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中的民俗艺术教育实践

2021-03-24牛彦霞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17期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学前教育

牛彦霞

摘  要 儿童社会性发展理論强调儿童的社会属性以及儿童社会化过程的重要意义。民俗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既可以作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环境,能够使儿童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具有良好社会品格的人。

关键词 学前教育;民俗艺术;社会性发展;儿童艺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7-0051-03

0  引言

儿童必须成长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这也是儿童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总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活,儿童成长同样需要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儿童社会化教育是儿童发展所必不可缺的。民俗艺术来源于社会环境,深耕于社会生活之中,其社会性、生活性、广泛性与艺术性的特点,将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以通渭县民俗艺术为例,分析民俗艺术在学前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探索学前教育中的民俗艺术教育实践路径,构建儿童民俗艺术教育教学环境,全面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培养儿童适应社会生活的必备品质,提高儿童适应社会发展的基本素质。

1  民俗艺术的教育意义与作用

儿童正处于认知、个性、情感等身心素养发展的启蒙阶段,由于具有极强的感知好奇与探索新奇的意识,他们对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能动性,能够与民俗文化之间形成和谐的互动与交流。这就为儿童民俗艺术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前提条件,同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和作用。

1.1  民俗艺术的魅力能够增强文化认同

民俗艺术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和审美需求而创造形成并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种类。民俗艺术雅俗共赏、形式多样,主要包括口头文艺、民间(民族)舞蹈、民间音乐和戏剧小品等文化艺术,还有各种绘画技艺、雕塑和雕刻以及剪贴艺术等各类民间造型艺术形式。民俗艺术以艺术的形式存在于民间生活之中,其自然的魅力与亲近感,很容易得到儿童的喜爱和欢迎,并积极参与和融入民间艺术学习中来,使其从小得到民俗艺术的熏陶,在情感和心理上产生文化认同,从而热爱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一个人成长的根脉,而文化认同则能使一个人根正苗红。

1.2  民俗艺术精髓能够塑造艺术素养

民俗艺术教育是培养儿童艺术素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民俗艺术的精髓就在于其艺术性,民俗艺术的艺术性是最接地气、最具生活气息的。对于素质,《辞海》中的解释是: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教育学上,素质的解释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儿童具有天生的艺术细胞,也具有一定的艺术需求,民俗艺术教育可以美化儿童的生活,满足儿童的审美与感性需要,激发儿童的艺术兴趣与追求,增强儿童的艺术认知与艺术创造力,从而全面塑造儿童艺术素养。艺术素养是一个人有质量地发展的基础,而民俗艺术能够助力儿童健康幸福成长。

1.3  民俗艺术实践能够培育民族文化创造力

民俗艺术教育是在根植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强化儿童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培育民族文化创造力。有传承才会有创新,文化传承不应是文化守旧,一个民族能够源远流长、繁荣不衰的根本就在于对本民族文化的创造力。民俗艺术教育就是要实现对民俗艺术、民族文化的民族认同与社会认同,使儿童能够以本民族文化为荣,积极参与民族艺术实践,努力学习、提高本领,并能够发挥本民族文化的优势,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艺术。民族艺术是民族文化的表征样式,而民族文化创造力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2  通渭县民俗艺术概述

乡土艺术是艺术之源,是一方民众的劳动和情感的岁月之痕。通渭素有“十里一喘言,五里一土俗”的民谚,通渭乡土艺术重实用,风格朴实,种类多而不乏精品,例如:石雕、脊兽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受到人们的追捧;古典建筑与泥塑布局遍布全县,而且得到其他乡人们的喜爱与借鉴;《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中国曲艺音乐集成》《中国戏曲志》分别收录有通渭唢呐调数曲,载录通渭民间艺人多位。2011年,通渭小曲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通渭皮影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剪纸、脊兽、皮影戏、木雕、砖雕、小曲等七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刺绣、秧歌等46项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8项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丰富而优秀的通渭民间艺术得到国家的认可和重视,通渭县被原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比如通渭窗花,色彩丰富、形式多样,以阳刻为主,有单剪、阴阳复合剪、对称剪,讲究整体布局,窗花跨越窗棂,不受窗格限制,注重色彩搭配和点线虚实变化,有机地吸收了古代建筑花木格的构成结构,工整秀丽,装饰性极强,具有富丽堂皇的效果。通渭窗花中最多见的形式为团花云子、棋盘、镶窗等饰样,是甘肃陇中窗花中最经典的格式。

3  民俗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3.1  重形式、轻文化

民俗艺术的核心内涵在于其蕴含的文化特质,它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追求与审美价值观。因此,其教育意义就在于对儿童心灵上的文化熏陶、精神上的文化滋养,使儿童产生积极的民族情感,激发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儿童的民族文化自信与认同感。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是安排幼儿做一些民俗手工制作,如剪窗花、做泥塑、做月饼等,或者是教唱一些民族歌谣、小曲等。这些教学活动看起来与民俗艺术有关,但并没有真正让幼儿感受到民俗艺术的魅力与精髓,也就是在根本上缺乏文化渗透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很多幼儿教师缺乏对民俗艺术的理解与认识,只是从形式上组织幼儿参与对民俗艺术的模仿性制作活动;另一方面是教师普遍缺乏民俗艺术教育的经验与方法,同时缺乏对幼儿实施文化教育的策略和技能。甚至有些幼儿教师对于针对幼儿实施民俗艺术教育的认识模糊、态度不正,从而造成重形式、轻文化的民俗艺术教育热闹“假象”。

3.2  多学校、少社会

“社会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组成部分。民俗艺术来源于社会,民俗艺术教育更应该与社会紧密联系,同时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要求。就幼儿园教育现状来看,大多把民俗艺术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学中,或者是安排幼儿进行家庭制作,其实很多时候就是由家长代替完成。不论何种情形,这样的民俗艺术教育都是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既缺乏社会性参与,也缺少社会意义的建构,幼儿无法真正感受或理解民俗藝术的社会价值,以及对幼儿社会责任意识与社会性情感影响作用极为有限。

民俗艺术教育必须要通过社会活动实施,只有在社会活动中,幼儿才能受到民俗艺术活动的真实情境的感染与熏陶,才能真正体验到民俗艺术活动的社会氛围与艺术感染力,以及参与过程中的快乐与成功,从而提升社会情感、社会参与意识和社会交际能力,有效促进他们的社会性发展。

4  学前教育中的民俗艺术教育实践

通渭县幼儿园推行以通渭民俗艺术为教学内容的教育实践,探索与开发民俗艺术教育课程,主要有民俗文化、民俗绘画、民俗音乐、民俗工艺等四大类内容。

4.1  民俗文化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中通过民俗文化教育,培养幼儿文化认同与社会认同,形成积极的民族情感。民俗文化教育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通渭特有的文学艺术资源,如著名的秦嘉、徐淑诗词,李南辉诗词,通渭首名进士王瓒的诗词,以及张二南、王秉宪、刘宪等诗人的诗词作品;以通渭民间习俗为背景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二月剃龙头、十月送寒衣、小年送灶神等,以及幼儿过“百岁”、婚庆仪式、丧葬仪式等。通渭县幼儿园编辑完成以通渭为题材内容的《通渭诗词》,比如肖华的《难忘的午餐》:“锋先突骑插渭秦,迎接主席到前营。红椒西瓜壮午餐,通渭城中满乡情。艰难方尽二万五,峥嵘还有几道峰?他年苍龙擒到手,三军痛饮紫禁城。”

4.2  民俗绘画教育实践

学前教育中通过绘画艺术教育,培养幼儿的艺术素养,形成一定的绘画技能与艺术审美能力。通渭是全国书画艺术之乡,民间绘画艺术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学前绘画课程中,专门以通渭民俗绘画为内容开设幼儿绘画课程,如脸谱画、年画、水陆画、玻璃画、麦秆贴画等。各幼儿园开展民俗绘画进校园活动,聘请老艺人、老工匠以及非遗传承人等开展艺术培训,指导幼儿学习民俗艺术的相关知识,激发儿童参与民俗艺术活动的积极性。例如:通渭县第二幼儿园开设的通渭戏曲脸谱画课程受到幼儿的广泛欢迎和喜爱,也得到同行的赞誉与推广。

4.3  民俗音乐教育实践

将民俗音乐教育融入学前教育音乐课程中,民俗音乐形式活泼多样,内容接近生活,简单易学,成为开展幼儿音乐艺术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通渭民俗音乐形式主要有器乐曲、通渭小曲、民谣民歌等,其中通渭小曲堪称民间音乐艺术的典范之一,有着广泛而悠远的群众基础,成为幼儿音乐课程不可多得的教学内容,也成为通渭县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一大亮点。比如流传甚广的《二十唐朝》,从一唱到二十:“一句贤良说孟良,二郎爷担山赶太阳,三人哭活紫荆树,四马投唐小秦王……”通过学唱内容健康活泼的民俗音乐小曲,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音乐技能,也能够教育幼儿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4  民俗工艺教育实践

民俗工艺是幼儿美术课程、手工课程教学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既能够培养儿童的美术素养,也可以提升儿童的动手能力。通渭民俗工艺灵巧秀美、色调鲜艳,体现了崇尚自然、和谐共生的自然理念,主要形式有草编、纸花、彩灯、书画装裱、剪纸窗花等。民俗工艺教学主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民俗艺术体验式学习,主要形式有:拜访老艺人、老工匠以及非遗传承人等,进行集体拜师学艺;进入民间手工作坊进行跟班式学习,根据不同类型的民俗艺术开展相应的学艺体验活动。这样的教学活动既把幼儿园教学活动与社会相联系,也增加了幼儿的社会化学习,提升了幼儿社会性适应能力,培养了幼儿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素质与品格,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5  结语

民俗艺术教育对于儿童社会性发展意义重大,既可以作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儿童社会化教育的环境,能够使儿童发展成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具有良好社会品格的人。由于民俗艺术地域特点鲜明,社会基础深厚,对于儿童综合性素养的培养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因此应深入研究与大力推广,为儿童全面发展构建优质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社会性发展学前教育
浅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培养
研究生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改善路径
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歌曲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试论幼儿园角色游戏的新价值
开展民间游戏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