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发展推动新时代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
2021-03-24雷静翟向军
雷静 翟向军
摘 要 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以“创·兰州”课程体系为依托,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实践课程框架,探索新时代劳动教育在综合实践基地实施的路径和方法,构建“五育融合”的研学实践发展策略。
关键词 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劳动教育;研学实践;评价体系;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17-0001-03
0 引言
兰州市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以下简称兰州基地)是2012年度中央专项彩票公益基金支持建设的国家级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2013年7月筹建,2016年3月开始运行,2018年遴选为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兰州基地利用当地的非遗文化特色,在“创”文化的引领下,构建出“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创新之城、九曲不回”四大领域的“创·兰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笔者在兰州基地进行了一周的课题调研活动,兰州基地依托“创·兰州”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研学实践课程框架,创新内容,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的有效落实提供助力,充分发挥实践基地立德树人、实践育人的功能。
1 打造基地内劳动教育实践场所
兰州基地充分利用自身土地资源,开垦八亩种植实践田,建设基地内劳动实践教育场地。学生劳动,教师先行,不定期组织基地教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在教师们的细心呵护和精心培育下,各类瓜果蔬菜成功出苗、生长、结果,茄子、辣椒、西红柿、葫芦、青菜、黄瓜、南瓜、青瓜、萝卜、香菜……果蔬品种丰富,涵盖锄地、蔬菜栽培、除草、施肥等在内的系列种植体验,为教师研发劳动教育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体尝劳动的艰辛,更要让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劳动课程引领下综合利用知识和经验,通过对劳动技能的习得、劳动品质的修炼,实现知行合一,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2 将劳动教育贯通于“创·兰州”课程体系
兰州基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将劳动教育的因子融入“创·兰州”课程体系,通过生活教育、文化体验、生态环境教育、科技创新等方式开展不同层次和内容的劳动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研学实践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020年受疫情影响,7月底才启动兰州市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到2020年底,共接待来自兰州市中小学校的20 595名学生。
“绚丽甘肃”是甘肃非遗文化体验项目,旨在让学生体味甘肃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在文化传承中点燃劳动创造的热情,让劳动文化的基因接续传承。兰州牛肉面、兰州太平鼓、甘肃彩陶、兰州刻葫芦等课程备受学生欢迎,学生在课程实践中体会到幸福都是创造出来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在心中扎根、开花、结果。
“生态兰州”是生态环境教育项目,旨在引领學生养成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其中的课程有挑战PM2.5、家庭水培、丝网花、太空种植、无土栽培、豆芽之旅等。
“九曲不同”是生命生活教育项目,旨在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掌握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在劳动实践中建构生命的意义。悦纳自我、心跳接力、禁毒教育、国防教育、交通安全教育、战地包扎、战地营救、平衡之力、生命起航等课程,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追求生命价值的过程中,培养具备劳动情怀、劳动精神、劳动品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之城”是科技创新实践项目,旨在让学生进行科技实践,参与创客活动,在创造性劳动中培养科技创新思维。工程创意搭建、机械创意搭建、机器人、小小发明家、3D打印、创意小屋等课程为学生搭建起挑战高阶思维的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进行劳动创造创新。
这些课程的研发实施拓展了劳动教育的外延,动手实践的地方,就是劳动教育的场所;动手实践的课堂,就是劳动教育的课堂。
兰州基地总结归纳基地课堂生态和实践活动课程规律,强调在劳动教育研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提炼形成“双创”课堂模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兰州基地不断优化“创·兰州”课程体系,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知识有机融合,实现劳动教育在课程、活动等方面资源的有机整合,基地内成熟的课程有36门。根据学生参加劳动教育的实际情况,兰州基地细化课程设置,为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定制套餐课程,使学生接受适合的教育和锻炼:小学采用“九曲不同+绚丽甘肃+生态兰州或创新之城项目下课程任选一”,如“生活教育+牛肉面体验+无土栽培”;中学采用“九曲不同+绚丽甘肃+生态兰州和创新之城项目下课程各选一”,如“生活教育+兰州刻葫芦+豆芽之旅、机器人。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每期参加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学生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实践课程。
3 探索劳动教育协同实施机制
兰州基地发挥研学实践教育营地主导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明确家长、学校的劳动教育责任,让家长、学校主动指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家庭、社区劳动任务,形成共育合力。基地教师与兰州市属中小学合作开发校本课程及社团活动课程,送教入校进课堂,一方面锻炼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实施能力,另一方面丰富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承办兰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教师培训班,宣传“创·兰州”课程体系理念,引导教师在教学方式中注重创造性、趣味性和时代性,激发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承办兰州市综合实践基地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为综合实践基地教师提供一个展示才华、促进提高的平台,增强教师教育教学和课程研发水平,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兰州基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突破自身现有资源的局限,多渠道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地,协调引导企业、厂矿、农场等组织开放实践场所,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现有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兰州新区中科根茂实践基地、兰州市皋兰县什川镇迈绿达农业示范园、天下第一古梨园、甘肃建投榆中创新产业园等多处劳动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农业、工业一体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已经开发出175门劳动课程,满足学生多样化的研学实践需求。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参观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展厅,感悟先人智慧,感受中华农耕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农业田地里,学生通过推车、除草、筛种、修剪、栽培、采摘、收割等生产劳动,亲历劳动过程,掌握基本劳动知识和技能,学会正确使用常见劳动工具,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在现代农业示范园,从传统人力浇灌到现在的智能灌溉,学生不仅了解了农业灌溉发展史,还了解了现代农业所使用的设施设备,感悟科技创新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在工业园区,学生参观生产线、5G大数据中心和产品区,了解装配式建筑和基础建筑知识,在工人师傅的带领下学习砌墙,培育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云梯是人们用于攀爬上树摘梨的工具,学生攀爬云梯不仅挑战了自我,锻炼了智慧,也感受到劳动人民的智慧。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田间地头,走进果园林地,走进厂矿企业,走进新农村,在劳动实践中体验知行合一,在出力流汗中接受锻炼,磨炼意志,感受劳动的艰辛,享受劳动的快乐,进一步形成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观。
4 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
兰州基地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评价指标分解为对基本劳动常识的知晓度、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劳动意志和信念的内化度、劳动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贯性四个维度,强调劳动教育评价要与课程目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要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即时评价。
劳动教育评价是在一定的参照和对比中进行衡量,没有绝对客观的评价标准。兰州基地在教育评价中强调过程、运用和体验,采取多主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强调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由学生本人、同伴、教师对学生项目学习过程的态度、兴趣、参与程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估。学生自我评价是劳动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手册引导学生对劳动教育过程、成果以及不足进行记录,帮助学生认识活动目标,增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将课程评价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教师通过学生参与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他们在活动中完成的任务或作品的分析,运用表现性评价,关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评价的改进功能。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开展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兰州基地以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课程研修活动,鼓励教师研发新课程,充实完善“创·兰州”课程体系。每周安排2~3位教师执教公开课,全体教师以学生视角参与课堂,课后执教教师说课,全体教师评课。鼓励教师申报国家级及省市级研究课题,一边开展专项研究,一边进行实践探索,目前在研课题有十余項,发表研究论文十余篇。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培训,近距离感悟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观点、理论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兰州基地每周根据劳动区域、场地的变化,适时调整学生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手册内容,不断开展“创·兰州”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引导教师在教学内容中实现学科知识渗透融合,培养教师创新意识。同时,兰州基地从校外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对校内教师进行专题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研发,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一定倾斜,加快学校青年教师成长。
6 结语
兰州基地通过课内课外教学贯通,校内校外劳动实践连通,推动劳动教育与研学实践活动融合发展,通过文化体验、科技创新、生态环境教育、生活教育等方式开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将德智体美四育融入劳动教育课程,构建“五育融合”的兰州劳动教育研学实践活动发展策略,让学生在劳动中与自然、社会相联结,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