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2021-03-24王亚辉刘家宏石晓

科学与生活 2021年29期
关键词:课程改革互联网+互联网

王亚辉 刘家宏 石晓

摘要:隨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的思维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各个行业中。随着课程知识越来越丰富,如何将更丰富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需要重点思考的内容。有效利用互联网技术,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教授的教学短板,促进教与学更好地融合。

关键词:“互联网+”;课程改革;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有效利用互联网资源对课程进行改革,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之一。运用“互联网+”思维模式对课程进行改革,可有效弥补课程知识容量多而学时不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产业关注度不高、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有效性等短板,促使学生自主学习,促进教与学更好地融合。

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是吉林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之一,课程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相关模型及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对我国第一产业——农业的物流及供应链出现的问题进行系统思考与分析的能力。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数学、经济学、管理学、工程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因此,该门课具有课程容量大、学科知识广、知识体系复杂、聚焦产业集中等特点。

上述课程特点给教学带来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容量与学时之间的矛盾

由于是选修课,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分为2,学时为32。随着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发展,众多的新知识、新思维、新模式逐渐涌现,使课程知识点呈现爆炸式增加态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在有限的课时内将基础知识及较新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既考验教师的授课能力,也挑战学生的接受能力。

(二)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所学知识主要来自教师的课堂讲授、对课程作业的复习及对翻转课堂的思考。由于课程知识体系广泛,教师在课堂讲授过程中被迫采取灌输式教学,致使学生课程参与感不强、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玩手机、看其他书籍等情况时有发生,学习效率低下。

(三)产业关注度不高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旨在为我国培养具有丰富相关基础知识的农林人才。然而该专业的生源多来自城镇,不具备农业相关实践的积累,加之日常关注农业信息较少,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有限,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考核评价机制缺乏合理性

在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成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期末考试成绩,为该门课程最终成绩的主要体现;另一部分为平时成绩,包括课后作业、出勤、小组讨论三个方面。传统的作业方式为统一布置作业,有些学生存在抄袭现象。小组讨论过程中往往只有核心成员进行讨论,难以激发所有参与人员的积极性。另外,小组讨论过程是封闭的,不受授课教师监督,因此以小组成绩代表每位组员的成绩,不能体现出每位组员的参与程度和重视程度。

二、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法

基于上述课程特点及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本课程借助“互联网+”思维模式,依赖互联网技术与资源提升课程整体学习效果。

为解决课程知识容量大而授课时间不足、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产业关注度不高、学生课后作业及小组讨论不能合理反映学生学习效果等问题,构建基于“互联网+”思维模式的课程学习体系。

(一)建立课程知识数据库

为使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知识,避免灌输式教学,建立课程知识数据库。教师可以举重若轻地布置课堂教学内容,学生以课后自主学习的形式完成非重点知识的学习,解决课程容量与学时之间的矛盾。

课程知识数据库包括三个部分:知识点视频讲解,课程资料,网络数据资源。在知识点视频讲解方面,教师要针对学科的知识点(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以及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主题、实验、任务),全面、深入地进行视频录制。视频时间不宜太长,要保证趣味性,并保证教学知识点的清晰、有条理。在课程资料方面,教师要将详细完整的课程资料发布在数据库中,以供学生在没有完全掌握知识点的情况下查阅下载。在网络数据资源方面,教师可提供与课程相关的核心数据资源,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了解领域发展前沿,丰富知识储备。

(二)建立课程案例数据库

建立课程案例数据库,旨在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与课程相关的产业发展前沿,积累与产业相关的间接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在数据库建立之初,教师应将课程案例、信息、政策等相关知识录入其中,准备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丰富的学习资料,做到与时俱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随着学习的深入,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能动性,通过作业或实践项目使学生参与到课程案例的设计、制作和更新过程中,与教师共同学习。

(三)建立习题作业数据库

习题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有效途径。在传统的习题布置过程中,教师会针对重点知识布置相关习题作业让学生完成。但统一的习题内容会造成学生之间相互抄袭的情况出现,很难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构建习题作业数据库。学生登录数据库后,由系统随机出题,每位学生获得的习题不尽相同,可有效避免相互抄袭的情况。此外,习题作业数据库有利于教师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真实水平,有利于学生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四)建立学习交流社区

学习交流社区是基于网络的交流讨论载体,涵盖学术讨论、聊天服务、小组合作、投票、学习交互工具以及提供学生列表、学习公告等服务。学生可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讨论活动,既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又方便教师监督,有利于提升考核效果。

三、教学改革成效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后,教师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在完成全部授课任务的同时,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的积极性。通过构建基于“互联网+”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学习体系,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知识,对课堂授课的节奏更加适应,更愿意主动接触农业产业相关知识,并将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网络反馈,提高了师生交流的有效性。

习题作业数据库的建立及学习社区的建立,避免了学生抄袭作业及小组讨论不积极的现象。在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同时,将课程考核评价体系透明化,促进考核评价公平。习题数据库系统的建立及学习社区的建立,使课程的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公平合理。课程的整体成绩评价体系由原有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平时成绩占20%,转向期末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各占50%,促使学生更注重课程学习期间的积累而非课程最后阶段的冲刺学习。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物流与供应链的相关知识与社会发展的各行各业紧密相关。更好地学习该门课程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地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尤其是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课程改革措施的实施,可有效缓解课程容量与课时之间的矛盾,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考核公平。

参考文献

[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2]徐源,张孝义,白丽,等.“互联网+”思维模式下高校课程自主学习体系的构建[J].教育现代化,2020(51):1-4.

[3]熊祖涛,卢晨怡.“互联网 + 教育”视域下高职课堂教学模式创新途径探析[J].江苏科技信息,2015(16):41-44.

[4]邵燕.翻转课堂在法学本科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6(18):235.

[5]张倩苇,桑新民.网络环境下学习评价新模式的探索[J].中国远程教育,2002(2):53-55,80.

猜你喜欢

课程改革互联网+互联网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