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对课程思政评价标准的探析
2021-03-24王欣
王欣
[摘 要]本文从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的作用、目标切入,从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参赛作品的角度,深入剖析思政评价标准对参赛作品的导向性及备赛的指导价值。旨在通过举例大学语文参赛中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探析课程思政对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策略实施、评价创新、教学素养五个方面的关系调控,以达成对课堂教学、教师及备赛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程思政 评价标准 大学语文 融通
引 言
国家及省级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是新时期中国高职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举办大赛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然而,参赛作品所获经验能否促进教与学、改与建,事关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的质量,因为课程思政教育是衡量教师和学生课堂教与学效果达成的重要方面,关系到高职院校“三教改革”的落实。课堂教学中充满励志奋发的课程思政元素,这是教育工作者“立德树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大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更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本质需要。因此,笔者认为课程思政元素是教师教学能力大赛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智慧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事业的方向保障。
大赛中课程思政评分指标的几点思考
1.评分标准与备赛环节之间的关系
《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方案评审指标》(以下称《指标》)包含五大评价体系,是指导教学设计的导向与侧重点。其科学调控着备赛的教学设计与实践顺序,即“学情调查—内容选择—目标确立—策略设计—教学实施—成效评价—改进创新”七大环节,其中“目标与学情”与“内容与策略”占比相当,评价分项各4个;“实施与成效”占比最大,评价项目5个。每个环节又划分为若干步骤,课程思政元素是融通在每个环节的,详见图1。
2.大学语文参赛的课程思政融通策略设计
与专业课程相比,大学语文要定位于服务专业(技能)、融通岗位(职业),一方面要依托教学内容拔高思政站位;另一方面要落地于专业(岗位),升华引领价值观、职业精神,这才是课程思政教育对公共基础课程服务专业与岗位的最大价值与意义所在。
评价体系下的大学语文课程思政要素分析
按照《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指标》中的课程思政评价要素占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大学语文参赛作品的高度、深度与广度。如何恰当融入思政元素,分析《指标》的思政要点,参考价值极强,如表1。
1.目标与学情分析
学情是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参考,也关系到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质量。工匠精神需要在“专业—职业—事业”的漫长过程中渐渐养成。参赛作品要培养与熏陶学生精益求精、细心和耐心的品质,重在宣讲“精神”上的榜样、模范与传承。爱岗敬业是干事业的奋斗精神,这两大精神由专业到职业,再到事业,就是培养人的完整过程。因此,学情分析既要体现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凝练出的“精神”意识的需求,也要反映所学专业(岗位)需求语文素养的具体内容。
2.内容与策略
教学内容在策略下重构,从课程素养、专业素养以及课程思政的角度综合考虑,构建教学设计,评价指标本着适用、够用的原则,使课程思政元素分布于设计中,逻辑自洽、内容得当、比例协调。基于评价要点,首先,大学语文参赛作品要挖掘文章的当代价值,联系时代发展和社会生活;其次,劳动教育的思政实质在于实践精神、探索精神,可呈现一种体验式、浸入式的语文教学,并且尽可能体现于教学模式上,达成评价要点;最后,创新就是探索、认识,不断开拓发展的本领,参赛作品重在通过“意识”的引领、启发与鼓励,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3.实施与成效
教学实施是考验教师教学能力的“深水区”,应根据既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循序渐进,春风化雨般渗透思政教育,注重学生的接受心理。因此,参赛教师应从情感上,一方面与思政元素共情,一方面与学生心理共情。正如评价要点中指出的,通过恰当的思政方法与手段,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以达成参赛作品的思政目标。语文课程因其内容性质,参赛作品的思政元素丰富,笔者认为,要忌用假大空的口号教育、标签教育、概念教育,推荐体验式、浸入式、情境式的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从而达到影响学生的“三观”,培养其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
4.教学素养
这个评价指标重在视频录制和现场展示环节。可采取多次录制的方式,实现思政目标如果有表演的假象,便不易深入人心;现场展示受时间限制和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一是教学内容不可压缩;二是思政元素呈点状分布居多;三是链条式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在现场比赛中不能系统呈现。因此,基于上述分析,教师呈现课程思政以展示教学素养,风险与收效成正比。笔者以为,很大程度上,大学语文参赛选择的课程思政内容是评价教师教学素养的关键,反之,单纯讲解文本内容,无法融通专业在极短的时间综合性呈现。
5.特色创新
这一指标是教学设计与实施全过程的亮点着落之处,两项思政要点体现理想信念、劳动观念、职业精神三个思政元素。笔者认为,这是大学语文参赛作品设计的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理想信念,劳动教育能磨炼意志品质(课程思政最新要求),职业精神体现出的理想信念,就需落实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上。
大学语文参赛作品的课程思政要素选择
2020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上涌现出一批优秀参赛作品,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参赛团队服务“双高”建设的学前教育专业,笔者对其作品《汲取经典智慧 滋养仁爱师心》的课程思政元素深入分析如下。
1.学情对思政元素需求分析
首先,教師在平台测试了学生古文基础知识,开放了传统文化学习实践的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古文学习兴趣不浓、功底不牢,文化修养有待提高。学生思政学情有朴素道德观念,用中国传统文化无法指导实践,文化自信心不强,有关爱他人的意识,但自我意识较强。
2.專业(岗位)对思政元素需求分析
《2020年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指出,在培养学生专业核心能力(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其爱心、耐心、细心的职业精神;培养沟通、评价、欣赏的职业素养。因此,该作品针对专业(岗位)需求,以《论语五则》培养其仁爱精神,即职业精神;以先秦经典《冯谖客孟尝君》和《晏子不死君难》培养其推荐介绍、辨析评价的职业素养;以驳论经典美文《谏逐客书》培养其人才强国与爱国的理想信念。
3.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自洽分析
根据教学策略,将《论语五则》作为单元开篇,是因儒家文化是立人、成人和师道精神的源头,有开辟鸿蒙之意。《晏子不死君难》讲道德的高级表现,即爱国的正确方式,体现语文教育的正大弘毅。三、四篇作为专业核心素养在语言方面着力,也体现了中国新时代专业人才“君子不器”的精神。
综上所述,该作品的思政目标,一是培养学生有爱心的职业道德、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和正确的爱国方式;二是弘扬传统文化创新意识;三是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教学三标达成与课程思政元素的分布
1.知识目标中思政元素星罗棋布
讲授知识点是思政的基础,因此在该目标中应体现,如《论语五则》掌握相关文学常识、文言词汇、句式,应注重对君子、德行、仁爱的概念的解释,体会作品理性之爱的思想感情。再如,掌握《晏子不死君难》相关文学常识、文言词汇、句式,就要理解爱国主义的中心思想。
2.能力目标中思政元素升华迁移
笔者认为,能力目标是该作品的突出特色,即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服务学前教育专业,深度融通岗位,助力学生取得1+X证书。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要升华迁移与转化为创新性的当代价值。
3.素养目标与思政目标同向同行
素养目标的表现形态以思政素养呈现时,往往也是教学难点。大学语文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殊途同归,同向同行。该作品将大学语文课程培养的长期性、持久性体现在素养目标中,宣讲与实践、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不断加深仁爱精神、爱国主义教育思政元素的印象,起到了影响、带动、激励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1-24).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5-28).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3]关于举办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EB/OL].(2020-8-13).http://www.moe.gov.cn/s78/A07/A07_sjhj/202008/t20200814_478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