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价值共创理念的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2021-03-24张士坤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7期
关键词:价值共创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

张士坤

摘  要 随着教育部新文科建设的全面推进,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要体现出层次化和差异化。结合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现状展开研究,分析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价值共创理念的“1+2+X”三围一开的实践教学模式,并阐述其特点和适用性,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丰富人才培养类型,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关键词 价值共创;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7-0134-03

0  引言

作为教学型本科院校,应用型高校培养的既不是研究型人才,也不是纯粹的职业技能型人才,而是理论基本够用、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能直接为地方和区域社会建设服务的新型应用型人才。高校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教学模式研究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1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在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论述当中提出要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行明确划分,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一步简政放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为当前和以后中国文化传媒行业的发展和改革指明了方向,当然也给中国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培养目标指的是一个国家对培养人才的总体规范,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导向性。广义的培养目标是国家相关机构制定的该专业人才在完成相应的学制教育后所具备的基本能力,它对全社会开办该专业所有单位的要求是一致的。这些具体要求涉及的范围较广,以培养宽口径、复合型人才为制定实施的方针。狭义的培养目标指的是各学校依据广义培养目标的要求,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发挥自身所具备的优势,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因素,制定的详细、具体的对学生相关能力的要求。

传媒类专业是集文学、艺术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交叉的专业群,综合性、包容性和应用性都特别强。新文科背景下传媒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既要做到“文科中国化需要正视教育教学内容中国化问题”,又“需要正视培养目标和方法适应中国未来需要的问题”[1]。以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通信技术,不仅为传媒类专业在理论研究层面开拓了新命题,还为艺术创作实践提供了新方法、新材料和新工具。在技术驱动和需求导向的引领下,传媒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更加精细化、层次化和差异化。面向普及化的通识教育和面向職业化的技能教育是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顺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

“培养应用型、创新型的专业人才”作为总的培养目标,是在当前传媒行业不断改革和发展的大形势下提出的,是科学和合理的。虽然各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具体表述和培养方向各不相同,但是有着共同点——每所学校都重视学生对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双重能力的培养,设置了相关的实验实践类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是由传媒类专业的培养目标决定的。

2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分析

专业实践教学是传媒类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主要环节,然而目前的实践教学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学生的实践创作能力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提高,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上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实践教学和普通高校的同质现象

随着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的不断发展和重新定位,现在已经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方案,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和普通高校的同质现象依然存在。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往往参照普通高校传媒类专业基于“大平台、多层次、群模块”的理念进行设计,以广电网络、互联网络和电信网络“三网互联”的新媒体作为学生实践的大平台,构建多层次的模块结构开展教学。把普通高校传媒类专业的实验教学体系直接照搬过来,目前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因为师资水平、设备配套、生源质量等各种因素引起的短板和不足会让此类方案显得“水土不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实验科目模块的过多与分散会让学生“消化不良”,不能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和热情。

2.2  “双师型”师资力量的短缺

传媒类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学科的性质和培养方案都发生很大变化,这就对教学师资队伍提出更高的要求。相对于普通高校比较雄厚的师资力量而言,新兴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教师很多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还有一部分是刚刚从高校毕业的硕士和外聘的社会媒体从业人员,师资力量没有经过前期的积累,后期的队伍建设也没跟上来。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在专业培养上除了相应的理论教学之外,教师还应该具备媒体的实践和从业经验,也就是“双师型”人才,这恰恰是目前的短板。而外聘的社会媒体从业人员实践水平较高,但受限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和思维模式,往往与本专业的课程教学体系有些脱节。

2.3  专业实验实践条件的不足

实力雄厚的艺术类院校开设的传媒类专业数量较多,不同专业联合创作的机会也比较多,专业的实验实践条件比较好,场地建设比较齐全,制作设备比较先进,能够满足专业教学的要求。而对于新兴应用型高校而言,实验设备投入的专业共享度不高,在专业实验室配套建设上也比较落后,主要表现为设备性能指标的落后与生均拥有量的不足。这就为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带来很大的难题,影响学生对创作环节的专业认知,多轮次的分组实验也影响了教学进度和效率。

3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设计

3.1  基于价值共创理念的实践教学模式

价值共创是基于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理论提出的。传统的商品主导逻辑理论认为,企业是产品生产的唯一主体,消费者只能被动地接受产品,并且通过消费来消耗、毁灭生产者创造的价值。但价值共创理论认为,知识、技能、创新等操作性资源相对于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的对象性资源(有形资源和自然资源)而言,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而操作性资源更多地蕴藏在广大消费者身上,企业不再是价值创造的唯一主体,消费者可以利用其携带的操作性资源参与产品使用价值创造的全过程,价值创造是企业与顾客共同作用的结果[2]。价值共创理念的核心是产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者和消费者共同创造的,共创双方是相互依赖的关系[3]。把价值共创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就不再认为教学价值是由教师单方面创造的,学生操作性资源的参与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和师生的有效互动是实现教学价值的基本途径。

基于价值共创理念的分析,结合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发展现状,吸取借鉴普通高校本专业实践教学的有益经验,积极引入高职院校现代职业教育的培训理念,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实现应用型、创新型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1+2+X”三围一开的实践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中,以编创与写作技能为“基体”,以设备操控训练和软件设计应用为“两翼”,以开放拓展型实践为“龙头”,加大各種软硬件资源的整合力度,充分发挥导师和导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双重作用,积极构建创业孵化室和开放实验室平台,采取多种激励和评价方式,充分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在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根据传媒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重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编创与写作技能,指导教师根据未来实践将会遇到的各种节目类型开展针对性练习,包括短剧剧本、动画脚本、分镜头本、新闻稿本、纪录片文案、文艺演出策划案、多讯道录制台本等各种策划创意类的基础训练。考虑到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所需的各种软硬件操作技术,对学生开展设备操控训练和软件设计应用的专项练习,包括摄像、照明、录音等硬件设备的使用和图像设计、非线性编辑、影视特效合成等各种软件的应用等。最后可以采用多种可行性的方式和渠道将前期的策划创意和中期的技能训练转化为最终的实践成果,包括课程的综合实验、项目的联合创作、学科的专业竞赛、学生的自主创业等。

3.2  “1+2+X”三围一开实践教学模式的特点

3.2.1  借鉴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培训理念  积极吸取和借鉴高职院校在职业型人才培养方面的有益经验,重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平民性和社会性,建立符合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技艺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模式。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监督,强调培养学生的业务技能,以素质立身,以技能立业,结合学生的个人兴趣和未来的就业需求,提升未来在传媒行业就业的竞争力和行业适应能力。

3.2.2  体现应用型高校学以致用的教学原则  新兴应用型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普通高校有明显的不同,并不以学术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的,培养的是能够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上必须紧紧围绕应用这个中心,学以致用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在“1+2+X”三围一开教学模式中,“1+2”三围技能的培养和锻炼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在于对“X”开放式结构的拓展和延伸。无论是课程的综合实验、项目的联合创作、参加的学科竞赛,还是学生的自主创业,都属于专业应用的范畴。

3.2.3  探讨“学—产合作”的传媒人才培养方式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必须与地方传媒行业和传媒产业相结合,积极开展全方位的密切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传媒人才的教育任务,既可以弥补传媒艺术人才实践教学方面的不足,又可以解决当前应用型高校师资力量薄弱、实验设备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创作、学生创业平台等各种形式的联合,学生可以进一步接受最前沿的行业培训,提升各方面的素质。行业部门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整合模式,得到理论和技术的支持,提升市场的竞争能力。

3.2.4  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节目创作有一个非常完整的工作流程,所涉及的工作环节和工种岗位都是非常复杂的。在传媒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积极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发挥导师和导生的双重作用,组建实践所需的创作团队。参照正规的建制模式来组建学生实践团队,既可以明确每个人的岗位职责,提升专业的业务技能,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3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

实践类课程是传媒类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启发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根本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型高校人才的培养定位同职业院校岗位育人的实习实训理念一脉相承,因此,传媒类专业实践课程也要为学生将来在传媒行业就业提供必要的技能储备和实践经验。能力培养应该是全方位的,但要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

3.3.1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所谓实践能力,是指在学生的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获取知识,并且将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的能力,是大学生学习目标的重要部分。它既包括广义的社会实践,又包括狭义的教育实验等活动。从基本构成上看,传媒类专业实践能力包括编创和写作能力、流畅的交流和口才表达能力、熟练的设备操控能力和后期软件的设计能力。

3.3.2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围绕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来设计教育教学的方法和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不仅要在理论方面给予指导,更要重视通过实践去体验和锻炼。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实践启发和互动训练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侧重于提升学生对作品的编创和呈现能力,要求学生既能驾驭大众文化,又要擅长视听效果的制作,这两种能力类型的复合培养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媒类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中,通过群体创作和团队协作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作品在不断地交流和碰撞中逐渐完善。实践教学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能够将学生对艺术美的敏感和追求转化为创新行为和成果。

4  结语

应用型高校传媒类专业“1+2+X”三围一开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施,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专业热情和积极性,做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学以致用,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业务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会有相应的提高,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普遍发展。在实践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教师既是实践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又是教学过程的监督者和把关人,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业务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将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张阿利,王璐.新文科背景下戏剧与影视学科前瞻:时代需求、建设重点和核心价值[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0,42(12):164-168.

[2]胡孝平.价值共创理念指导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17(5):95-99.

[3]王翎,罗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实践教学的创新[J].青年记者,2012(2):18-19.

猜你喜欢

价值共创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
机械工程专业石油装备方向认识实习实践的思考与探索
应用型高校商科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探析
价值共创理论下的小米手机数字营销模式分析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
应用型高校实践教学研究
价值共创活动对顾客价值的影响研究
价值共创活动对顾客价值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