题,率先尝试用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的思路[1],探索以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推动乡村区域发展的道路。2012年,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进入了围绕“两美浙江”目标的深化提升阶段[2],全省各地开始了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实践探索。
本文研究的美丽乡村精品线是浙江省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的阶段性产物,具有浙江特色的新概念和新思路。其定义可概括为:以公路交通线为纽带,链接城乡,充分挖掘、利用沿线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整合山水林田村镇等要素,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经济、提高生态质量、传承乡村文化为根本任务,融居住生活、农业生产、休闲旅游、生态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风景带。同时也是一条实现资金、人流、技术、信息从城市向乡村输送,生态农产品、生态旅游等从乡村向城市输送,带动沿线城乡区域发展的产业带。其特征是以县域为单元,政府为主导推动,村民和农业经营者为主体参与,以乡村发展建设为核心,以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以经济产业为目的,整合优势资源,融入乡土文化,完善基础设施。
中国关于美丽乡村精品线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景观规划设计方面。本文试图从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的视角,以精品线实践项目为研究案例,来探索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内涵与外延。
1 乡村精品线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
1.1 理论研究
目前,国内没有形成美丽乡村精品线系统的理论研究,浙江及全国多个省市正处于实践探索阶段。以“美丽乡村精品线”作为主题词进行文献检索发现,2014—2020年的核心期刊论文只有3篇,硕士论文12篇,主要从乡土文化[3]、乡土特色[4]、工艺材料[5]、设计方法[6]等视角进行精品线的规划设计研究。
国外的风景道(Scenic Byways)与美丽乡村精品线在类型上较为相似。风景道最早源于美国,它是一条土地所有权公有的,具备风景、历史、休闲、文化、考古、自然六大品质的道路,该道路不单指道路本身,还包括道路两边视域范围内的廊道景观,并且该道路须通过立法或官方声明来认定[7]。风景道的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20世纪初—40年代,风景道强调在驾驶中欣赏沿路美景的最佳感受;40—70年代注重景观面貌和历史特征的突出和保护,增加道路休闲功能和娱乐享受[8];以及80年代至今更加强调对道路景观、历史、生态等价值的保护,致力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之间的平衡[9]。随着时代的发展,风景道的理念与实践在不断完善与更新。
1.2 浙江省实践现状
浙江省位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自然资源丰富,山地、丘陵占70.4%,河流、湖泊占6.4%,平原地占23.2%,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10],依据山地丘陵、水乡平原、沿海等地形形成不同的聚落风格,各具特色的乡村聚落与通衢大邑、各大集镇相互连接,形成网络,犹如明珠布满浙江全域[11]。
2003年,针对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的城乡二元、资源浪费、生态危机等一系列问题,浙江省委确立了浙江转型发展的“八八战略”①与“千万工程”②,提出以规划协调和区域统筹的方式,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要求[12],17年来,浙江从“千万工程”到“美丽乡村”,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为实现城乡统筹和乡村振兴进行了一定的探索。
目前,浙江省各县(市、区)政府都陆续出台了相关实施政策和规定,推出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目标,并系统性、分步骤地推进实施。据不完全统计,至今,全省实施建设的美丽乡村精品线累计约400条(图1)。
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极大改善了沿线的乡村人居环境、完善了乡村基础设施,对于乡村的生态环境与文化资源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但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较多问题:首先是重设计轻规划,往往侧重于从微观的视角去思考设计范围内的建设任务,而对精品线沿线周边资源的考虑较少。正是由于缺少对周边资源的深入调研与挖掘,一方面,出现设计同质化、均质化的现象,导致了部分乡村的退化或消失;另一方面,缺少对沿线产业的统筹谋划与规划布局,导致精品线对产业的带动力不足。
图1 浙江省各市实施建设美丽乡村精品线数量柱状图Fig.1 Histogram of the number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quality lines implemented in Zhejiang cities
图2 义乌市美丽乡村精品线总体布局示意图Fig.2 Overall layout of the beautiful countryside quality lines in Yiwu
图3 义乌市“多彩华溪”精品线总体规划图Fig.3 Master plan of "Colorful Huaxi" quality lines in Yiwu
其次是重近期建设轻后期养护与运营,精品线建成后近期效果总体较好,但往往后续的养护成本较大,而且沿线项目的市场化运营不理想,建设与运营的任务大都集中在政府部门,难以实现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2 义乌市“多彩华溪”美丽乡村精品线实践研究
2.1 项目背景
义乌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为浙中地区重要城市,县级城市综合竞争力位于全省前列,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第二、三产业发达,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二元结构明显,差距逐渐拉大。2016年义乌市按照“建设美丽义乌、创造美好生活”的总体要求,强化机制,扎实推进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编制完成《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提升总体规划》,确定了“一环、三带、四片、十线”的市域美丽乡村空间布局,规划打造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全力建设城乡统筹先行区(图2)。
“多彩华溪”精品线为义乌市美丽乡村精品线之一③,起点位于廿三里街道,终点为华溪省级森林公园,沿线有西京、华溪、群益、里忠、李塘等数10个村庄,另外还有小商品之都发源地的“货郎担”文化、骆宾王故里等文化资源,祝公岩、华溪后溪等山水资源,里兆粮食生产功能区、果园、农田等农业资源。
2.2 总体规划
结合精品线沿线优越的山水林田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深厚的乡村文化资源,规划打造一条可赏彩色田园、可观多彩山林、可采金色果蔬、可玩多元乡村的精品线。将产业、文化、生态、基础设施相融合,以“串点成线、以线带面”的形式,创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乡村人居环境。
规划以农、旅产业资源为集聚片区,以绿色游赏廊道为发展带,形成“一线、三环、十六景”的结构布局。“一线”是由城区出发进入自然山林,纵贯南北、穿越村庄田园的精品线主轴线,“三环”为沿溪绿道休闲环、山林步道拓展环、乡居文化体验环,“十六景”为拨浪鼓文化公园、枫林染秋、花溪如嫣、农夫乐园、溪畔古樟、桥头公园、轻溪揽月、武岩揽胜、塘下塔影、水韵里忠、宾王故里、塘上花缨、古窑瓷印、竺阳石洞、后溪竹影、华溪森林公园(图3)。
2.3 人居环境系统优化
2.3.1 生态质量提升
在生态质量提升上,以构建山、水、林、田、园、村的生态安全格局为规划重点。优越的生态资源是乡村与城市最大的区别,也是乡村发展的优势和亮点。生态安全格局规划从保护生态资源的本底、重视生态廊道建设和突出斑块控制三方面对沿线自然景观进行生态修复。
首先结合精品线沿线省级森林公园和果林地种植区的林业资源,以“绿”为基调,以“彩”为点睛,用多变的造景手法和森林色彩搭配作为点睛之笔,做彩色森林建设,营造具有视觉感官冲击力、震撼力的森林景致;对现状周边破碎化农田基质进行保护和重建,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开展缓冲带建设,加强农田水源保护、灌溉系统、排水系统修复等,做好粮食生产安全优质的同时,提升农业景观,营造多彩的农田景观。其次是华溪、后溪2条溪流从森林公园蜿蜒而下贯穿全线,在生态廊道建设上尊重水系的自然特征,加强水源涵养和水质提升,全线修复生态驳岸,结合绿色骑行步道,营造以田、溪、山景为体系的健康廊道。最后在斑块上提高村落聚集度,村庄进行有机更新和集中整治,禁止占用农田、水域和林地。
2.3.2 人居环境建设
规划主要从植物景观风貌和乡村居住景观风貌两大方面切实提高乡村的宜居性。植物景观风貌的提升通过分析场地地貌特征,自南向北将植物景观分为城乡结合段、乡野田园段、自然山林段等不同的植物群落,形成分段化的植物景观主题。
“多彩华溪”精品线在深入调研场地景观风貌的基础上,充分尊重村民的需求,在沿线的村庄内或村口打造多个景观节点,营建具有乡土情怀、主题特色的小尺度公共空间。同时利用原有废弃的场地,挖掘当地原生态材料与工艺,继承传统的形制、色彩和肌理,就地取材,打造浓厚的乡土景观特色,激活村庄活力。廿三里街道作为国内外闻名的“拨浪鼓之乡”,将精品线的起点定为拨浪鼓文化公园,起到入口标识性作用;桥头公园利用原有废弃晒谷场地,引华溪溪水入园,结合自然置石,打造亲水嬉水空间(图4);溪畔古樟将原场地进行梳理,在保护华溪溪畔百年古樟树的同时,砌筑乡土石墙,放置当地老物件,营造特色的乡村生活场景(图5)。
2.3.3 基础设施完善
基础设施完善从宏观层面包括道路交通、给排水、通信等;微观层面在做好道路提升、建筑风貌整治、道路交通指示牌、路灯、垃圾处理站、驿站、公厕、公共服务站点等设施整治的基础上,将乡村农业产业与文旅发展相结合,引导各类资源、产业与服务的集聚。
在“多彩华溪”精品线中注重人车分离的道路交通体系梳理。在现有交通布局基础上,优化主干车道,将车行道原来的水泥路面改成沥青路面,同时利用溪流两侧的现状堤坝改造成为绿道,增加慢行步道系统;加强华溪后溪水源保护,实施村庄雨污分流改造,建设完成雨污分离的配套设施;在微观层面上将道路标识系统等一系列基础配套设施和绿道设计相结合,实现特色乡村绿道景观(图6)。
2.4 农业产业系统优化
2.4.1 引导农民发展特色产业
廿三里街道的农业产业以水稻种植与蔬果生产为主,坐落在廿三里街道的华溪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农田连绵成片、阡陌交错,面积约133.3hm2,该区种植的“乌米”在当地享有盛誉,各村庄兼有发展葡萄、桑葚、黄花梨、猕猴桃、柿子、李子、杨梅、枇杷等果木农业,深入挖掘并发展各个村的农产特色,重点打造以彩色田园、彩色蔬菜、彩色水果为主题的不同特色农业生产园区。
2.4.2 推广绿色生态农业生产技术
首先调整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对相同功能的生产区进行集聚规划,其次充分利用乡村绿道,在农作系统中推进各种农业资源高效流动,实现节能减排与增收的目的,促进现代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落实绿色有机生产理念,加大商品有机肥等有机养分替代力度,减少农药使用,实现有机农业循环。
2.4.3 创建区域农业公共品牌
在发展特色农产品基础上,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无污染、无添加的绿色衍生产品,并打造“华溪”精品农产品品牌,引导特色要素资源集中,培育壮大经营品牌主体,打造优势品牌产业;通过乡村特色的电商体系和线下销售模式,加强品牌宣传,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图4 桥头公园建成实景Fig.4 The actual scene of Qiaotou Park
图5 溪畔古樟建成实景Fig.5 The actual scene of Stream-side Camphor Tree Park
图6 “多彩华溪”精品线绿道建成实景Fig.6 The actual scene of the greenway in "Colorful Huaxi" quality line
2.5 休闲旅游系统优化
休闲旅游产业系统通过对现状要素包括乡居民俗文化、山林溪田景观、农业产业等资源的整合,以健康休闲养生为目标,围绕精品线周边特色文化资源、景观资源或特色产业,实现规模化的旅游体系,同时结合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及景观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13]。旅游产业体系优化的核心思路为以农业生产为基底,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打造创意农业衍生产品,提升农业产品的附加值,使区块内部农、文、旅与周边乡镇及城市的旅游配套设施相互关联,形成特色主题景点和旅游景区,如拨浪鼓文化公园、竺阳石洞、农夫乐园、农家乐、采摘园、自然教育基地等(图7),带动城乡的同步发展。
根据优化思路,“多彩华溪”精品线的旅游系统是从健康养生、农事体验、乡居文化、运动拓展、服务配套五大方面打造不同的旅游项目。
健康养生结合农业生产,开发无污染、无添加的绿色食品,如“乌米”、葡萄、梨等果蔬农产品通过生产型产业园中的动态农产品营销,让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承担风险并共享健康收益;农事体验在开展采摘、观光、游览、耕作等参与体验活动的同时,创建主题集市、影视互动、一日农夫等多样的旅游活动形式与场地空间,如农夫乐园、梨园、百果飘香园等;乡居文化将在具有拨浪鼓文化、李塘村骆宾王文化、里忠村红色文化特色的村庄,结合地方历史建筑,设立文化展示馆、文化展示园,组织节庆活动、文化宣传活动推广原生态文化;运动拓展通过环溪绿道、山林步道,开展休闲骑行、户外拓展、溯溪探源、徒步健身等活动;服务配套从吃、住、游、养、学、购等多角度发展休闲旅游配套设施,包括开发民宿、乡村酒店、养生餐饮、主题餐厅、茶吧水吧、民俗演艺、露天影院、手作工坊等项目。
3 美丽乡村精品线研究策略启示
3.1 以点串线连片推进,构建区域联动产业带
美丽乡村精品线在带动区域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通过精品线实施建设,将沿线的重要节点进行串联,从而带动沿线片区的整体发展,最终实现城乡统筹、区域联动的发展目的(图8)。
3.1.1 政府引导,规划先行
美丽乡村精品线不是一个短期的工程项目,是关系到全域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重大问题,应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高度。如何发挥精品线在全域发展的引领和驱动作用,统筹城乡要素,实现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高屋建瓴的推动引导,需要系统性整体性的规划,将全域山水林田湖园村镇一盘棋考虑,对特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与有序梳理。同时,精品线需要结合区域交通、村镇发展、土地利用等规划布局,近远期统筹考虑。
乡村精品线布局应以交通为主线,以沿线的重点村庄、重点产业、重点旅游资源为节点,通过节点间的互联互通,高起点谋划,环境改善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导入有机结合,最终推动整体发展。
3.1.2 共建共享,积极创新
在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过程中,应充分体现精品线的“公共”属性,以共建共享共治为原则。政府为规划者、引导者、推动者,而不应谋求成为完全主导者。一方面,重视与开展发挥精品线沿线重大产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对接工作,积极鼓励村民、家庭、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精品线的投资建设和实施,发挥其在市场联动与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村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引导乡村高质量建设发展,切实有效解决乡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让村民参与建设、运营,全方位享受建成后的成果和红利。
通过政府、企业、村民等多方积极参与、共同建设与管理,来美化乡村环境、提升乡村生活、激活乡村经济、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精品线具有创新活力,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3.1.3 要素流通,融合发展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背景下,通过精品线的建设,将集聚在城市的人才、资本、技术、文明、价值观念以及其他资源要素导入乡村,给乡村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创新活力。通过城市要素资源向乡村的流动,以城带乡,吸引年轻人回乡创业、就业,促进农村的产业兴旺,实现农业
图7 休闲旅游系统优化思路图Fig.7 Thinking diagram of the optimization of leisure tourism system
图8 精品线区域联动发展示意图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of quality lines
3.2 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打造美丽经济风景带
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重大民生工程。既要长远规划也要分步分期、重点突出地有序推进,人居环境的综合整治提升是美丽乡村精品线近期建设的重要抓手。以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为主要手段,融合相关学科的方法,激活沿线的乡村发展,将景观、生态、生产与经济融为一体。
3.2.1 提升基础,完善设施
一般来说,精品线首先实施的是以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改造提升工程。主要有生态修复治理、生活设施提升、生产设施改善三大方面的工程。具体包括乡村公路改造提升、公共交通和停车设施完善、沿线绿化景观提升、环卫设施配套,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美丽河湖、美丽花园、美丽庭园、慢行系统营建与相关配套设施等项目内容。
3.2.2 挖掘资源,凝练特色
乡村景观具有高度的异质性、自然性与人为参与性,但是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景观同质化、建设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农村现代化。同时随着现代农业的开展,农村又为城市提供乡村生态旅游、生态有机农产品、自然教育、休闲体验等内容。
通过精品线将城乡进行串联,实现了城乡之间的要素流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最终达到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共同致富的目的。题。因此,在精品线的具体规划设计中,既要深入挖掘每一处资源价值,又要结合乡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最终聚焦于沿线最大的资源特征,将其凝练成个性鲜明的精品线主题与特色,突出每一条精品线的重点与亮点,形成差异化发展。从区域层面形成一线一特色、一线一主题、一线一产业的精品线系统架构。
3.2.3 回归乡土,营造场景
乡村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相互融合的结果,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的集成。精品线景观的营造应特别关注当地的生产条件、居民生活方式和历史文化背景等因素,回归本土,运用乡土的材料,去人工化、去城市化,低成本、轻干扰、少维护。探索营建一种既具有浓郁地域特征,又符合现代乡村发展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场景模式。
通过场景模式的营建,吸引游人与居民,推动沿线产业的发展,与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建立一种共赢的发展模式。
4 结语
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建设实施是城镇化进程过程中城乡区域联动发展的一种产物。是按照“串点成线、以线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以村民增收为根本,更进一步地整合相邻村庄资源,通过乡村风貌美观化、乡村产业富民化、乡村文明繁荣化、乡村环境生态化、乡村旅游本土化、乡村生活品质化,探索集景观线、生活线、产业线、人文线为一体的美丽乡村发展之路,最终实现城乡的“双赢”与“共赢”,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浙江探索。
注:文中图片均由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提供。
致谢:诚挚感谢浙江农林大学园林设计院全体项目组成员对本文项目的辛勤付出。
注释:
① 八八战略:2003年7月中共浙江省委举行第十一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的面向未来发展的8项举措,即进一步发挥8个方面的优势、推进8个方面的举措。
② 千万工程:2003年6月6日,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座谈会中提出“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 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③ 廿三里街道多彩华溪美丽乡村精品线景观设计项目荣获2019年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优秀勘察设计综合类一等奖、2020年度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科学技术奖规划设计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