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课程体系下电竞专业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2021-03-24梁思懿谷首龙

科技与创新 2021年4期
关键词:子项目赛事课程体系

方 俊,梁思懿,谷首龙

(北京京北职业技术学院,北京101400)

1 传统学科“课程式”课程体系的“桎梏”

从相关高校包括职业院校公布公开的网站或教务系统能够查询到的专业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中,绝大部分专业包括专业群的课程体系采用传统课程罗列形式构建课程体系框架,而整个课程体系又可以从课程性质上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等模块,即使个别专业涉及专业群的建设与发展,但在此方面表现大同小异[1]。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这种课程体系框架对于很多知识结构严密、逻辑性强的学科来说是合理、科学的;该专业学生需要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搭建完整的知识结构金字塔,从而系统性学习整门学科知识体系,比如力学、医学、数学等经典学科,以及以制造业为典型代表的相关应用型学科。比如以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等类型专业为例,因其完整的知识结构涉及力、电、磁、材料、工艺、规范、安全甚至化学等基础知识,所以完全可以在“专业基础课”环节以各个相关课程分门别类地开设完成人才培养。进而在学生掌握这些“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相关专业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课”等)的形式来进行具体实践或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在这个环节,学生需要融会贯通地应用先修知识;比如车辆出现了某故障,在判断和排故的过程中,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而测量与分析的过程势必涉及先修知识中的电、力、材料等相关知识,在良好的逻辑分析和故障推理之后找到问题点并解决问题。如此课程体系结构顺理成章,即便随着产业发展、技术革新、设备更换、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等外因变化,其课程体系底层逻辑不变,所以基本可以实现较长时间寿命的稳定期。其他很多专业构建方式亦复如是[2]。

但仍需深刻认识到,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载体,体现学校专业办学的定位,其内容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和模式,是学校教育及教学的指导性纲领[3]。构建与时代、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相配匹的专业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并凸显专业的适应性,发挥专业在服务社会经济生产和文化生活的能力与优势。

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这个“特殊”的专业有其自身属性,诸如受政策影响大、与产业技术革新关系密切、就业岗位随其商业布局与运营模式变化而变化、受行业核心元素(电竞项目与赛事)的数据变动和表现形式推动、下游产业日益丰满等。如此导致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向、工作任务、岗位职责等方面就无法向上述传统学科或专业那样能在较长寿命周期内执行某一个相对稳定甚至是固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由于综合课程体系对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电竞专业自身属性的特殊性,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适应市场变化和建设,满足企业需求的创新型课程体系便至关重要。

2 创新型课程体系解析

教育部于2016-09 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6 年增补专业》,明确《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专业的开设许可,2017 年起执行[4]。

2019-04-01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向社会发布的13 个新职业信息即包含了“电子竞技运营师”和“电子竞技员”两个职业,基本明确了高职类型电竞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5]。

无论是从新增职业的名称和内容考虑,还是从相关行业报告[6]中提炼的行业结构图谱来看,至今整个电竞生态环境中依然是以“电竞赛事”作为核心元素。

围绕赛事这一元素而延伸出的产业的上游环节和下游环节便随着技术发展、产业进步逐渐实现布局,进而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其中各个环节内容有比较明确的时间线和逻辑关系。比如一场电竞赛事的开展,势必需要进行前期的策划、宣传、资金和物料等环节的筹备,一场赛事的结束,也势必需要对赛事本身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战术总结、需要对赛事内容进行编辑和推送、需要对场馆内相关软硬件设备进行拆解与处理等。而且这些环节均涉及到大量企业或岗位的人才需求。

如此,便可依据产业链的整体结构来考虑电竞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构建。这样带来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比较完整地实现电竞专业与市场需求对接,随着市场内容的进一步细分,课程体系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另一方面,产业链由于外因发生的调整,在课程体系结构中也可以快速联动,不会影响其他相关课程,不像传统课程体系结构那样,某一门课程取消开设之后就不得不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将整个课程体系依托产业链结构以“大项目化”的方式展开,整个“大项目”包含赛前学习项目、赛中学习项目、赛后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又包含多个学习“子项目”,其中赛前学习项目包含入职培训子项目、赛事方案策划子项目、赛事宣传与执行子项目,赛中学习项目包含赛事执行子项目、主持与解说子项目、赛事内容采集子项目,赛后学习项目包含赛事节目制作子项目、赛事内容市场运营子项目等;同时每个学习子项目实施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法开展多个学习任务进行学习,整体结构如表1 所示。

表1 “大项目化”课程体系框架

3 教学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实施上述创新课程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学习的高效性、实用性,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中“立德树人”以及“所学即所用、现学能现用”的学习目标。

3.1 较好实现课程体系与“立德树人”同向同行

由于在创新的课程体积结构中,各学习项目、子项目之间有比较好的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学习项目多以学生个人或团队提交学习成果的方式结束本阶段学习。所以在课程计划和安排中,多以阶段性学习来完成某一具体学习子项目或学习任务,每一个学习任务结束所提交的学习成果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份试卷,而是涉及团队研讨过程性材料、文字、图像、视频、口头答辩表述等多层面、多角度综合性内容,是对学生知识、技能、素养全方面的训练与考察。同时可以采取多位教师分阶段共同完成一个教学任务,在当前缺乏专业教学经验借鉴和专业课程标准可供学习的环境下,有效解决教师单人授课出现的对新行业、新专业的资讯与内容在备课环节无法讨论、确认、辨析的问题,确保教学内容不仅科学、合理和正确,且与时俱进、供需相当。此外教师可以结合个人学习、成长背景,更好地将“立德树人”以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多元化实施教育教学,使“立德树人”的育人精神和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全新专业。

3.2 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知识与技能

从行业特色和专业发展的角度看,依托创新型课程体系,学习项目可以采取教师负责制的形式,以某一教师为项目小组长,下设多个学习子项目,不同的学习子项目可以由一名教师或多名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此采取“多教师共课程”方式开展教学,除了可以更有效地融合枯燥的理论知识与快速发展变化的产业资讯,更能在教学手段和课堂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交流。使教学内容通过更新更贴切的案例、更多更真实的数据、更生动有趣的方式传输给学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从不同性格、不同教学方式、不同课堂气氛的教师处,通过不同的案例剖析,更高效地学习到知识与技能;从教学过程和学生反馈来看,项目课程衔接的紧密性、考试方式的多样性、多教师教学的新颖性、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团队协作的互助性以及对学习成果提交的迫切性,整体效果很好,非常明显地规避了上课过程走神、睡觉、玩手机、学生厌学等消极现象的出现。

3.3 高效实现先修课程与后续课程内容的衔接

以整个课程体系作为大背景来看,要求学生对每一个项目或子项目学习结束之后必须进行考评或者完成的项目报告等结题材料,均是充分结合并利用先修课程中的相关知识、技能的;而某个学习任务的结束,也要求学生能够以团队形式开展相关可执行任务,准备好相关的管理、运营和执行材料,真正用到后续课程中。所以,创新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开展,也能够很好地规避“学生前面学后面忘”的现实问题;每一个项目都要用到上一个项目的内容、材料和成果,同时正在进行的项目又要为下一个项目做好充分准备与衔接;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有压力也有兴趣;有效实现“以兴趣为老师”的学习和成长模式。

3.4 更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

创新的课程体系要求在具体教学实施环节,是分段式的;基本能够达到一个学习子项目、学习任务在逻辑上或时间上结束之后下一个项目进入;在排课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学生学习的倦怠期和项目化学习本身的课下任务量,可以考虑在部分下午时间段不安排课程,转而以学生团队在教室、实训室、机房、宿舍、社团活动场所等地方进行“第二课堂”学习;包括个别游戏项目本身因参加比赛所需要而进行的必要的配合性战术训练、准备项目材料所必需的资料搜集学习与消化、下一次课程汇报所需要准备的各类材料、下一个项目实施任务所需要的计划大纲等。

这样采取“课内+课外”或“课上+课下”的方式进行学习,能够解决课后学习的后顾之忧,有效将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结合。高效利用学生课上、课下时间,打破教室与课堂的壁垒。

同时,行业特点决定的游戏项目本身数据和版本更新、俱乐部管理人员以及选手的频繁更换、赛事赛项庞大的数量与数据等内容也无法实现每次课上由教师进行传播,“第二课堂”的有效开展和推进,不仅仅使某个具体学习任务助益明显,且对学生自主学习、自动学习、自助学习能力培养和提升有整体的帮助;对学生知识提升、技能训练、综合素质培养均有积极意义。

3.5 真正理实一体化——实践练兵,以实战检验学习

每学期都可以专业或学生社团的名义主办,以学生学习小组(要求学生自主命名,作为一个小型俱乐部或赛事公司形式)承办的方式,赋予其调动一切资源的“权力”,教师与专业学生配合的方式开展真正的全校性、全院性、全系性、全专业性、全班性不同规格不同项目的电竞赛事多次。也积极鼓励学生课余时间参与社会性赛事。在真正的中小微型赛事中,学生团队会分担到不同的任务,每个小小“电竞俱乐部”或“赛事公司”会真正发挥自己的力量参与到赛事。此时,先修课程中所积累的所有学习材料和成果都会如数使用。通过实践练兵,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随时、及时沟通,较好实现学习时间与地点的“无界限”。最终辅以多元化、多层次、多维度方式对学生进行闭环型学习评价,多正面引导和激励学生,依托创新课程体系,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打造良好学习氛围,真正落地“教、学、用、考、评、改”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子项目赛事课程体系
服务进程中消费者对子项目顺序的遵从性研究
本月赛事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医学类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访问系统设置 要更快更精准
创新供电企业农网改造项目预算管理方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