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优质院前急救护理的方法及效果分析
2021-03-24曹英慧
曹英慧
(大连市急救中心,辽宁 大连 116021)
在社会现代化、综合化发展趋势影响下,我国创伤患者出现的比例一直呈现出增高趋势,目前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水平的第一大公害。失血性休克是创伤患者非常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患者病情程度严重,病情进展较快,稍有不慎便会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应用科学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方式是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提升患者抢救效果的关键所在,故而该病症患者的院前急救护理一直是急救中心重点内容[1]。本次研究主要以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为对象,旨在分析创伤失血性休克的院前急救护理方法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大连市急救中心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接诊的88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开展本次试验研究,将2020年1月前未实施优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的44例患者划分为对照组,将2020年1月后实施优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的44例患者划分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5~75岁,平均年龄为(42.65±5.14)岁;观察组男23例,女21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为(43.36±5.67)岁,两组资料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该组患者给予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措施:调度在接到求救电话后需在第一时间派出急救车。急救车组接到任务派遣电话后需快速出诊,到达现场后根据情况针对患者进行包括吸氧、固定止血、输液抗休克等常规院前急救处理后将患者直接送往医院。
1.2.2 观察组 该组患者实施优质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1.2.2.1 调度员接到求救电话时,为了确保接听无误,急救电话应有录音功能,接听后再次确认出诊地址和伤情并做好记录。然后派遣距离出事地点最近的院前急救车出诊,同时对现场进行电话急救指导,嘱现场人员减少对伤者的搬抬挪动,指导现场人员设置警示牌对未脱离危险环境的伤者进行保护,减少二次损伤的发生。
1.2.2.2 急救车组接到调度派遣电话后立即携带抢救设备及药品赶到现场,并通过电话对现场情况进行初步评估,医护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评估现场救治环境为安全后迅速展开救治,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首要观察患者伤口位置,判断患者的伤情性质为开放性或闭合性,单一伤或多发伤,以及对患者生命损害的情况。测量血压判断失血情况并迅速对其进行意识、瞳孔、呼吸、气道及循环等方面的评估,仔细检查患者是否合并其他重要组织脏器的损伤。在对患者展开各项检查工作的同时,为患者落实相关救治工作,为患者赢得临床抢救和治疗的黄金时间,为患者预后水平的提升打下良好基础[2]。
1.2.2.3 保持呼吸道通畅,随时做好清理口鼻腔分泌物、血液、痰液的准备,必要时应用负压吸引器吸引,根据病情应用口咽通气管或者气管插管开放气道。
1.2.2.4 迅速建立2组及以上静脉通道,使用静脉留置针并妥善固定,及时、快速、足量补液,准确记录出入量。合并颅脑损伤患者快速静脉输入25%甘露醇降低颅内压,连续监测动脉血压,结合患者神志、皮温、末梢循环、尿量、脉率及毛细血管充盈时间等估算补液量及判断补液效果。
1.2.2.5 及时处理伤口 导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最主要的原因是大量失血,急救人员要快速找到出血部位,进行针对性处理,以免进一步加重休克。救治过程中优先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情况,如胸部损伤所致的连枷胸、开放性气胸或张力性气胸;采取合理且科学的方式为患者骨折部位进行固定,以预防出现休克现象,或者是预防患者出现休克现象加重情况[3]。开放性出血患者对伤口进行及时的包扎、固定、制动及控制大出血:对出血较多的伤口给予无菌辅料加压包扎;对于四肢有活动性动脉出血的患者在其伤口的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止血并注明时间;对颈椎损伤患者应用颈托固定并用脊柱板搬抬;针对有开放性损伤并伴有内脏脱出患者以无菌治疗碗覆盖包扎,对膨出的内脏组织进行保护处理后转运。现场急救处理期间,患者伤口位置的血块和异物不宜取出,避免引起大出血[4]
1.2.2.6 安全转运 对因外伤导致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进行现场救治后尽快将其转运至就近医院,铲式担架搬抬转运患者时将其头部、颈部、身体保持同一直线,转运过程中,要确保患者始终处于平稳状态,令患者头部与车行方向一致,并妥善固定,避免因救护车拐弯或急停时患者再度受损,使得患者休克症状加重[5]。通过调度员与交通指挥中心联系,保证送患道路畅通,转运途中与接诊医院取得联系,实时报告患者的病情,以便让院方开放绿色救治通道并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为救治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
1.2.2.7 转运途中的护理措施 ①体位:根据病情采取中凹位以利于静脉血液回流,保护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对呕吐的患者采取平卧位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②加强气道管理:监测呼吸状态,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纠正缺氧状态,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或面罩给氧,根据血脉氧值调节氧流量。③妥善固定输液侧肢体,保持静脉输液通畅,详细记录病情变化及相应的医疗护理措施,准确记录用药时间和剂量,保留药物空瓶,急救转运完毕后进行核对。
1.2.2.8 病情观察 连接监护仪监测生命体征,转运途中护士要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如有发现患者出现异常表现,需立即给予患者具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处理措施[6]。定时呼唤患者,观察其意识状态,密切观察末梢循环情况,一旦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及时进行处理。应用止血带止血的患者,护士应严密观察肢体末梢的血液循环情况,做好记录,以免发生肢体坏死。
1.2.2.9 心理护理 由于创伤性休克发生突然,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多数无家人陪伴,往往表现为极度恐慌、焦虑、无助等情绪,而患者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会增加其耗氧量及代谢率,进而加重休克的症状,因此护士应给予积极的心理护理,可通过鼓励、关切的目光,友善、亲切的行为等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慰藉,加强对患者心理变化的关注程度,多鼓励患者,对患者的伤病进行迅速且有效处理[7-8]。同时用严谨的工作态度,熟练的技术操作取得患者信任、配合,保证抢救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还能够减少不必要的医患矛盾。
1.2.2.10 转运后交接 与院内医生护士就患者病情、症状、治疗护理措施、静脉输液及用药情况进行详细交接,医护双签字后完成转运任务。
1.3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抢救效果,对两组患者的接诊时间和抢救时间进行观察和记录;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抢救成功和死亡的例数,计算并对比各项占比。采取电话回访的方式评估两组护理满意度,不满意、一般满意和满意,满意度与一般满意度之和为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行χ2检验,P<0.05时代表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抢救效果比较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接诊时间、急救时间、病死率均偏低,存活率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护理满意情况 两组护理满意度相比,观察组偏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对比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对比[n(%)]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身体受到强烈的外力打击而造成主要脏腑受损、大出血,由于有效循环血量降低、微循环灌注缺失、疼痛感强烈、害怕等因素导致患者身体代谢紊乱的症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发病大多具有突然性,病情严重,进展迅速,给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对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来说,为其展开高质高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早期实施优质院前急救护理措施,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症状,为患者后续的临床治疗工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9]。
院前急救护士需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丰富的出诊经验、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患者出现休克早期征兆,对患者实际伤情进行快速评估,能够预见患者病情发展和变化,了解并且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技术,要有极强的时间观念,抓紧每一分每一秒,确保各项急救措施能够有条不紊且快速地实施[10]。现场抢救时首先要为患者进行止血处理,第一时间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对患者采取中凹位。转运时有效且安全的固定患者,保证转运安全顺利。做好与接诊医院的交接工作,针对每例患者的实际情况及采取了哪些抢救措施进行交接班[11]。院前急救流程包括呼救、初步急救处理、安全转运以及途中监护等[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接诊时间、急救时间、病死率均明显偏低,存活率明显偏高(P<0.05);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4.09%相比,观察组的97.73%明显偏高(P<0.05)。上述结果说明对急性创伤性休克患者实施优质院前急救护理,可明显缩短抢救时间,且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有助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13]。
综上所述,给予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优质院前急救护理方法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抢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